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網絡媒體公信力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陳 果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互聯網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擴寬了人們的視野,給我們帶來極大的便利。然而面對魚龍混雜的信息傳播,各種虛假、垃圾信息頻現,使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面臨嚴峻挑戰。
網絡媒體;公信力;原因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發表觀點的重要渠道。面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一些虛假新聞、網絡謠言、惡意炒作、侵犯產權等,使得網絡媒體公信力經營存在乏力的現狀,成為影響我國互聯網健康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杜撰的虛假信息時有發生
當今社會已進入了“自媒體”時代,網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直接決定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寬松的網絡環境使得網民可隨時隨地發表言論、觀點,如此低“門檻”的信息發布形式,導致一些虛假信息在網絡上隨處可見。同時,網絡傳播缺乏嚴格意義上的“把關人”,使得虛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機,使得一些無從考證的信息快速傳播開來。在一個謠言肆意橫行的網絡環境中,受眾無法辨別信息真偽,這會促使謠言進一步擴大,網絡媒體權威性受到挑戰,公信力逐步喪失。
(二)偏離事實的夸張炒作之風盛行
互聯網媒體報道和轉載有了一個非常方便快捷的信息平臺,這是因為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網站無限鏈接。網絡媒體熱衷對敏感或熱點問題的報道,甚至故弄玄虛、夸張炒作,隨之網民的灌水、跟帖,致使一些有錯誤輿論導向的信息充斥網絡。更有甚者,一些網絡推手利用這種炒作模式,抓住網民的獵奇心理,傳播未經核實的社會新聞或者夸大的事實,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獲取關注度。如此不負責任的網絡炒作會使網民對媒體喪失信心,降低信任度。
(三)網絡媒體中大量不良廣告的存在
一些網絡媒體為了獲得經濟效益,向受眾發送大量垃圾信息,使網民不得不浪費大量時間去處理這些信息,受眾對網絡媒體的不滿情緒便由此產生。而且,現如今網絡上有大量的彈窗廣告,這種現象在各媒體網站上已司空見慣。其中一些不良廣告不僅誤導受眾,欺騙消費者,甚至危害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受到網絡受眾反感和抵制。在論壇、博客和微博等等多個社交網站,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垃圾廣告帖子在泛濫,并且這些垃圾信息和廣告的形式會以多種形式散播給網民。例如,網絡垃圾短信、垃圾郵件、網頁彈窗廣告、流氓軟件等,網民在不經意間就會被強迫接受這些信息,影響整個網絡環境健康發展。
(四)各種網絡侵權案件頻現
互聯網具有的開放性特點和強大的復制功能,讓網絡侵權變得更容易。侵權作品可以通過遍及全球的網絡進行傳播,其危害遠超過傳統的侵犯著作權。許多網絡寫手從傳統媒體上抄來的內容經過自己簡單加工署上自己名字發表,有的網站未經作家本人和原出版機構授權就將許多作家作品全文上載。這些行為已構成了對他人知識產權的侵犯,使網絡媒體缺乏了權威性,也削弱了受眾對網絡的信任,影響了網絡傳播公信力的構建。
(一)信息發布和傳播主體的多元化
互聯網自由寬松的環境使得每一個網民都可以自由參與信息傳播,傳媒機構已不再只是權威機構發布與傳播的壟斷者,每個參與者都是主體。互聯網的開放性決定其發布和傳播信息主體的多元化,網站為了追求點擊量,不經核實,到處轉載沒有事實依據的新聞,很容易導致虛假新聞的泛濫。此外,在自媒體時代,公眾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受者,公眾可通過網絡隨時表達觀點、發表意見,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但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網民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沒有系統的專業理念,也不具備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他們發布的新聞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很容易把一些不確定的信息傳播出去,“幫助”虛假信息快速泛濫。
(二)網絡媒體把關人的缺失
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要通過相關審查部門的嚴格把關,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每一個網民都擁有了自由傳播的權力,貼吧吧主、網站編輯還具有一定的把關權,但他們的知識儲備、個人素養參差不齊,不能與傳統媒體中常見的“信息把關”、“信息過濾”相提并論,他們往往以迎合大眾口味或追求高點擊率為尺度來對信息進行把關,這樣就會忽視信息的真偽,導致網絡垃圾廣告漫天飛、虛假新聞到處泛濫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
(三)網絡政策法規和媒體制度管理滯后
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環境不同,傳統媒體的政策法規,已不再符合網絡時代的要求。在我國網絡傳播領域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網絡上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例如,網絡運營商的權利義務、網絡版權的保護等都缺少法律上的規范。政策法規的缺失,讓一些不法行為得不到有效的規制,網絡安全和信息質量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危害到網絡媒體公信力。
(四)網絡媒體經營中經濟利益的驅動
網絡經營部門和網絡從業者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是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特別是一些商業性較強的媒體,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主,將媒體的社會責任棄而遠之,借助一些煽情式的標題、血腥畫面來吸引受眾,放寬審查標準,默許不良信息或制造虛假新聞的傳播。甚至憑空捏造出一些聳人聽聞的事件,以此來獲取高點擊率,謀取更多的商業利益。
公信力是網絡媒體生命力的體現,是網絡長久發展的基礎,然而種種不良現象造成了網絡媒體公信力急劇下降,亟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信力。受眾是媒體公信力的評價主體,受眾對網絡媒體的信任、認可程度,是媒體公信力最本質的體現。因此,加強對受眾的關注,尊重受眾的需求是提升媒介公信力的現實途徑之一;媒體從業人員及每一個網民都應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政府部門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虛假信息的傳播者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和經濟懲罰;同時網絡媒體也應建立科學嚴密的“把關”制度和行業操作規范,從根源上遏制虛假信息傳播,減少虛假新聞的產生,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網絡傳播環境。
[1] 王綺慧.微博假新聞泛濫的原因及對策——從日本大地震后微博反應說起[J].編輯學刊,2011(05):85-88.
[2] 喻國明.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