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麗云
(安陽日報社,河南 安陽 455000)
大學生網絡群體事件報道研究
元麗云
(安陽日報社,河南 安陽 455000)
隨著網絡媒體的崛起,網絡已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他們特別容易通過網絡產生偏激、統一的輿論,從而引發大學生網絡群體事件。隨著信息在傳遞過程中通過網絡渲染和發酵,大學生參與的群體逐漸壯大,進一步使矛盾激化,給高校的管理和日常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的影響,因此,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網絡媒體;輿論;群體事件
(1)強烈的大學生主題色彩。隨著高校辦學環境的開放化和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自主化,高校和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大學生在學校期間,上網時間較多,文化程度高,興趣相對廣泛,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極易受到社會及周邊同學的影響,這些自身的特點使得他們在表達態度、意見、看法時,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2)突發性。近幾年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多,校園里學生密集,學校的某些規定如果牽涉到了學生的自身利益,便會發生群體性事件。由于事發突然,學生自身的凝聚力又比較強,波及面廣,學生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停電、停水、斷網等),情緒不穩定。
(3)目的比較單純。盡管一些學生參加了罷課、打架、游行、破壞校內公共設施和其他極端行為,但總的來說,這些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并非大學生參與的目的,只是部分學生受周邊同學感染、刺激,許多最初僅僅作為旁觀者的人,通過情緒的發酵參與到了事件中去,暴力行為較弱。
(1)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內部因素。一是近幾年有關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數量不斷增多。大學生群體往往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問題、與大學生自身相關的事件以及有關國家領土爭端等問題的事件。通過網絡,所有的學生都紛紛加入到該事件的討論中去。二是大學生網絡群體在行動上高度統一且具有一致性。三是組織、參與方式“合法化”。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法律意識較強。
(2)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外部因素。一是外國在中國的反華勢力滲透。大學生具有樸素的愛國熱情和討論國際政治的強烈愿望,由于他們政治辨別力不強,有時行為可能會有極端傾向。二是學校的某些規定或需求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的集體利益。
(1)行動力,引領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在信息的傳播上擺脫了很多傳統媒體的限制,行動力更快,互動性更強。新浪微博、搜狐、鳳凰網、網易等都大批量轉載關于釣魚島的新聞,在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信息。經過各大網絡對釣魚島事件的大肆渲染、報道,各大傳統媒體也紛紛加入到了此事件的討論中去,意見領袖、網絡紅人等對事件的“煽風點火”。
(2)凝聚力,引導輿論導向。在釣魚島事件中,大學生作為最活躍的群體,通過貼吧、論壇、QQ群、微信等方式對日本購島行徑表示強烈的譴責和憤慨。但某些喪失理智的大學生則采取極端做法,組織示威游行,更有學生借反日游行翹課,給學校的管理及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示威游行事件之初,規模較小,但由于“從眾心理”作祟,加之他人的影響,不少學生盲目跟從。
(3)監管力缺失使信源不明。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在發布信息時,因為信源審核機制嚴格,發布的消息具有很強的權威性。但是在網絡這個可以自由發布信息的平臺中,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網絡信息發布監管上的缺失,使BBS、論壇、微信等網絡媒體上的信息處于自由狀態。
(1)開展班級文化活動,通過輔導老師溝通、專家開講座、張貼海報、團隊活動等形式進行有效疏導,防患于未然。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一舉一動都備受社會關注,學校要引導、教育他們樹立責任意識,從而為維護社會正義做貢獻。大學生不能因為失戀、學業、就業等問題,一時沖動,在網絡上傳播不當的行為。平時在開展班級集體活動時,學生干部、老師要多探討、多溝通,使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2)不斷完善高校的網絡管理制度。加強對高校網絡群體事件的監測,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需要高校、政府和社會人士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新聞媒介與政府之間的互動構成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運行機制,也是媒介生存與發展的較為直接的制衡因素。
(3)建立和完善網絡宣傳體系。強大的網絡宣傳體系是網絡群體事件的一個重要保障。高校應該利用校園廣播、公共微博和微信、校報、班級板報、海報等媒介方式,加強正面宣傳,對大學生進行引導,使信息傳播行為更加健康文明。
(4)建立網絡群體事件問責制度。高校內發生的大學生網絡群體事件如果有良好的政策和約束,是可以防范的。只有建立問責制度,才能對大學生有一定的約束和震懾力,使大學生有責任感地行使言論自由權。高校建立這一制度,必然能夠明確各部門領導、輔導員、學生干部等各部門的職責,引起他們的重視,通過平時的嚴加防范和對不合理訴求的疏導降低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概率。
(5)加強信息安全立法。網絡媒體作為言論自由的表達形式之一,并不代表網絡自由是無限制的,網絡的立法缺陷很多?,F在的大學生大部分使用貼吧、論壇、微博、微信等媒介傳播信息,當信息引發群觀時,往往會出現很多不實的言論,進而使事情復雜化,出現網絡群體性事件。
總之,高校學生參與的網絡群體事件,其目的和出發點只是為了表達自身對于社會問題、國家問題的態度、意見和看法,展現作為大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有時也因學校某些規定和自己的利益訴求相違背而引發群體事件。只有更好地認識高校大學生的網絡群體事件,將其放在當前特定的社會背景中進行分析,放在高校所處的小環境中進行解決,才能更好地維護高校校園的和諧。
[1]雷躍捷.網絡傳播概論[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86.
[2]嚴三九.新媒體概論[M].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40.
[3]劉京林.新聞心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98.
G206
A
1674-8883(2015)24-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