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藏蕓
(宜良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昆明 652100)
淺談記者親和力對采訪的影響
曹藏蕓
(宜良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昆明 652100)
采訪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了解事實真相的重要途徑,采訪是記者職業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怎樣才能順利圓滿地完成采訪任務?本文嘗試從提高記者親和力以便于開展采訪工作的角度入手,剖析了記者應加強形象、心態、語言、駕馭能力、采訪資源整合五方面的學習、歷練,深入實際生活,深入群眾中去,時時處處將自己置身于采訪環境,事事留心,勤于積累,善于總結,這樣才能采訪到真正具有價值意義的材料,才能譜寫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好作品。
記者;親和力;塑造;形象;心態;語言;應變能力;采訪資源整合
采訪是一種在現場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完成的特殊調查研究活動。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人與之間的情感互動和交流。所以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盡量消除對方不良的心理顧慮以及針對采訪過程中各種突發狀況,及時恰當地調整校正采訪對策、方式,已成為新聞采訪活動中記者采訪修養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只有這樣,才能架構起與受訪者心靈的橋梁,拉近與被訪對象的心理距離,進入對方的世界,以保證新聞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得到預想不到的采訪內容和效果。
在采訪活動中,記者是活動的中心和組織實施者,既策劃活動,又參與其中,擔負著引導話題、協調氣氛、激發談話欲望、修正談話內容的重任。記者是否具有親和力直接影響著被采訪者的情緒和采訪成敗,乃至新聞質量。簡言之,親和力就是讓人一見面就感到親切,一見如故,頓生好感,有吸引力,愿意接近,愿意交談。記者的親和力要著重從形象、心態、語言、駕馭能力、采訪資源整合五方面進行塑造。
人類認識事物是由表極里,由外到內,由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過程。心理學家曾做這樣的實驗:給兩組學生看同一個人的照片。在看照片之前,對一組學生說,照片上的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對另一組學生說,照片上的人是一個著名的學者。然后,讓這兩組學生分別從這個人的外貌來說明他的性格特征。結果,對同一張照片,學生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
這一實驗充分說明了“第一印象”對人際知覺的重要影響。“第一印象”的消極作用,其一在于“以貌取人”,使認知具有表面性。其二在于“先入為主”,造成人際認知的主觀片面性。
記者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面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響,誤判采訪對象,影響采訪;另一方面,要學會利用“第一印象”,注意自己的表情、談吐、衣著等表面特征,從而加強自己的個性表現力,力爭給采訪對象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為采訪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內化于心
廣播電視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黨的方針、政策的代言人,一頭聯系著廣大人民群眾,另一頭聯系著黨和政府,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而黨的方針、政策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記者的一言一行,要始終與黨和政府的宣傳要求相一致,工作態度和思想感情,應以黨的宣傳中心為目標,以服務大眾為己任,要知道該宣傳什么,不該宣傳什么,能宣傳什么,不能宣傳什么,做到心中有數,不能盲從。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牢記新聞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經濟建設中心工作服務的根本宗旨,愛崗敬業,求實創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陶冶情操,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多寫。寫的內容和題材很寬泛,讀書學習心得、見聞、日記、隨筆、摘抄等,每天練筆500字。通過勤動筆培養自己的思維和寫作表達能力。(2)多讀。詩歌、散文、新聞等,題材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標準普通話誦讀十分鐘,既提高寫作水平,又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3)多悟。每天有選擇的看報、看電視、聽廣播,通過對同一新聞事件,同一題材,同一要求,不同人的作品進行對比,不同媒介傳播的異同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從寫作角度、材料取舍、詳略等方面進行對比甄別,假以時日對于提高采寫水平是有益的。當然,還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向書本、向同行、向采訪對象、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要求和工作特點去學,可以針對自己的不足加強學習,也可以針對自己的優勢進一步提高,只有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充電學習,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一名優秀記者的基本功和工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逐漸提高的過程,平常所說的臺上10分鐘,臺下10年功,正說明了這個道理。總而言之,只要做有心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提高。
(二)外塑于形
我國新聞學的代表人物邵飄萍就非常重視“最一印象”,他說:“容貌要整潔與高尚,使人一望而為正派之人;須發冠無過舊之怪狀,尤當避紈绔子弟之作風。”這種儀表上的要求是迎合受訪者的心理需要而制定的,是為了縮短受訪者與記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受訪者的心中樹立良好形象,在邵飄萍看來,記者的相貌衣著、禮儀風范可以使采訪對象產生好感和信任之情,會積極配合記者的采訪活動。
一般而言,記者到正式場合或者采訪外賓、領導、學者、新聞發布會等,此時西裝革履,打領帶,皮鞋一塵不染,最合適不過,也可著正裝。這種打扮與采訪情境最協調,也是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在田間地頭采訪農民朋友就不能西裝革履,盡可能的樸素自然,這樣易于拉近距離,便于交流溝通;女記者下鄉采訪就不要穿過高高跟鞋、奇裝異服、過于暴露的衣裙,不要佩帶名貴煩瑣的飾物、提包,不化裝或自然淡妝,既便于行動,又入鄉隨俗“接地氣”。工作時間之余另當別論,大可聽憑個人喜好。
著名記者范長江采訪“西安事變”前后的服飾變化是記者服飾符合采訪場景的生動寫照。前輩在冬天總是批著黑色皮斗篷戴著水貂皮帽,著一身標準的“官員制服”,是當時國民黨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證”。雖然一套要花上百元,但因為能幫助自己隨意進出國民黨機關,便于獲得相關信息開展采訪,前輩“狠心”購置了幾套。如果進西安城,前輩忍痛割愛,以價格不菲的“官服”賤價換取老百姓身上的襤褸棉衣褲,裝扮成難民混進城,因為國民黨不檢查難民。總之,在著裝上要盡量簡潔大方,貼近生活,符合采訪環境和對象。
(一)記者自我的態度
積極自信樂觀的態度是營造一切成功的首要因素。記者的職業決定了每天要接觸不同的人和事物,每天都要進行各種采訪,采訪的順暢與否由很多因素決定,其中記者的主觀因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會真誠的微笑,微笑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專利。面對一個微笑的人,你會感到他的積極、自信、樂觀、親切、友好迎面撲,同時積極、自信、樂觀、親切、友好的情感也會感染你,隨之呼應。微笑是一種含義深遠的無聲語言。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請從微笑開始吧!樂于接受采訪者,有之;不愿接受采訪者,有之;不會回答者,有之;不敢答者,有之;傲慢無理,狂妄自大者,有之;蓄意阻撓破壞采訪者,亦有之。記者在采訪中要做到:溫文爾雅、不卑不亢、進退有度、有理有節。
(二)面對受訪對象的態度
不管你采訪的是什么樣的對象,都要對他們予以尊重。新聞采訪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其中充滿著記者和采訪對象在認知對方、認知自我以及認知相互關系時出現的極其復雜的種種矛盾。
記者在采訪中應如何尊重采訪對象,以取得采訪的最大成功呢?第一,要增強“自己人效應”,減少“異己人效應”,記者要與采訪對象之間盡快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第二,要營造和諧氣氛,排除冷硬隔閡,要求記者在短時間與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傾心相談”。第三,要調動積極心理,避免消極心理。第四,要消除心理障礙,融入采訪環境,人們常說“到哪山唱哪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新聞采訪不僅僅是一問一答,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完成的信息互遞。這其中語氣祥和、態度謙卑不僅僅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職業操守和價值觀的體現。若談話氛圍相對開放,再加上記者有針對性的提問,有時被訪對象會回饋給你意想不到的獨家信息。
采訪工作時,記者要注意形象,堅決杜絕不修邊幅、作風浮夸、語言粗鄙、自以為是、敷衍塞責、舉止不當等不良言行,這些不良言行會引起采訪對象的反感,也必然會影響記者與采訪對象以及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進而影響到新聞采訪的質量和新聞單位的聲譽及威信。講禮貌、懂禮節是新聞記者必備的素質。禮節不僅能反映出記者的教養,同時也能反映出記者尊重采訪對象的一種態度。
(一)有聲語言
有聲語言是記者開展采訪最直接的犀利“武器”,語言使用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采訪的成敗。一次,筆者采訪因突發事件造成大面積停水已多時的新聞,“請問目前故障排除處理情況?有沒有一種更加積極的措施?”(當時停水已多時,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已造成一定影響,社會各界比較關切事態的發展情況)把一直縈繞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疑問和不安直截了當地亮了出來,可以說,這個恰當的提問不僅抓住了觀眾的心,同時又給排險工程方一個及時說明的機會,(是何原因?現在的情況?何時恢復供水?為何作用不明顯?受制的原因?下步如何解決?)不僅客觀、全面、理性地報道了新聞事件,而且媒體起到了增進雙方交流、對話,進而理解、尊重的互動橋梁和平臺作用。充分展示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發揮了正確輿論導向,起到了穩定社會,安撫民心,化解矛盾的作用。
這就要求記者的現場提問應有利于被訪者的思想表述,既不能限制問題的回答,也不能放開太大的空間,同時還要顧及被訪者的感受。(1)語言通俗易懂。記者在提問時,如果多用樸實自然、生動活潑的口語,采訪對象就可以準確理解記者的問話,以便作答。要根據采訪對象的職業、文化教育程度、年齡、社會閱歷等進行語言的合理選擇使用。采訪學者要使用準確流暢的普通話,同時注意語言的規范,學術用語的正確;采訪農民最好使用親切的方言。(2)語言要準確簡潔。新聞講究時效,用最短的時間采訪到所需的內容。采訪用語必須準確。這里的準確有兩層意思:盡量用準提問語言的精確度,便于表達采訪意圖;用采訪對象便于接受的特定“準確”語言引導傳遞豐富的信息,使采訪對象能迅速理解語言的信息內容。簡潔表現在用準確明了的語言去表達采訪內容,同時不要讓采訪跑題、偏題,做到提問便于采訪對象明確有效回答。這樣才能獲得采訪對象的認同感,有利于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3)注意語速、語調、音量、語氣等。和年紀相仿的采訪對象進行交流,共同點較多,語速可以快一點,以便增大信息量,語調也可上揚,還可以用一些時新的網絡語言。采訪年長者,對方閱歷、社會知識都比較豐富,用語要謙虛謹慎有度,語速要慢一點,語調要低壓一點,穩重連貫,盡量使用祈使句句,“請您給我講一講,好嗎?”“您有時間嗎?方便嗎?”
(二)無聲語言
新聞記者是社會活動家,接觸面廣泛,采訪對象多眾,今天領導學者,明天販夫走卒。俗話說“千人千面”,這不僅指人的外表特征各不相同,還指人的性格特性各不相同。只有敏銳準確地把握采訪對象的性格特征,才能盡快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當然,有聲語言是記者開展采訪最直接的犀利“武器”,但無聲語言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眼神、手勢、面部表情、體態等無聲語言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據專家研究,在人際交往中,有65%的信息是通過體態語交流的。認真仔細地觀察采訪對象的表情、行為,觀察其行為特征,摸透其心理活動,從而成功地完成采訪任務,這是很有必要的。人的動作與姿態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教養的外在體現,體態語言從另一個層面反映著人的思想境界,反映著人的精神面貌。會心的笑容,期盼的眼神,專注地聆聽,首肯的表情,用心的記錄都會傳遞給采訪對象以親切、鼓勵、肯定、贊同的互動交流。
新聞現場往往是“紛繁嘈雜”和稍縱即逝的,這里的“紛繁嘈雜”主要是指游離于主體新聞事實之外人為的、非人為的各種“信息干擾”,因而記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抗干擾,要善于“撥云見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敏銳觀察,發現并駕馭采訪現場的關鍵點和突破口,變被動為主動,防止被誤導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開場相互介紹認識時,采訪對象忙于端茶遞水時,可以主動寒暄“別客氣,我自己來”,有時可以反客為主,為采訪對象端茶遞水。采訪對象緊張抵觸時,可以把采訪對象熟悉的人或事作為中介慢慢自然切換導入。采訪出現意外中斷,千萬不要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急躁情緒,面帶微笑妥善處理好突發狀況,借機展示出記者良好的綜合素質,讓采訪對象樂于親近。
一次,筆者采訪一位下崗女工,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創業開花店,并幫助其他下崗女工再就業的故事。剛開始聊了幾句,顧客突然多了起來,店員忙不過來。這位下崗女工忙起身接待顧客并對筆者說:“不知道什么時間能忙完,免得耽誤你的時間,下次再聊吧。”筆者笑說:“我喜歡插花,但不懂,日常自己隨意插花,想請你教我。現在人多忙不過來,如果你不嫌棄我笨手笨腳的,我來搭把手,過會,人少了,我們接著聊。你說行嗎?”筆者邊說邊幫忙遞花剪、包裝材料。她忙著對筆者笑了笑,筆者也報以微笑。這無聲的“微笑”中包含有相互理解、感謝、包容、認可、歉意,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奇妙效果。接下去的采訪很順利,之后和筆者成了朋友。
采訪資料是記者辛勤勞動的成果,凝聚著記者智慧和汗水,要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將其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一次,筆者采訪種菜的農戶時,得知由于氣候等突發原因,外地來運輸蔬菜的車輛銳減,致使蔬菜銷售有困難。采訪結束返回后,在采訪札記中找到了采訪過的本地幾家脫水蔬菜加工企業,并詢問了相關情況。第一時間,把有關的信息告之該農戶。很快不僅銷售難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企業同農戶建立了收購協議,徹底解決了銷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媒體、對記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深入廣大群眾,深入一線,為廣大群眾鼓與呼,為偉大祖國鼓與呼,才能采寫出好作品,無愧于時代“瞭望者”的稱號。
售難題。以后,筆者再到該農戶所在村進行采訪,該農戶義務當向導、講解員,幫助完成采訪工作。逢年過節或日常,一句問候,一聲祝福,打打電話,發發短信,微博,微信聯系一下。采訪對象不僅成了朋友,還是忠實的受眾,常提供線索。與采訪對象交朋友,和他們常聯系,可以獲得非常寶貴的信息資源,成為良師益友,受益匪淺。
G214.2
A
1674-8883(2015)24-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