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長慶油田分公司 新聞中心,陜西 西安 710018)
讓“鮮活感”躍然字里行間
——談如何寫好現場短新聞
徐 佳
(長慶油田分公司 新聞中心,陜西 西安 710018)
現場短新聞是一種非常有自身特色的常用新聞體裁,也是讀者喜聞樂見的一種報道形式。它是記者或通訊員身臨新聞現場,親眼見證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后,向讀者報道的新聞價值較高,篇幅短小的新聞。現場短新聞的基本要素就在于“現場”和“短”這三個字上,不僅要求新聞作品活,要短而精,還要體現較高的新聞價值。
現場短新聞;鮮活感;現場感
現場短新聞[1]是一種非常有自身特色的常用新聞體裁,也是讀者喜聞樂見的一種報道形式。它是記者或通訊員身臨新聞現場,親眼見證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后,向讀者報道的新聞價值較高,篇幅短小的新聞。現場短新聞的基本要素就在于“現場”和“短”這三個字上,不僅要求新聞作品活,要短而精,還要體現較高的新聞價值。
現場短新聞能迅速、及時而生動、真實地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既不需要很長的篇幅,也不需要完整的情節。因此,在倡導大力提高新聞時效的今天,寫好現場短新聞十分重要。同時,提倡現場短新聞是落實“三貼近”的重要舉措。提倡寫這些來自第一現場的新聞,在使新聞內容更接地氣,大力提高新聞質量的同時,也是改變記者工作作風的重要途徑。要采寫現場短新聞,記者就必須沉下身子,在一線進行深入采訪,這樣才能寫好現場短新聞。這些年,筆者陸續寫了一些現場短新聞,進行探索和思考。現結合自己的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下一線才能抓活魚。鮮活生動是對現場短新聞的最基本要求。這不僅要求作者要有一雙敏銳的善于捕捉新聞的“鷹眼”,還要有沉著冷靜的分析能力。現場短新聞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現場,通過對現場動態和現場細節的捕捉和抓取,讓讀者身臨其境。這樣寫出的稿件,不僅能確保消息的可信性和真實性,還能及時抓取讀者眼球,使讀者愿意繼續讀下去。
要想使現場短新聞具有較強的現場感和可讀性,記者首先必須處在新聞發生的現場,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向讀者展示新聞事實的演變過程,讓讀者跟隨記者的腳步,進入新聞發生現場,感受到真實、強烈的現場氣氛。
要想讓一篇現場短新聞更加鮮活生動,就必須讓新聞的現場以及人物,乃至整個行文的結構,都要“活”起來。其中,現場的鮮活,主要是要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匹配的環境氛圍,使其能夠烘托和提升新聞主題。人物的鮮活,則需要抓取符合現場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的個性化語言、表情、動作等,用直接引語表述出來,能夠凸顯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活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在追求語言的鮮活時,要盡量充分使用當事人的語言。行文結構的鮮活,就是盡量使文章有張有弛,情節生動,設有懸念,使整個文章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節奏。同時必須在前后呼應、多層次描寫等方面多加考慮。
文章歷來以簡明為美,新聞作品更是如此。濃縮即精華。現場短新聞寫作要簡明扼要,通過精煉的文字,使新聞整體準確、鮮活而又有力度,而且也具有較強的可讀性。《長慶石油報》由于報紙版面的限制,一篇現場短新聞大多也就控制在千字以內,如何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寫出生動形象、渲染襯托提升主題的環境氛圍,又要通過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寫,精確、鮮活地呈現出新聞事實,全面呈現出新聞的來龍去脈,那就要求我們的作者一定要牢記短而精。
短而精,并不是殘缺不全。一篇好的現場短新聞,是不能舍棄新聞事實中的5個W和1個H,缺一不可,更不能模糊地寫“這些年”、“近日來”、“某些地方”等等。現場短新聞的短小精悍,在于要舍棄與主題無關的一切內容,保留最具說服力,能體現主旨的細節描寫,只有這樣,才能使現場短新聞短而耐讀,短而活潑,短而利落。
建議記者在采寫現場短新聞的過程中,首先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新聞發生的主要事實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理順,把最能說明問題的素材掌握在手里,把最鮮活的“菜”收獲到籃子里,這樣才不會抓瞎。想要做到以上這些,記者必須要對現場的素材做到去偽存真,甄別精細,盡快找到新聞亮點,在提煉新聞主題上多下功夫。最后,通過多方位的采訪,通過細致地觀察和敏銳的新聞敏感性,及時將最有價值、最鮮活生動的新聞,從浩繁的素材大海中打撈出來,呈獻給讀者。
其次是要學會恰當地選材取景。由于現場短新聞篇幅有限,選材取景十分重要。現場發生的新聞,稍縱即逝,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盡可能多地獲取素材并對新聞背景做出恰當的取舍。背景材料雖不是新聞事實,但它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能充實文章內容,提升新聞主題,又能增加新聞的分量,增添新聞的文采。針對不同的讀者對象,記者需要交代必要的新聞背景,讓讀者對新聞事實的意義、相關背景知識有更全面細致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由此看來,要寫好寓意深刻、新穎的短新聞并非易事。它要求作者必須認真思索問題的核心,突出一個新聞事件或人物。
新聞作品要靠文字語言來完成。同樣的新聞事實,不同的人采寫,稿件的厚重程度、精彩程度、感染程度的都會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恐怕關鍵就在于語言的運用。
現場短新聞更應該在描寫敘述的語言上下功夫,文字務必準確、簡潔、凝練。具體來說,現場短新聞的敘述要求簡潔、干練,用最精短的文字把新聞事實描述完整,多用實詞。還有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巧妙地運用群眾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2]
《長慶石油報》曾刊登過一篇現場短新聞的優秀作品《背著妻子去看井》,這是一篇以情動人、催人淚下的難得佳作。寫的是一個憑借高度的責任心,堅持邊看單井,邊照顧癱瘓的妻子的石油漢子——李克正。記者目睹,李克正把井場收拾得井井有條,把妻子也照顧得妥妥當當。這篇新聞中,作者根據不同人物的角色,巧妙地運用群眾生動形象的語言,刻畫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情感,達到了以情感人的目的。
[1]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格羅斯.編輯人的世界[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
G212.2
A
1674-8883(2015)24-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