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霞
康復治療對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后肘關節功能的影響
杜紅霞
目的探討康復治療對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后肘關節功能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患者, 按照不同的治療手段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康復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都進行了隨訪, 手術1年后, 兩組患者骨折都獲得骨性愈合。觀察組患者1年后肘關節功能Mayo評分和優良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患者,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治療, 可以顯著提高Mayo評分, 增強患者的生存價值, 具有臨床價值意義, 可以大力推廣。
康復治療;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術;肘關節功能
在我國現代臨床研究治療中, 骨折的常見類型就有肱骨下段骨折, 肱骨下段骨折解剖關系非常的復雜, 常常會累及關節面, 臨床治療非常的困難, 對于肱骨下段骨折大多數需要進行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對于肱骨下段骨折, 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已經是固定形式。如果后期的護理工作沒有做好,就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構成嚴重的威脅。采取科學合理的康復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命價值[1]。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接受治療的80例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患者, 對其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接受治療的80例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患者。本次實驗研究已經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都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不同的治療手段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其中, 對照組女18例, 男22例, 患者年齡38~79歲, 平均年齡(50.2±5.5)歲, 病程5~17年, 平均病程(9.47±1.27)年。觀察組女22例, 男18例, 患者年齡39~80歲, 平均年齡(51.2±5.4)歲, 病程4~15年, 平均病程(8.47±1.27)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 觀察組加用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入院治療前, 都要進行常規治療, 判斷患者有無手術禁忌證, 判斷患者是否可以進行肱骨骨折內固定手術。手術過程中, 要保護患者骨折周圍的血運和軟組織, 降低創傷, 手術治療后, 進行常規抗凝、止痛、防感染治療, 對照組患者進行間斷功能鍛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被動功能鍛煉, 患者手術后1周進行常規功能鍛煉, 鍛煉強度以患者承受范圍為上限。鍛煉上肢的外旋能力。2周以后, 復查X線片, 確定患者內固定穩定, 可以進行前屈鍛煉, 還要加強外旋功能鍛煉, 達到鍛煉肌肉的目的。治療時間為4~5周,3次/d,25 min/次。第2階段主動功能鍛煉, 患者手術5周后進行,患者經過第1階段鍛煉后, 加大鍛煉強度, 患者主動前屈肩關節, 加強上肢肌肉力量, 加強肩袖和三角肌的肌肉力量鍛煉, 患者可以坐臥也可以仰臥。加強上肢外旋和外展鍛煉,鍛煉時間為7~8周,3次/d,30 min/次。第3階段加強功能鍛煉, 患者手術12周后進行, 患者每周進行1次加強功能鍛煉, 主要有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屈肘鍛煉、抗阻力外旋鍛煉和內旋鍛煉、抗阻力前屈外展鍛煉, 第3階段鍛煉時間為半年。康復治療過程中, 觀察兩組患者的骨折情況[2]。
1.3 療效判定及評價標準 采用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 依據患者的關節活動度、關節疼痛、日常生活能力、穩定性等等各方面來進行判斷。總分為100分, ≥90分, 判定為優,75~89分, 判定為良,60~74分, 判定為尚可, <60分,判定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都進行了隨訪, 手術1年后, 兩組患者骨折都獲得骨性愈合。觀察組患者1年后肘關節功能Mayo評分和優良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Mayo評分和優良率對比(n,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Mayo評分和優良率對比(n, %,±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優 良 尚可 差 優良率 Mayo評分(分)觀察組 40 31 5 3 1 90.0a 88.2±12.2a對照組 40 13 14 8 5 67.5 80.2±11.8 P <0.05 <0.05
肱骨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是肱骨下段骨折, 肱骨下段骨折大多是由高能量暴力損傷導致的, 會累及肱骨遠端肘關節的表面, 造成關節周圍血管和韌帶以及肌肉的損傷。臨床治療一般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 但是手術后常常會產生后遺癥, 關節周圍出現水腫和纖維化, 致使肘部關節活動障礙。
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式。患者手術治療后,就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模式, 制定治療方案、運動計劃, 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模式, 使得臨床護理工作對患者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3]。
本次研究, 觀察組患者1年后肘關節功能Mayo評分和優良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患者,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治療, 可以顯著提高Mayo評分, 增強患者的生存價值, 具有臨床價值意義, 可以大力推廣。
[1]戴閩, 楊康驊, 艾江波, 等.成人肱骨遠端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個性化康復治療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4):1257-1259.
[2]石恩東, 張凱, 林永杰, 等.康復治療對肱骨遠端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肩關節功能的影響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59-61.
[3]任躍兵, 楊利民, 張承韶, 等.等速運動訓練在肘關節內骨折術后早期康復中的應用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10):939-9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188
2015-04-23]
472000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