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正式拉開了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序幕;2014年10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使得加速折舊政策具體化。那么對于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我們該如何加以理解呢?
一、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的本質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實質,是固定資產成本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期內攤入各期間成本費用的一種規則。所謂加速折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縮短折舊年限,即將固定資產成本的攤銷期在預計一般壽命期基礎上加以縮短;二是在既定的攤銷期內,按前期多攤、后期少攤的規則攤入各期成本費用,也即固定資產總成本在整個攤銷期內,各期的攤銷逐年遞減。
固定資產折舊可分為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兩類。其中直線折舊法又稱平均折舊法,是資產的應折舊價值,即資產的原始成本中減去估計殘值,除以資產的估計有效使用年限,即得每年的折舊額。其特點是在有效使用年限內每年折舊額的計提是均勻的。而加速折舊法又稱為遞減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加速折舊法每年所提折舊額是不等的,在其使用的早期提的較多,使用的后期提的較少,從而提高了設備投資的內部收益率和凈現值,加快了設備投資的現金回流。
與直線法相比,加速折舊法具有諸多好處:
一是加速折舊法符合會計準則中的穩健性原則和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加速折舊可以使設備投資的大部分在設備投產的前幾年就通過折舊收回,企業合理地預計了可能發生的費用并入賬,避免無形損耗可能帶來的損失;加速折舊可以將設備投入使用前幾年較高的運轉效率及較低的維修費用與企業較大的效益相匹配,避免對企業前期效益的過度征收。
二是加速折舊有利于增強財政的可持續性。根據對比同一設備采用不同折舊方法計算的企業利潤、企業所得稅和稅后利潤發現,普通折舊與加速折舊在同一設備使用期限內各項稅利之和完全相等。雖然加速折舊會使前期折舊費用增大,企業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減少,但從整個設備折舊周期來看,企業所上交的所得稅與直線法是相同的。而且,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政府稅收的暫時損失等于政府向企業提供了資金上的援助,充足的資金有利于企業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稅源的培植,從而增強財政的可持續性。
三是加速折舊有利于固定資產各期使用成本能夠在整個壽命周期內基本保持平衡,避免企業成本的大起大落。
四是加速折舊有利于設備更新速度的加快、企業投資積極性的提高,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二、我國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演變過程
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在我國也歷經了多次調整,由最早只允許極少數企業通過縮短折舊年限的方式報請有關部門審批實行加速折舊,到后來明確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允許自主選擇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方法,再到現在的諸如通信、航空、制藥等特定行業的企業自主選擇加速折舊和價值較小的設備直接扣除。
早在1994年《企業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規定》要求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必須按財政部制定的分行業財務制度的規定執行,對極少數城鎮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縮短折舊年限的,須省級部門審批。1996年《關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可以根據技術改造規劃和承受能力選擇較短的折舊年限。2000年《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對促進科技進步、環境保護和國家鼓勵投資的關鍵設備以及常年處于震動、超強度使用或受酸、堿等強烈腐蝕狀態的機器設備,確需縮短折舊年限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由納稅人提出申請,逐級報國家稅務總局批準。2003年《關于下放管理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審批項目后續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方法不允許采用縮短折舊年限法,對符合加速折舊條件的固定資產,應采用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而符合條件是指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技術進步快的電子生產企業、船舶工業企業、生產“母機”機械企業、飛機制造企業、汽車制造企業、化工生產企業和醫藥生產企業,以及其他經財政部批準的特殊行業企業的機器設備。2006年國務院的《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將企業研究開發儀器設備也納入加速折舊范圍。2014年10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規定:對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6個行業的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對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專門用于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單位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總體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升,我國加速折舊的范圍正在逐步擴大,加速折舊方法和限制也在不斷細化。
三、中國加速折舊政策的現狀及問題
從各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來看,我國的規定已基本接近國際水平,但允許加速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偏窄。我國現行政策規定的加速折舊范圍主要按企業所處行業的類型來劃分,且重點集中在制造業,尤其是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制造業,這本來是為了配合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要求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不僅重要戰略性產業需要加速折舊,傳統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為提升其市場競爭力也都需要通過加速折舊來更新設備和增強發展活力。為此,應該改變當前加速折舊按行業劃分的做法,改按固定資產類型劃分,只要擁有和使用該類固定資產就應該允許其加速折舊。
從理論上講,加速折舊的客觀依據是固定資產的無形損耗。在當前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對我國這樣一個處于追趕狀態的國家,固定資產的無形資產損耗比國外更大。這就要求國內加速折舊的范圍要更加廣泛。此外,為支持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擁有平等的競爭條件,增強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實力,應該給予國內企業享受與國外企業同等的折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