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海珍
(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學院,哈爾濱 150028)
近年來,存貸利差不斷縮小、不良資產壓力增大,使得商業銀行獲利難度不斷攀升。加之,外資銀行不斷擴大業務范圍,并以其擁有的豐富的經驗、靈活的機制以及前沿的經營理念,對國內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的挑戰,迫使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之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于是,我國各商業銀行紛紛開展了金融產品創新,種類繁多的金融創新產品席卷了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創新既保證了金融產品的多樣化和服務的特色性,又使得客戶從中得到了方便和利益,但同時也會帶來金融風險。我們應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審計,防范金融風險,保證金融市場健康、高效、穩定發展。
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是一個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咨詢機構,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產品種類的日益豐富,商業銀行與信托、保險、基金、證券等機構的交叉合作日益頻繁,給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容和方式帶來了新的改變。金融產品創新擴大了內部審計的范圍,增加了內部審計的復雜性,對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無疑增加了銀行內部審計人員對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審計的難度,在一定時間里,隨著金融創新產品審計工作難度和強度的不斷上升,勢必會降低內審人員對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的審計質量,無法發現其存在的潛在金融風險,很可能對商業銀行造成損失。
傳統審計工作依賴《審計法》中對傳統業務的指導,然而,《審計法》上的條款已經滯后于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因而審計人員不能依靠現有法律法規對金融產品創新進行有效地審計。其他法律法規同樣不能適應我國金融環境變化,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如《商業銀行法》中對銀行業務范圍的約束多集中在傳統存貸業務范圍內,不利于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更不利于審計工作的開展。
金融創新產品逐漸多元化、業務復雜化、數據信息化,勢必對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審計方法和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審計工作的從業人員素質遠遠達不到適應金融產品創新審計的要求,從事創新型、技術型、復合型業務的人才還較缺乏,審計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技能還需大大的提高。以往我們對金融產品進行審計時,往往采用賬簿式審計方法,分析該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中資產、負債和損益的異常變動來查找問題。但金融產品創新涉及很多如信托投資、保險代理、證券代理等表外業務,表外業務風險大、透明性差,風險一旦爆發,會給商業銀行造成巨大損失,現有的審計方法已無法完全發揮審計的經濟鑒證職能。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軟件開發及網絡平臺的建立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也加大了審計人員對金融產品創新審計的技術難度,傳統的審計軟件已無法應對金融創新產品的信息化。
隨著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的爆發式發展,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融資產品、理財產品、證券化產品等新型產品不斷涌現,這些都無形中擴大了銀行內部審計業務的范圍和內容。而且,新產品往往涉及證券、保險、基金等眾多領域知識,內審人員對其評價監督過程更加復雜。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易引起業務部門之間的整合和部門間的交叉協作,新舊管理往往銜接不上,多部門的交叉合作也容易形成管理盲區,如何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預防可能出現的金融產品創新業務風險隱患,這些都會增加內部審計的難度,進而可能會降低內審部門對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的審計質量。
短短的幾十年,我國金融產品創新經歷了從無到有的一個發展過程,我國市場經濟仍處于發展階段,而金融產品創新也處于摸索期。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與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程度密不可分,金融產品創新需要一個健全的市場環境的培育,包括市場需求大,市場信用度高,投資者投資意識和相關知識技術強等等,而我國如今的市場環境很難滿足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要求,相應的對金融產品創新的審計監管要求也不高,造成了完善金融產品創新審計的法律制度的步伐緩慢。如今,這些法律制度仍不健全。
金融審計人員必須具備金融學、統計學、審計、信息技術、法律等多學科知識,對審計人員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然而,現在職的審計人員年齡跨度大,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差別,老審計員的審計技能過硬但接受新學科新知識的能力低,新入職的從業人員雖然對各學科知識都有涉獵,但對知識深度掌握的不夠,在對花樣繁多,業務程度復雜多變的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審計時,審計人員仍顯露出水平不足。
內部審計不僅要在技術和方法上創新,內審人員的思維更要跟上產品創新的步伐,在對每一個創新產品進行審計時,內審人員要向產品部門了解該產品的目標、流程、風險控制措施,加強與設計部等其他部門的溝通,共同對風險進行識別和確認,提出控制創新產品風險的有效措施,保證金融創新產品的順利發行。內部審計還應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在制定內審計劃時留出時間來選擇性地開展審計,特別是對新產品、新業務的審計;在審計過程中,針對不同的金融創新產品,適時調整審計重點,把握實質性風險。
在我國現行金融法制框架中,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審計涉及到《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公司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以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加以完善,去除不適應現代金融審計的陳舊的法律條文,不斷把新產品審計業務納入法律法規中去,如將中資商業銀行的海外業務納入到審計范疇。只有這樣,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審計才能按照法律的程序進行處理和以法律的手段加以審計,保證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合規性和合法性。
在技能方面,加大對審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同時,邀請金融業骨干、跨學科專家、大學講師對金審人員進行專業授課,優化審計人員的知識并運用網絡資源,收集外部信息來補充學習。在審計思維方面,審計人員要突破傳統審計業務框架,以“創新、發展、開放”的態度審視新產品的發展過程,強化宏觀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保持前瞻性、系統性、敏銳性等職業思維,并根據金融形勢不斷調整審計思路,更好的發揮審計預警作用。在新審計方法、技術開發與運用的過程中,鑒于我國金融創新產品是新型事物,無現成經驗可以參考,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地區以及國際權威金融審計組織的審計方法和技術,提高我創新速度,優化審計技術方法。而且,我國在金融審計技術方法研發運用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015年,審計署已統一組織全國金審工程三期項目建設。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審計工作的發展,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多源數據綜合分析技術、云審計技術等多種新型技術手段已越來越多地用于金融審計中。
此外,審計人員還可以通過以下做法提高金融產品創新審計的質量。
1.加強與被審計商業銀行的溝通協作,消除信息不對稱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審計人員在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審計時,可以對商業銀行各崗位員工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廣泛收集產品信息,或以專題談話的形式聽取各部門員工的觀點意見。這樣做有利于審計人員了解創新產品的種類和業務量,以及產品的研發設計、試點推廣、業務流程、風險環節及內控制度情況,推進審計工作的開展。同時,審計人員要與商業銀行管理層保持密切溝通,事前告知其審計程序及創新產品質量控制要求,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之后通過定期開展審計人員與商業銀行管理層的兩方會談,交換信息、交流意見,保證審計過程順利進行,確保創新產品的審計質量。審計人員還要加強與商業銀行監管部門(一行三會)之間的信息溝通,關注審計部門提出的防范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的措施是否及時得到銀行監管部門的執行,實現審計部門與商業銀行監管部門的完全對接,形成審計合力,提高金融產品創新審計質量。
2.合理把握審計重點,確保審計質量。不同的創新型產品有著不同的發展和管理要求,如何分配有限的審計資源,因地制宜地確定創新產品審計重點,在整個審計工作實施過程中起著事半功倍的決定性作用,面面俱到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審計人員可以依據金融創新產品的收益大小、風險大小和銷售情況等對產品進行分類,對于不同類別的金融創新產品采取不同的審計措施。如對收益大、風險高的產品加強審計力度,增加審計次數,對收益小、風險低的產品可適當減少審計檢查頻次,合理分配審計資源,既保證各金融創新產品都能得到有效審計,又保證了各產品的審計質量。
金融產品創新正處在不斷發展中,其具有的高杠桿性、高風險性、高復雜度為審計工作帶來了困難與挑戰。審計人員要轉變審計理念,創新審計技術方法,認真負責地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審計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要對以往的審計實踐進行適時總結,要關注國外最新審計動態,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其先進的思想方法,真正實現以審計工作促進金融產品創新并減少甚至杜絕金融產品創新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提高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1]譚力,趙圣偉.金融綜合經營風險防控與審計監督[J].審計研究,2012,(1).
[2]唐聰.淺談金融創新對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4,(12).
[3]于海慧,葉明.金融危機后金融創新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2012,(1).
[4]趙圣偉,趙文發.2013年深化金融審計研討班綜述[J].審計研究,2014,(2).
[5]高睿.對創新型產品審計的幾點思考[J].商業文化,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