馬維忠
(北京市平谷區農機研究所,北京 101200)
?
平谷區日光溫室辣椒品種的篩選
馬維忠
(北京市平谷區農機研究所,北京 101200)
[目的] 篩選適合平谷區日光溫室的辣椒品種。[方法] 2012年在北京市平谷區農廣校試驗示范基地進行不同辣椒品種的比較試驗。[結果]在相同栽培條件下農大24號和京椒5號單株結果數、平均單果重和產值均高于農大3號和超大椒王,而種植辣椒單位面積產值和產量顯著高于黃瓜。[結論]農大24號和京椒5號具有比黃瓜更加廣闊的推廣前景。
日光溫室;辣椒;品種;篩選
平谷區地處北京遠郊,區位優勢明顯,是北京重要的反季節蔬菜供應地,已形成甘營、魚子山和馬坊等設施蔬菜栽培基地,主要種植黃瓜,已有2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于大棚連作現象嚴重,再加上施肥不合理[1-2],造成棚內土壤鹽漬化[3-7]、酸化[8-9]和板結,土傳病蟲害頻發[10-11]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種植戶的經濟收益減少了30%以上,種植積極性下降。選擇合適的替代作物對緩解大棚連作障礙、改善農民收益和完善北京城區優質蔬菜的供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辣椒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生長發育所需環境條件以及栽培技術與黃瓜差不多,且采收期長、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因此,篩選適宜的辣椒品種作為黃瓜的替代作物,對解決目前平谷區日光溫室連作造成的黃瓜減產、減收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
1.1 試驗地點與時間
1.1.1試驗地概況。試驗地在平谷區農廣校試驗示范基地,日光溫室長80 m,寬12 m,高2.8 m。試驗地土質為沙壤土,前茬作物黃瓜,土壤肥力中等。
1.1.2試驗時間。2012在平谷區農廣校試驗示范基地27、29、32、37號日光溫室進行,2012年7月25日播種,9月10日定植,11月中旬開始采收,2013年6月下旬采收結束。
1.2 試驗方法
1.2.1供試作物。根據2011年北京市主要農作物主推品種意見,結合北京市平谷區日光溫室和土壤狀況,初選超大椒王(北京現代農夫種苗科技有限公司)、京椒5號(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培育的農大3號、農大24號辣椒等4個北京地區主推品種,這4個品種具有中早熟、微辣、果實長粗、牛角形、低溫適應性強、抗病性強、連續坐果性好、高產、商品率高等優點。
1.2.2試驗設計。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1個小區,重復4次,小區面積42 m2,株距40 cm,壟寬65 cm,壟溝65 cm,每壟定植2行,單株栽植,每小區栽植156株,保苗37 500株/hm2。
施用腐熟農家肥45 000 kg/hm2,魯西化工復合肥(15-15-15 )1 500 kg/hm2,第1次追肥在定植緩苗后追施尿素120 kg/hm2;門椒膨大期開始交替沖施20-6-24和18-8-34水溶肥120 kg/hm2,根據采收期長短和采收量,每隔7~10 d沖施1次,開花前葉面噴施高磷(12-52-5)600倍稀釋液和速溶硼肥(硼含量≥21%)1 500倍稀釋液,整個生育期連用2~3次。
2.1 各參試辣椒品種的生育期情況由表1可知,超大椒王緩苗快,前期長勢較好,現蕾、開花和結果時間均較其他品種提早,農大24號從現蕾期到采收始期均晚于其他品種,但盛果期出現時間與京椒5號、農大3號相同,其主要原因在于農大24號根系發達,吸收的養分充足,表現為莖稈粗壯,葉片大而厚,因此隨著生育進程,其采果盛期逐漸與其他3個品種相一致。

表1 各參試辣椒品種的生育期表現
2.2 各參試辣椒品種的產量和經濟收益由表2可知,農大24號單株結果數與京椒5號差不多,但較超大椒王、農大3號增加3.0%和9.7%。按照37 500株/hm2來計算,農大24號的結果數分別比京椒5號、超大椒王、農大3號增加7 500、41 250和56 250個。
從產量來看,農大24號產量最高,達到150 705 kg/hm2,分別比京椒5號、農大3號和超大椒王增加11 190、22 815和24 930 kg/hm2,農大3號與超大椒王相比產量變化不大。
按照2012~2013年整個生長季節辣椒平均收購價2.6元/kg來計,種植農大24號辣椒收益最高,達到391 833元/hm2,較超大椒王收益增加64 818元/hm2,較農大3號收益增加59 319元/hm2,經濟效益更加可觀。

表2 各參試辣椒品種產量的比較
2.3 各參試辣椒品種的產量指標從表3可以看出,京椒5號、24號辣椒前期平均單果重分別為120和125 g,最大的果實分別達到140和145 g,前期平均單株結果數分別為18.8個和19.2個,后期二者差不多,但平均單果重分別為79.6和99.9 g,后者比前者增加25.5%,從而表現出農大24號比京椒5號增產8.0%。
農大3號前期平均單果重121.4 g,最大果實達到136.6 g,結果盛期平均單株結果數為17.3個,后期平均結果數18.6,平均單果重僅為70.4 g。超大椒王前期平均單果重122 g,單株結果數17.7個,最大的果實達到155 g,盛果期單株結果數達到18.6,平均單果重僅為64 g,但盛期果實大小差異較大,最小果實僅46 g,表明隨著生育期的延長,超大椒王果實的商品率下降。
同各品種產量表現的規律相似,平均果長也表現為農大24號>京椒5號>農大3號>超大椒王,但超大椒王平均果粗大于農大3號,但均低于農大24號和京椒5號。
從4個品種的產量指標來看,農大24號的結果數、果實均勻度、果實粗度和商品率等方面均優于其他三個品種,京椒5號各產量性狀同僅次于農大24號,但都優于超大椒王和農大3號,表明農大24號和京椒5號在平谷區具有重要的推廣前景。
2.4 各參試辣椒品種病害發生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開花期所有品種都發生了輕度病毒病和疫病,其中超大椒王病毒病發病最輕,農大24號和京椒5號次之,而農大3號病毒病較重。京椒5號疫病發病最輕,其次為農大24號,農大3號和超大椒王發病相對較重。這表明農大24號和京椒5號表現良好。
結果期病毒病和疫病發病程度較開花期加重,但發病程度均較輕。超大椒王病毒病發病最輕,其次為農大24號和京椒5號,而農大3號發病情況相對最重。灰霉病的發病情況以農大24號最輕,依次為京椒5號、農大3號和超大椒王。
從抗病性來看,農大24號總體表現最好,京椒5號次之。農大3號和超大椒王總體表現相對較差,但發病程度均較輕。

表4 各參試辣椒品種病害發生情況 %
(1)供試辣椒品種單位面積產值均高于黃瓜,但其投入又低于后者。從平谷區蔬菜市場調查來看,辣椒肥料投入成本同黃瓜差不多,均達到70 500元/hm2左右,但黃瓜農藥投入約為21 000元/hm2,較種植辣椒高辣椒約高3 600元/hm2。市場售價春節前后比黃瓜高9.8%,達到4.5元/kg,春節后價格開始回落,但前者仍較后者價格高0.2元/kg。當地種植戶黃瓜單位面積產量為135 000~150 000 kg/hm2,種植黃瓜產值最高僅31.5萬元/hm2。根據田間試驗結果可知,種植供試品種的辣椒產值均高于黃瓜,農大24號增收幅度達到24%,因此用辣椒作為黃瓜的替代作物是完全可行的。
(2)農大24號和京椒5號總體表現優于其他品種,值得在當地推廣。在供試的幾個辣椒品種中,農大24號無論是平均單果重、單株結果數還是產量都優于其他品種,可作為平谷區溫室辣椒品種優先推薦。京椒5號作為北京市溫室辣椒推薦品種之一,在田間試驗也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效果,同時整個生育期抗病性較好,產量與農大24號差不多,可以作為平谷區主栽品種。農大3號和超大椒王產量較低,在抗病性和果實商品性方面不如農大24號和京椒5號,不建議大面積種植。
[1] 劉德,吳鳳芝.哈爾濱市郊蔬菜大棚土壤鹽分狀況及其影響[J].北方園藝,1998(6):1-3.
[2] 黃錦法,李艾芬,馬樹國,等.保護地土壤障礙的農化性狀指標[J].浙江農業學報,2000,12(5):285-289.
[3] 章有為,陳淡飛.溫室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形成和治理途徑[J].園藝學報,1991(8):197-202.
[4] 吳鳳芝,趙鳳艷,劉元英.連作障礙原因綜合分析與防治措施[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31(3):241-247.
[5] 王學軍.日光溫室土壤次生鹽漬化分析[J].北方園藝,1998(3):12-13.
[6] 郭曉冬.設施栽培條件下土壤的連作障礙及防治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2003(7):38-40.
[7] 項玉英,楊祥田,張光華.設施栽培土壤次生鹽漬化的調查及防治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06(1):17-19.
[8] 魏榮彬.保護地蔬菜土壤酸化原因及對策[J].吉林蔬菜,2012(4):35-36.
[9] 曾希柏,白玲玉,蘇世鳴,等.山東壽光不同種植年限設施土壤的酸化與鹽漬化[J].生態學報,2010,30(7):1853-1859.
[10] 于貴瑞,韓靜淑.連作與輪作體系中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動態分析[J].遼寧農業化學,1989(3):18-23.
[11] 田麗萍,王幀麗,陶麗瓊.大棚蔬菜連作障礙原因與防治措施[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0,4(2):159-162.
Screening of Pepper Cultivars in Greenhouse in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
MA Wei-zhong
(Pinggu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stitute, Beijing 101200)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creen out the suitable pepper cultivars in greenhouse in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 [Method]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 on different pepper cultivars was conducted in Nongguangxiao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base in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 in 2012. [Result] Under the sam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the fruit number per plant, average fruit weight and output value of Nongda 24 and Jingjiao 5 were all higher than that of Nongda 3 and Chaoda Pepper-king. The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pepper per unit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ucumber. [Conclusion] Nongda 24 and Jingjiao 5 had broader popularizing prospects than cucumber.
Greenhouse; Pepper; Cultivar; Screening
馬維忠(1967- ),男,北京人,工程師,從事保護地蔬菜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的構建。
2014-11-13
S 626.5
A
0517-6611(2015)0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