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公眾對教育改革的期待,這都給學校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只有提高教育質量,教育才能發展,而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領導力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這也成為提高學校效能的一種途徑。教師領導力的培育和提升有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推動課程改革以及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該文通過探究教師對學生、對家長和社區、對同事三個方面領導力,提出提升其領導力的方法,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師 領導力 問題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216-02
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教育質量的提升,各級政府也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實踐證明,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僅有撥款、政策等宏觀措施是不夠的,因為這些都只需要人們來執行,而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校有關人員的主動性。激發學校有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的。而要調動各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校教師領導力的提升。
1 問題緣起
長久以來我國實行的校長負責制的學校管理體制,社會各界對校長及學校領導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使一些基層學校的某些校長似乎認為他們自己是學校唯一的領導者,自己可以領導廣大教職工,而廣大教職工僅僅是校長實現工作目標,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員工,忽視全體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對于領導提高學生成績的要求通常是唯命是從,沒有發言權的。但是,隨著“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一理念的出現,許多學校領導正在尋求更加有效的組織形式,發揮所有員工,尤其是教師的領導潛能。校長或學校的主要領導者對學校效能和學校改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領導力對于學校和學生的改進則更為重要(Wallace,2002)。從最近的有關對教師領導力的研究來看,轉換教師只是在課堂教書育人的角色,提升教師的領導力,教師的影響力要延伸到他們的課堂之外,不但要在全校范圍的活動中起到領導作用,而且可以拓展到社區等學校以外領域已經是教師發展提升的方向。從學校傳統人事管理角度看,教師領導力是指教師作為學校行政人員任命的正式角色如部門主任、年級長、社團代表,尤其是作為管理者等行使管理權力,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這種教師的使用實際上是學校行政領導的延伸,所教師領導力的發揮目的,不是為了要變革學校,而是為了確保現存體制有效運轉。所以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從來沒有思考過教師是否具備“領導力”;而廣大教師則認為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就可以,學校的管理和發展是領導考慮的事。因此這種傳統的學校領導觀已經嚴重阻礙了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和個性特色的形成,也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 何謂教師領導力
教師領導力是近年來學校領導理論中異軍突起的一股新生力量。這一理論將教師視為引導學校變革和發展的主力軍,通過對教師領導力的開發,能夠極大地提升學校的變革能力。什么類型的教師才有領導力呢?有人認為如果教師在專業化的學校共同體中發揮作用影響學生的學習,有益于學校的發展,促進教師的教學,幫助校長,參與教學的改進,那這樣的老師就被認為是具有“領導力”的“領導”。要提升教師的領導力,我們則要對于領導力的概念有個清晰的理解,倫敦學習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簡·羅伯森教授認為:“領導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在組織當中的地位,而是一種推動發展的力量,從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到你想要達到的位置,帶領組織去變革。領導力是一種關系,在一個組織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很強的信任關系,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建立在參與和民主基礎上的關系。領導力可能以一種分散的形式存在,與學校密切相關的人都可能具有領導力,因此應該吸引學生、家長、社區參與學校管理。”1提升教師領導力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同事和學校教師共同成長、全面發展,進而帶動社區甚至社會向更文明、更和諧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們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提升教師的領導力。
3 提升教師領導力的路徑選擇
教師領導力來源于英文單詞“teacher leadership”,教師領導力關注的是教師領導者在群體活動中吸引和影響相關人員進而實現一定目標的影響力。具有領導力的教師一般有兩種概念:一是指一種特殊身份的教師,既是教師,又是領導,如學校里的部門領導、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備課組長等,他們一般都是學校業務能力較強而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優秀教師,這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校行政領導或者說是學校的中層干部;二是指具有領導行為或者領導過程的教師,指教師通過自身行為,而擁有自己的學生、同事、家長等追隨者,并影響他們的發展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變革的一種過程,對于學校的發展來說,假如能提升廣大教師的領導力的話,而不是局限與行政領導或者中層干部的領導力的話,那對于學校的發展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以下就廣大教師的領導力提升的路徑作初步的探討。
(1)對學生的領導力。
教師對于學生來說是引路人,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教師是主要因素。教育領域里的所謂“領導”,即領導者基于學生個體的身心狀態和發展需要,基于班級群體的實際與可能,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給予個體或群體以適當的引領、指導,以求不斷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方式、方法,教師要對學生個體或群體進行的學習指導、生活指導、交往指導、人格指導、發展性向指導,在這些方面教師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教師的教育工作是一項完善學生的內心世界、規范學生的外在行為、培育學生團結協作和創新精神的系統工程。作為擁有領導力的教師由于始終能為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指引方向,并通過自己的學識和言行從潛意識里對學生進行影響,使學生從心底里佩服自己的老師,從而成為學生的“精神領袖”。而不是學校規章制度的守護神,壓抑學生的個性,使其墨守成規。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的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能力的一代新人,為其終身發展奠基。endprint
(2)對家長和社區的領導力。
對家長和社區的領導力就是要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來使得學生更好地發展。所謂“教育合力”是指“家長、社區參與教育”。只有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股教育力量匯成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現在的學校再也不是以前的“象牙塔”了,受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了。教育學家盧樂珍在《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中指出:“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發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圍增強家庭的內聚力和相互的溝通、交流,維護家庭成員之間溫馨和諧的關系,促進孩子個性和社會能力的發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啟迪孩子的智慧,擴大文化視野,提高審美情趣,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圍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生活習慣,認真有序的學習習慣和能自制、負責任的行為習慣。”我們教師要利用家訪、家長會、社區活動,結合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對家庭教育、社區教育進行全面的指導,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去影響他們,使得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家長的各種教育需求并提供資訊和方法,使家長逐漸與自已形成教育共識,相互支持,并對社區施加影響,形成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氛圍,共同完成教育目標。
(3)對同事的領導力。
教師領導力應該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側面:一是教師參與學校事務的影響力,包括教師參與學校管理決策、教學研究、教育評估等多側面的影響力;二是教師對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的駕馭能力。所以,有領導力的教師不僅僅關心自身的發展,他們還幫助同事試驗新想法和鼓勵他們在學校的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他們的領導力。教師領導力是屬于一種無職位的領導力,教師只能憑借自己的專業權威、人格魅力等方式來實施領導力,既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給同事的思維、行為、性格、甚至品格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對同事產生影響的同時,這種領導力也讓學校這個學習共同體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Wasley把教師領導力定義為,“鼓勵同事做出改變,培養做平常沒有領導者的影響就不做事情的能力”。我們不否認校長領導力對教師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普通教師領導力對同事在學校工作中的作用。要讓教師也成為學校的領導者,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力。
4 結論
教師成為領導者的內涵不僅強調教師新的角色和新的責任,同時也強調教師應該在課堂內外共同協作和共同掌權,不僅要成為課堂內的有效教師,而且要成為學校重建的設計者。因此,惟有教師能夠充分參與各項活動,成為各項活動的參與者與掌權者,教師的領導者角色才能得以真正體現。1作為校長應該為教師提供領導機會、創建有利于教師發揮領導力的環境、賦予廣大教師一定的領導權,培養出更多的教師領導者,幫助校長更好的經營學校,充分發揮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服務。
參考文獻
[1] 吳穎民.國外對中小學教師領導力問題的研究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8(8):52-57.
[2] Childs-Bowen,Moller&Scrivners (2000).Principals: Leaders of Leaders.NASSP Bulletin,84(616).
[3] 中國教育報[N].2009-02-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