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
張愛華
目的探討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方法50例行開顱腫瘤切除術的腦腫瘤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5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模式護理, 給予觀察組患者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護理。護理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和心理評分。結果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分別為96.0%(24/25)和72.0%(18/25), 兩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但SAS、SDS評分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圍手術期, 給予腦腫瘤患者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護理, 能夠顯著地提高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 改善患者術后心理狀況, 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全程優質護理;腦腫瘤;開顱腫瘤切除術;圍手術期;應用
腦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 其發病人群很廣泛, 但常見于20~50歲的人群[1]。該病極大地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 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目前, 治療腦腫瘤的主要方法是行開顱腫瘤切除術。據相關文獻資料研究結果表明, 在臨床圍手術期, 針對性地給予腦腫瘤患者護理至關重要。全程優質護理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護理觀念和模式, 現已被廣大醫護人員所接受[2]。本文旨在探討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 選取50例于本院行腦腫瘤手術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2014年于本院行開顱腫瘤切除術的腦腫瘤患者共50例, 將患者按照入院編號,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5例。其中, 男28例, 女22例;年齡25~75歲, 平均年齡(34.7±10.4)歲;病程2~8年, 平均病程(3.4±2.7)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7例, 初中14例, 高中26例,大專以上3例。所有入選患者均已通過病理確診為腦腫瘤,且均行開顱腫瘤切除術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護理。
1.2.2 觀察組 給予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護理。其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術前護理: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導, 耐心且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與之相關的知識, 并提供必要的護理與醫療指導;加強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應一對一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出初步評估, 并針對性地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②術中護理:護理人員應熟悉腦腫瘤手術的全過程, 以及應對意外情況的緊急處理步驟;指導患者擺好體位, 并建立靜脈通路;對手術器械隨時進行清洗和清點。③術后護理:給予患者體位護理;隨時保持患者呼吸通道的順暢;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給予患者各項生活護理,如尿道口護理以及口腔護理等;保持環境的安靜、清潔。
1.3 療效評價標準
1.3.1 護理服務滿意度 采用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評定患者滿意度。評分結果采用百分制劃分等級:①滿意:>90分;②一般:80~90分;③不滿意:<80分。
1.3.2 心理評價指標 ①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50分焦慮越嚴重;>50分焦慮越輕或不存在;②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53分抑郁嚴重;<53分抑郁越輕或不存在。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分別為96.0%(24/25)和72.0%(18/25), 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n(%)]
2.2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 分)
注:護理前兩組比較, P>0.05;護理后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5 57.49±6.09 45.06±9.54 62.89±9.09 45.28±8.72對照組 25 58.09±5.87 53.67±8.69 62.91±8.89 53.61±7.89 t 0.35 3.33 0.007 3.54 P>0.05 <0.05 >0.05 <0.05
腦腫瘤又被稱之為“顱內腫瘤”、“腦瘤”, 是最為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該病大致分為兩類, 即原發性腦腫瘤和繼發性腦腫瘤[3]。其中, 起源于顱內各組織的原發性腦腫瘤的發生率遠遠高于繼發性腦腫瘤。繼發性腦腫瘤是由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或者是鄰近組織腫瘤的侵入所致。腦腫瘤的發病年齡較為廣泛, 基本上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生, 但最常見于中青年人群。同時, 男性發生率要稍高于女性。目前, 腦腫瘤的致病因素并不明確, 但可能致病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即癌基因與遺傳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以及致瘤病毒。在臨床上, 腦腫瘤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即顱內壓增高, 如嘔吐、視盤水腫以及頭痛;起病方式較為緩慢, 病程從1~2個月到數年不等;局灶性癥狀, 常見的有感覺功能或運動功能障礙, 如肢體抽搐、嗅覺障礙、肢體乏力、發育異常、肢體麻木以及語言障礙等。腦腫瘤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若不及時治療,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加重, 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生命,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 行開顱腫瘤切除術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對此項手術的認識, 在術前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嚴重影響了手術的效果。加之, 據以往相關文獻資料研究結果表明, 在圍手術期針對性地給予腦腫瘤患者護理, 能夠有效的消除或緩解患者的術前、術后不良情緒, 提高了手術效果[4]。因此, 如何提高腦腫瘤患者在圍手術期的護理效果已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全程優質護理是一種現代醫學模式, 體現了護理??频奶厣腿宋年P懷精神。同時, 全程優質護理模式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具體表現[5]。近年來, 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已成為醫院改革的重要內容。這種護理模式變被動為主動,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使醫護和患者融為一體, 大大減少了醫療糾紛。同時, 全程優質護理模式還有助于醫護人員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從而有利于全體醫護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 進而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高。因此, 對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可知,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高達96.0%(24/25), 而對照組患者則為72.0%(18/25);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腦腫瘤患者在圍手術期采取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護理, 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同時, 這也明顯改善了患者術后的心理狀況,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 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1]黃歡, 程坤, 王熒, 等.心理護理對顱腦腫瘤圍手術期患者心理狀態影響的研究.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66-267.
[2]王文杰.腦腫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3):1442-1443.
[3]李榮, 周麗明, 李妍, 等.清醒狀態下功能區腦腫瘤開顱切除術患者的圍手術期心理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1-4.
[4]趙紅梅.顱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與觀察.中國醫學創新,2011,8(29):77-78.
[5]陳美.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中外健康文摘,2012,9(26):29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141
2015-01-28]
430000 武漢市第三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