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幸芳
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的影響
吳幸芳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的影響。方法104例早產兒采用“數字單雙號標注法”按照“1∶1”的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對照組(52例)采用常規護理, 研究組(52例)在此基礎上再予以早期綜合護理, 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護理干預7 d后, 研究組早產兒體重增加(245.72±142.79)g、奶量攝入增加(41.45±15.80)ml, 且無一例并發癥新增,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早期綜合護理有助于早產兒體重的增加, 提高早產兒疾病抵抗力, 促進早產兒健康生長發育。
護理干預;早產兒;生長發育;疾病康復
早產兒是指孕周未滿37周出生的活新生兒, 國內發生率超過10%, 而早產兒死亡率卻占新生兒總數75%~85%[1]。近年來, 雖說隨著醫學技術的提高, 多數醫院都建立了專門救治新生兒的特殊病房, 即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 但是由于新生兒剛出生, 尤其是早產兒, 其自身器官組織、生理機能及免疫系統均尚未完善, 極易誘發疾病, 從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鑒于此, 本研究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隨機抽取本院104例早產兒, 探討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的影響, 以改善早產兒的營養和生存質量, 現將其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0年3月~2012年3月隨機抽取本院104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胎齡≤36周早產兒;②出生體重<2500 g;③家長依從性高, 謹遵醫囑, 積極配合;④家長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并發癥者;②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④相關禁忌證;⑤病情難以預料者;⑥家長不同意接受研究者。再采用“數字單雙號標注法”按照“1:1”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52例。對照組男31例(59.62%), 女21例(40.38%);胎齡30~35周, 平均胎齡(31.04±2.10)周;出生體重1150~2490 g, 平均出生體重(1986.35±138.48)g。研究組男29例(55.77%), 女23例(43.23%);胎齡31~36周, 平均胎齡(31.16±2.00)周;出生體重1135~2495 g, 平均出生體重(1990.68±140.22)g。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 如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流程對52例早產兒進行護理即可。主要內容是常規暖箱護理, 控制好暖箱溫度、濕度等,保持患兒生理衛生等一系列基礎性護理干預措施。
1.2.2 研究組在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再給予52例早產兒早期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撫觸護理:室溫控制在30℃, 待患兒安靜時, 用菜籽油潤滑雙手后, 用溫暖的大手給患兒進行皮膚觸覺按摩, 如頭、面、胸、腹、肢體、背等部位,2次/d,10 min/次;②聽覺訓練:每天給患兒播放適宜樂曲10 min, 護士、家屬與患兒多說話溝通, 特別是母親母乳時更應與患兒積極交流;③視覺刺激:經常拿一些不同顏色及形狀的東西, 吸引患兒視線, 增強患兒視覺的感知能力;④運動干預:喂奶前, 將患兒平臥在床上, 讓患兒握住大人手指行彎曲運動, 幫助患兒抬腳、抬頭;⑤前庭運動刺激[2]:將手掌放于患兒胸前, 輕輕搖動或定期改變姿勢,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 抱起患兒喂奶, 并輕輕搖動患兒;⑥非營養性吸吮[3]:每次喂養前、后, 均給予患兒吸吮消毒過的五孔橡皮奶嘴刺激吸吮,10 min/2 h, 直至能經口正常喂養為止;⑦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尤其是早產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食品, 通過相關研究找出減輕或解除早產兒母親應激反應的因素和提高早產兒母乳喂養成功率的因素, 并進行積極干預, 以改善早產兒的營養和生存質量;⑧家庭參與: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 鼓勵父母參與護理過程, 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正確的日常護理, 如患兒運動鍛煉、認識水平、語言表達、飲食習慣、規律生活以及用藥相關等, 使其養成良好的護理意識。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效果 干預7 d, 比較兩組患兒體重增加、奶量增加、并發癥新增情況。
1.3.2 生長發育 出院時, 對比兩組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4,5]:①采用智力發育指數(MDI)評價智力發育情況;②采用運動發育指數(PDI)評價運動能力情況;③采用相關儀器科學測量患兒體重, 測3次, 取平均值。其中MDI、PDI評分與患兒發育優劣呈正相關, 即評分越高, 表明發育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護理干預7 d后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兒體重增加量、奶量攝入增加量以及并發癥新增例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兒出院時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兒出院時MDI評分、PDI評分以及體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干預7 d后治療效果比較(±s, n)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干預7 d后治療效果比較(±s, n)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1
組別 例數 體重增加(g) 奶量增加(ml) 并發癥新增例數對照組 52 67.30±30.83 28.64±3.55 4研究組 52 245.72±142.79 41.45±15.80 0 t/χ2 8.8075 5.7042 4.16 P<0.01 <0.01 <0.01
表2 兩組患兒出院時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出院時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1
組別 例數 MDI(分) PDI(分) 體重(g)對照組 52 65.00±12.50 70.36±11.48 2161.46±163.48研究組 52 76.65±13.61 81.14±12.37 2375.79±189.32 t4.5461 4.6062 6.1780 P<0.01 <0.01 <0.01
早產兒是新生兒患病率最高的一組人群, 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開展, 提高和加強早產兒護理干預, 以改善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 是當今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之一[6]。對于早產兒, 母乳并不是簡單補充身體能量的食物,對其健康成長、智力發育、體質與免疫力增強等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人工喂養完全不能比擬的。而產后由于母嬰分離, 早產兒須住監護室, 母親無法完成“ 三早”以及母親角色的轉變, 出現產后抑郁現象, 情緒低落、絕望等應激反應, 從而對母乳成功喂養造成一定的影響, 包括:①母乳不足;②無母乳喂養信心;③母親情緒低落;④乳房腫脹疼痛, 對母乳喂養有抵觸;⑤擔心乳汁不夠營養;⑥母乳喂養姿勢不正確;⑦喂養時間無規律。這些不良應激反應會阻礙母性行為的發展, 削弱母親吸奶的動機, 減少母親吸奶的頻率, 從而影響母乳的合成, 進而減少泌乳量, 嚴重影響了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
因此, 對早產兒母親母乳喂養進行積極干預, 以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率, 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健康的護理干預有著積極作用:①母親方面:能夠減輕母親主觀負面情緒, 放松心情, 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 從而減少早產兒母親應激反應對母乳喂養的負面影響;②嬰兒方面, 會直接影響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 促進早產兒預后健康。因此, 通過對“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的影響”進行研究,探索早產兒最佳護理干預措施, 使早產兒得到更多的環境外在干預機會[7]。有利于促進早產兒智力發育、開發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 以改善早產兒的營養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通過對早產兒進行撫觸護理、聽覺訓練、視覺刺激、運動干預、前庭運動刺激、非營養性吸吮、母乳喂養及父母家庭參與等一系列早期綜合護理措施。從而有效刺激患兒體內生長激素的釋放, 使早產兒奶量攝入增加, 加快體重恢復時間, 最終促進早產兒體重增加, 促進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兒體重增加量、奶量增加攝入量以及智力發育、運動能力等方面,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與相關文獻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 盡早對早產兒實施有針對性地護理干預, 提高早產兒母乳喂養成功率, 可有效促進其生長發育及疾病康復, 對其預后有著積極影響。
[1]劉華, 馬耀紅, 劉雯, 等.實施早期發育支持性護理對NICU早產兒生長發育的效果評價.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203-205.
[2]楊園園, 梁爽, 陳華.音樂療法對早產兒體格及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護理研究,2014,28(10):1227-1228.
[3]華麗, 錢媛, 葉天惠, 等.早期持續家庭康復護理對早產兒智能發育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14,29(11):74-76.
[4]蔡文暉, 肖婷, 潘家儀, 等.經絡撫觸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35-37.
[5]韋琴, 張昆珍, 李神美, 等.早產兒發育支持護理的研究現狀與展望.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3):1210-1212.
[6]劉穎, 盧曉春, 魏紅艷, 等.家長參與式護理指導對早產兒家庭護理的效果觀察.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2):18-20.
[7]沈婷, 夏珊敏.新生兒個體化發育支持護理與評估程序的國際研究現狀與展望.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6):39-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155
2015-04-24]
惠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10803)
516211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