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英
牙冠延長術保留殘根的臨床療效觀察
李曉英
目的探討牙冠延長術保留殘根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62例牙體缺損牙齦下有缺損患者(70顆牙), 根據牙根長度的不同將70顆患牙分為甲組和乙組, 其中根長>1.5 cm的40顆患牙為甲組,30顆根長1.2~1.5 cm患牙為乙組。所有患者同時接受牙冠延長術, 同時在術后6周后接受常規修復, 分別比較患者術前、術后6周及修復后3個月的治療效果。結果甲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牙術后6周及修復后3個月牙周探診深度、齦溝出血指數相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提高, 兩組患牙不同時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牙體缺損的殘根進行修復時,采用牙冠延長術治療能夠有效保留殘根殘冠, 效果顯著, 具有顯著的使用價值。
牙冠延長術;殘根;根管治療;修復術
為對牙冠延長術保留殘根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收治的62例牙體缺損牙齦下有缺損患者(70顆牙)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2例牙體缺損牙齦下有缺損患者(共70顆牙), 均是由外傷導致, 冠折至齦下的殘根及單根牙。所有患者中男36例, 女26例, 年齡17~58歲, 平均年齡(35.26±7.59)歲, 所有患牙均經X線片檢測, 同時接受根管長度測定根長均>1.2 cm, 其中根長>1.5 cm的40顆患牙為甲組,30顆根長1.2~1.5 cm患牙為乙組, 兩組患牙所屬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高血壓、肝臟疾病、心律紊亂患者;體質較差、手術耐受性較差患者;牙齦牙周出現嚴重疾病患者;出血及凝血機制出現嚴重障礙患者;牙根松動>1o患者。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1個月接受全口刮治術、超聲波潔治術及完整根管治療, 同時對牙齦炎癥進行治療;術前經X線檢查, 是否根充嚴密, 對口腔內衛生指數進行檢查, 并根據模型測量最佳牙冠長度, 為術中提供參考;術前患者接受常規檢查, 醫護人員提前準備1把無菌高速渦輪手機、1套手術器械, 并將研究的意義、方法及目的等告知患者, 獲得其同意。
1.3.2 術中操作 進行常規消毒麻醉, 對牙根斷端范圍、位置進行探明, 對齦緣及手術去骨需要復位的程度進行估計,結合同名牙及鄰牙牙齦高度對未來齦緣的位置進行設計。根據手術需要對切除牙齦的大小進行測定, 并做內斜切口, 翻瓣, 保證根斷面的充分暴露, 將部分牙槽骨去除, 保證牙槽嵴頂與根斷面維持3~4 mm的距離;在去骨治療時, 可適當調整渦輪機的轉速, 適當加大噴水, 避免骨壞死的產生, 保證手術后骨良好愈合;將跟面殘留牙周纖維組織進行去除,避免再附著的發生。將齦瓣覆位縫合后, 壓迫止血, 并將治劑塞入上牙周。
1.3.3 術后修復 在手術后6周進行義齒修復術, 纖維樁作樁核, 纖維狀半徑小于牙根半徑的1/3, 在保持最長樁核的基礎上, 距根尖孔的距離>4 mm, 在牙齦下0.1~0.5 mm形成0.5~0.8 mm的階臺, 采用烤瓷修復體對牙冠部位進行修復,保證義齒完整形態。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有效:患牙良好恢復咀嚼功能, 主觀感覺良好, 未出現牙齒松動、叩痛、炎癥等, 同時齦緣與鄰牙協調性良好, 修復體結合良好, 無松動現象,經X線片檢查未發現根尖周、牙周及牙槽嵴出現異常;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失敗[1]。治療前及治療后6周、3個月觀察兩組探診深度、齦溝出血指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甲組40顆患牙, 治療有效38顆, 無效2顆, 治療有效率為95%;乙組30顆患牙, 治療有效21顆,無效9顆, 治療有效率為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9, 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兩組患牙治療前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牙各觀察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兩組患牙不同時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階段患牙各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不同階段患牙各指標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顆數 探診深度(mm) 齦溝出血指數(分)治療前 術后6周 修復3個月 治療前 術后6周 修復3個月甲組 40 2.4±0.5 1.5±0.4a 1.4±0.3a 2.6±0.5 0.7±0.3a 0.8±0.5a乙組 30 2.4±0.4 1.6±0.5a 1.5±0.4a 2.6±0.4 0.8±0.2a 0.9±0.4at 0.21 1.27 1.44 0.77 1.14 1.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齲壞、牙折與楔形缺損等是導致牙體大部分缺損的重要原因, 牙齒斷面在齦下形成殘根殘冠, 在治療時需要保留殘端進行全冠修復, 并進行牙冠延長術治療, 從而保證牙齒修復體的穩定, 減少牙周病變的發生[2,3]。牙冠延長術的重點是在切除牙齦時同時將部分牙槽骨取出, 從而增加牙槽嵴頂以上的牙體組織長度, 保證生物學寬度的正常, 因此在進行手術時, 需要對病因進行明確, 并充分考慮齦牙與生物學寬度之間的關系, 從而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4]。牙冠延長術是通過手術方法治療折斷、重度齲壞導致的生物學寬度受損及斷端在牙齦下的殘根進行治療的方法, 能夠有效降低齦緣位置, 促使臨床牙冠的增長[5], 從而有助于牙齒修復, 有效解決了美觀問題。在常規情況下, 牙槽嵴與牙齒齦溝底之間保持2 mm固定距離, 同時健康牙齦齦溝深度也保持在2 mm內。牙冠延長術去除牙槽骨, 牙槽嵴位置有效改變, 齦溝底位置重新確立, 術后冠長度處于穩定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乙組(P<0.05), 且兩組患牙牙周探診深度、齦溝出血指數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 由此可見, 牙冠延長術保留殘根術效果顯著,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1]樂迪, 胡文杰, 張豪. 牙冠延長術結合修復治療誘導上前牙齦乳頭生長1例.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2):312-315.
[2]汪婧, 徐燕, 黃萬元, 等. 比例測量尺在上前牙冠延長術中的應用.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3):312-314.
[3]方冬冬, 邱宏亮. 牙冠延長術后牙周臨床指標及齦溝液中骨鈣素水平的變化. 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9):3233-3234.
[4]高秀秋, 王冠楠, 張卓. 超聲骨刀在牙冠延長術中的臨床應用.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2,28(2):240-242.
[5]曾穎懷, 黃建生, 曾雄群. 前牙臨床短冠或殘根牙冠延長術后全冠修復的臨床效果.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5):2804-28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71
2015-04-02]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