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特色村落積淀了豐富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國家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村人居環境逐漸得到改善。九曲村作為東莞水鄉新城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遠期有可能成為望洪樞紐新城重要的城市生態居住區和文化體驗區,更有可能成為道滘鎮乃至東莞市的文化消費型社區的模板。該文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特色村落的發展進行思考,以東莞九曲村的綜合發展規劃為例,全面深入的評估其資源特色,探索屬地化發展模式,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造策略和實施建議。
關鍵詞:水鄉特色 珠三角一體化 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218-02
九曲村作為東莞水鄉新城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遠期有可能成為望洪樞紐新城重要的城市生態居住區和文化體驗區,更有可能成為道滘鎮乃至東莞市的文化消費型社區的模板。該次規劃緊握珠三角一體化、水鄉統籌的發展機遇,在滿足村民核心訴求的基礎上,整合現狀景觀、空間資源,放大文化特色,從環境改造入手,提升整體空間品質和文化內涵;通過較為敏捷的政策性資本撬動項目建設,引導九曲村物業使用方向的逐步調整、村莊服務市場產品的多樣化、村莊對外功能與品牌形象的逐步改變,塑造整潔、美麗、幸福的水鄉特色村。
1 五位一體的資源構成
九曲村位于東莞市道滘鎮,地處東江下游,距道滘鎮中心3.2 km,距東莞市中心11.5公里,與洪梅鎮、望牛墩鎮相鄰。村莊三面環水,北接大魚沙村,東、西以大汾水道、赤滘口河為界,兩水會于南部,是近珠江口沉積低洼水網地帶的一塊高地,總面積259.09公頃。
九曲河現狀雖然污染嚴重,但仍然肩負著村莊水生活、水活動、水景觀、水生態的功能。村莊街巷豐富、縱橫交錯,可歸納為濱水長廊、麻石古道、農家小巷三種特色街巷。村內的老房子特色明顯,其紅墻金頂、屋頂陽臺、精致庭院、特色門窗等都是村莊文化、記憶的載體。村內的老榕樹是歷史的見證、家園情節的載體,也是入口、場所的天然標志,形成水鄉特有的綠蔭長廊。
水、街巷、建筑、樹、文化這五位一體的資源構成,形成九曲村獨有的流水人家、步行街巷、古建遺韻、古木滄桑、多元文化的水鄉體驗氛圍,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廣東水鄉的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
2 可持續的動態發展模式
2.1 規劃目標
九曲村現狀城市化水平較低,業態單一,產業基礎薄弱,支柱產業缺乏,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村民收入較低。規劃遵循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階段性規律,立足現有的條件和財力可能,區分輕重緩急,制定三大目標。
目標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村容干凈整潔有序,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生活品質。
目標二:改善經濟,增加就業機會,擴展村莊價值、活力和收益,實現傳統村落資源資本化。
目標三:改舊憶舊,呼喚家園記憶,由單一居住型社區逐漸衍生為富有嶺南文化特色、水鄉生活韻味、親水活力空間、活躍岸線經濟于一體的復合的新型城鎮化社區。
2.2 規劃原則
全面協調原則:根據周圍環境特征、城市現狀和上位規劃的要求,結合九曲村的本底情況、政府與企業訴求和村民意愿,確定主要性質和規模,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分階段實施,共同形成九曲村的開放空間體系。
尊重歷史、尊重村民的原則:尊重村民和使用者生活和行為的普遍規律,滿足行為感受和精神需求,將服務和有益于“人”的健康舒適作為規劃設計的根本,力求創造“美麗九曲、幸福生活”的情景交融的溫情空間。
文化傳承原則:保留歷史古建記憶,延續水鄉傳統文化;挖掘地方鄉素,打造本土文化活動;遠期引入現代時尚文化,實現新舊結合。
特色放大原則:突出九曲水鄉的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強化符合水鄉三大特色的文化傳遞功能。運用雕塑、裝飾等手法,增強區域的凝聚力和旅游的吸引力。
經濟效益原則:以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低成本投入,集中合理的保護修繕高效使用的活動空間,豐富業態,遠期達到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形成區域的特色內聚力與外引力。
2.3 規劃策略
為實現以上三大目標,規劃提出“尊重、放大、引入、建立”四個行動策略。
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留村莊的鄉土風貌和水鄉風情,延續傳統水鄉文化,采用經濟適用、以人為本和低沖擊的環境改造的原則,加強環境綜合整治,保持村莊的干凈整潔。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慢行交通體系,適量限制機動交通進入村莊,合理規劃停車設施和公交設施,建議設立專項管理部門進行管理。
放大本村的特色資源要素,例如:水系、植被、埠頭、建筑(陽臺和金色屋頂),不對要素做大的改動,通過適度的現代處理手法和軟裝飾藝術的方式增加景觀的趣味性。
利用區位優勢和本村水鄉特色,分階段的引入業態,發展商業,如特色小吃街、精品酒店、觀光農業園、創意產業及其他特色休閑消費類型,活躍經濟,形成本區域的休閑商業模式。
建立九曲村特色品牌體系,積極打造村莊公共活動節點和建筑室內外空間,形成具有特色的、體驗性強的休閑互動場所。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形成集吃、住、玩、娛、購于一體的九曲村服務綜合體系。
2.4 開發模式
政府主導,加大政企合作、市場引導的手段,對村民物業利用方向的提出調整建議,轉變部分土地職能,同時積極鼓勵村民投資參與,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進行引導開發。
3 分級制定的改造策略
根據九曲村發展現狀、用地性質、上層次規劃、周邊用地功能和多方訴求,確定其主要性質和規模,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分三期實施。
一期以環境整治為主,保護開發為輔,確保環境整治有序的進行,給村民提供一個最佳的生產生活環境。歸納為“完全保留、局部裝飾、整體改造”三個層級,盡量按照原來的式樣、顏色、材料進行修復開發,保護、還原長期形成的原生水鄉環境。endprint
二期以完善配套設施為主,引入部分業態為輔,整舊如故,以存其真,針對“配套設施、開放空間、文化符號”三大關鍵要素提出“六、七、三”系統改造工程。具體做法是“拆、遷、修、補、飾”,即拆除不協調建筑,搬遷造成污染的工廠,用舊材料和傳統工藝修繕破損的老街、舊屋、橋梁等,恢復或補建部分舊建筑,市政管線盡量地埋鋪設,空調等設施全部遮掩。同時建立古建、古樹保護體系,引入濱水商業休閑、傳統埔坊、精品酒店、特色接待、標志建筑、創意工坊、特色老建筑體驗等業態,形成古鎮旅游品牌體系。
三期以特色提升、品牌打造為目標,注入新的功能到古村落中,全面提升九曲村景觀特色,導入主題式的休閑業態,利用傳統村落格局和建筑肌理,融入時尚文化元素和異域文化進行業態升級。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形成集吃、住、玩、娛、購一條龍的九曲服務綜合體系,通過建立九曲村的品牌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益,解決就業問題,使人口回流。
4 切實可行的實施建議
4.1 特色活動實施建議
為豐富游客、村民和設計師的日常生活,規劃結合各類文化活動場所和慢行交通設計“文化活動鏈”,建立特色活動體驗體系。主要活動有:時尚文化活動——藝術展覽節、創意交流沙龍、采摘節;傳統文化活動——粵劇大賽、龍舟賽、九曲棕子節;宗教文化活動——媽祖祭奠活動、地母祭奠活動;日常生活文化——籃球賽、舞蹈賽。
4.2 重點項目實施建議
4.2.1 天后宮宗祠文化區
對現存的文物古祠進行保護,結合周圍的古木和現存的宗祠文化活動,整合利用周圍環境,建設富有鮮明宗祠文化特色的區域空間。采取政府引導,政企合作,承包給開發商管理的模式,按照中式宗教建筑的典型形制,結合修繕場地、擴建天后宮、保護現狀古樹、結合濱水環境創造濱水視線景觀和親水活動空間、完善設施、引入各類活動(捐贈儀式、重要法式、許愿、齋飯節等)。
4.2.2 創意鋪坊
利用便利的交通、老建筑的特色、規劃的完善配套設施、塑造的標志性印象等幾大優勢,通過恢復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內涵,增進游客的體驗值,保護文化遺產。政府引導,積極鼓勵村民投資參與,調整舊村人口居住布局,遷出部分居民,清理河道,完善配套設施,引進大量的創意產業項目,創造具有競爭力的創意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
5 結語
在城鄉統籌一體化、城市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對特色村落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尊重和保護之上。重點關注特色村落在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探求一種更為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又有前瞻性的保護與利用模式,這種開發模式對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一體化具有重要的實際操作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4.
[2] 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3] 楊慎初.湖南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等編,湖南傳統建筑[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