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專 謝永燦
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觀察
邢專 謝永燦
目的探討右半結腸癌患者采用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治療的近期及遠期療效。方法對81例右半結腸癌患者實施中間入路D3淋巴結廓清術治療, 根據患者意愿分為腹腔鏡組(44例)和傳統開腹手術組(開腹組)37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遠期生存率及生活質量差異。結果 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的短于開腹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率顯著的低于開腹手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3年無進展生存時間為12個月、開腹手術組為10個月,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的總生存中位時間為34個月、開腹手術組為33個月,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3年的平均生存質量得分中:軀體、角色、情感、總體健康狀況得分均顯著高于開腹手術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右半結腸癌患者采用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治療可以獲得與傳統開腹手術相同的手術效果, 同時具有術后并發癥率低、術中創傷小、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高等優點。
右半結腸癌;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近期及遠期療效
本文主要以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81例右半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析了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應用價值, 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明確診斷為右半結腸癌的8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術前均經過纖維結腸鏡取組織病理活檢證實為結腸癌;患者的身體狀況能夠耐受本研究的手術方式。術前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轉移性結腸癌、結腸癌晚期患者;身體綜合狀況不適宜手術治療的患者;合并肝、腎、心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的患者;術后不易隨訪觀察的患者。根據患者意愿分為腹腔鏡組(44例)和傳統開腹手術組(開腹組)37例。腹腔鏡組男27例、女17例;開腹組男23例、女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患者實施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 患者實施全身麻醉, 選擇頭低足高、兩腿分開、右側抬高15°的體位。常規暴露出患者的十二指腸以及腸系膜上靜脈, 且沿此靜脈右緣切斷回結腸靜脈、右結腸動脈與中結腸動脈右支, 分離Henle干后, 將右結腸靜脈切斷, 清掃血管根部淋巴結。沿著Gerota以及Toldt筋膜間隙分離, 胃網膜弓外分離胃結腸韌帶, 將右側大網膜、結腸肝曲腫瘤與胃網膜右血管分支切斷, 清掃淋巴結。在患者臍上方腹部正中行5~6 cm切口, 取出游離腸段, 距離回盲部15 cm處切斷回腸, 且將橫結腸右側半切除, 將橫結腸與回腸端側吻合。關閉切口, 放置引流管于右結腸旁溝處。
開腹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行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 手術操作方法參照《胃腸癌手術學》(第2版)[1]。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除標本長度、術中淋巴結清掃情況、術后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流質飲食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術后3年無進展生存期、術后3年生存率、術后3年生存質量差異。
采用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生活質量核心問卷(EORTC QLQ-C30)中文版檢測生存質量, 對兩組患者每6個月進行1次生存質量的問卷調查, 截止隨訪結束共進行6次生存質量測評, 計算6次平均得分作為本組患者生存質量的最后得分。
隨訪觀察:采用電話、登門、患者主動隨診等方式進行隨訪觀察, 隨訪內容主要為患者生存情況、疾病無進展生存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收集數據錄入Excel2003,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Meier法, 組間生存時間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 兩組患者術中均未出現死亡病例, 腹腔鏡組為出現中轉開腹的患者。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的長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的短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手術切除標本長度、術中淋巴結清掃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開腹組比較,aP<0.05;bP>0.05
觀察指標 腹腔鏡組(n=44) 開腹組(n=37) t P手術時間(min) 224.5±28.4a 190.7±22.9 5.82 0.000術中出血量(ml) 94.8±32.6a 214.5±56.9 11.841 0.000手術切除標本長度(cm) 22.7±3.5b 23.6±4.1 1.066 0.314術后排氣時間(h) 43.8±15.2a 62.7±13.4 5.881 0.000進食流質飲食時間(h) 32.5±11.6a 61.2±11.9 11.477 0.000住院時間(d) 11.5±2.5a 14.5±2.5 5.38 0.000術中淋巴結清掃情況結腸上旁淋巴結(枚) 17.5±4.2b 18.3±5.1 0.774 0.407系膜間淋巴結(枚) 10.4±3.5b 11.2±4.3 0.923 0.385血管根部淋巴結(枚) 7.5±2.5b 8.0±3.5 0.748 0.446
2.2 兩組患者的手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率為18.18%顯著的低于開腹手術組的45.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的3年疾病無進展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比較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6個月的隨訪觀察, 腹腔鏡組有1例患者失訪, 開腹手術組無患者失訪。
腹腔鏡組患者的3年無進展生存時間為12個月、開腹手術組的無進展生存時間為10個月,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腹腔鏡組的總生存中位時間為34個月、開腹手術組的中位生存時間為33個月,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
2.4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3年的平均生存質量得分中:軀體、角色、情感、總體健康狀況得分均顯著高于開腹手術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在認知和社會功能兩項上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圖1 兩組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

圖2 兩組中位生存時間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3年平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3年平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與開腹組比較,aP<0.05;bP>0.05
生存質量指標 腹腔鏡組(n=44) 開腹組(n=37) t P軀體 72.6±7.4a 65.8±8.1 3.945 0.000角色 64.3±8.5a 56.9±6.7 4.291 0.000情感 66.8±8.3a 57.4±7.6 5.275 0.000認知 62.3±3.4b 60.9±4.5 1.593 0.128社會 54.3±5.5b 53.8±4.7 0.435 0.682總體健康狀況 58.6±8.8a 47.3±9.4 5.580 0.000
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具有手術創傷小、疼痛輕且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成為右半結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2]。
由于右半結腸解剖位置較為特殊, 手術具有一定難度,傳統開腹手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排氣時間長以及術中淋巴結清掃效果差等缺點[3]。腹腔鏡具有開腹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4]:①腹腔鏡手術的術野放大, 有助于識別組織結構, 解剖層面較為清晰, 減少術中出血量, 降低了手術操作過程中腫瘤發生腹腔種植轉移的可能性;②腹腔鏡手術對腹腔內環境干擾小, 腹部切口小, 減輕術后疼痛, 機體的應激水平較低, 有效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縮短住院時間。但由于腹腔鏡手術時間長于開腹手術, 手術難度較大, 需要較長的學習曲線[5]。因此, 臨床上對于右半結腸癌患者的治療, 建議采用腹腔鏡手術, 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提高疾病的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 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治療右半結腸癌患者, 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1]陳俊青, 夏志平. 胃腸癌手術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4-290.
[2]韓玉棟, 宋京翔, 林晨, 等.腹腔鏡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療效比較.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1):17-20.
[3]李勇, 吳德慶, 王俊江.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難點和技巧.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8):768-771.
[4]李國新, 趙麗瑛.腹腔鏡中間入路擴大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2,11(3):200-203
[5]黃前堂, 林武華, 李俊青.腹腔鏡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46例臨床分析.中國綜合臨床,2013,29(9):964-9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46
2015-04-17]
527200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