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卉


摘要:本文以2011年國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其上市前一年、上市當年及上市后一年各項財務指標的變化情況,得出以下結論:除償債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外,企業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增長能力指標在上市當年和上市后一年均比上市前一年差。
關鍵字:財務指標 上市公司 上市前后比較
一、引言
一般認為企業上市后能獲得大量資本,改善負債結構,提供資信等級;能引進科學的管理機制,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知名度和行業地位,強化品牌,從而推斷企業上市后經營業績趨好,各項財務指標將優于上市前。因此,本文以2011年國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其上市前一年、上市當年及上市后一年的盈利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和增長能力指標,觀察企業上市后的財務指標是否得到改善。
二、企業上市前后財務指標比較
2011年國內首次公開發行的企業共276家,由于在各個板塊上市的企業存在規模差異,以下比較將分別上海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進行。
1.盈利能力指標比較
本文選擇的盈利能力指標為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和銷售凈利率。2011年在上海主板上市的企業共37家,其上市前后盈利能力指標比較見表1-1(本文所有圖表數據摘自wind資訊):
2011年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共114家,其上市前后盈利能力指標比較見表1-2:
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共125家,其上市前后盈利能力指標比較見表1-3:
從表1-1、1-2、1-3的比較中可見,企業上市當年及上市后的盈利能力指標均低于上市前一年,呈逐期下降趨勢,盈利能力未見提高。
2.償債能力指標比較
2011年在上海主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償債能力指標比較見表2-1:
2011年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償債能力指標比較見表2-2:
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償債能力指標比較見表2-3:
從表2-1、2-2、2-3的比較中可見,企業上市當年及上市后的資產負債率均低于上市前一年,有較大幅度下降,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也得到明顯改善,說明企業上市后償債能力提高。
3.營運能力指標比較
2011年在上海主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營運能力指標比較見表3-1:
2011年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營運能力指標比較見表3-2:
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營運能力指標比較見表3-3:
從表3-1、3-2、3-3的比較中可見,企業上市當年及上市后的各項資產周轉率均比上市前有小幅下降,營運能力未見改善。
4.增長能力指標的比較
2011年在上海主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增長能力指標比較見表4-1:
2011年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增長能力指標比較見表4-2:
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前后增長能力指標比較見表4-3:
從表4-1、4-2、4-3的比較中可見,企業上市當年及上市后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的增長速度均有下降,利潤總額在上市后一年甚至出現負增長,而由于企業上市當年發行股份增加大量股本和資本公積金,使得當年的凈資產增長較快。
三、企業上市前后財務指標變化的解釋
以2011年國內首發上市的企業為樣本進行上市前后的財務指標比較,除償債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外,企業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增長能力指標在上市當年和上市后一年均比上市前一年差。出現上述現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釋:(1)企業上市定價普遍采用市盈率方法,為提高每股收益從而提高發行價格,增加融資額,企業有做好上市前一年業績的動力,上市后難以保持高速增長;(2)企業上市后為了迎合資本市場需要或市場概念,經營方向可能有所變化,與上市前相比投入主業的資源和精力可能有所減弱;(3)企業上市后經營多樣化,企業可能投資一些并不熟悉的項目,造成經營效率低;(4)企業上市后原控股股東的股權攤薄,企業股權結構分散,治理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增加了代理成本,降低原來的決策效率;(5)企業上市募集大量資金,可能造成資金閑置,資金使用效率低。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制度講座[J].財務與會計,2001(9).
[2]劉冬莉.對一級市場審批制度的反思[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6).
[3]謝玲芳,朱曉明.中國民營企業上市前后績效變動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5(1).
[4]孫燕.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經營業績變化及原因分析.東北財經大學,2010.
[5]黃呈祥.IPO中的盈余管理行為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3).
(作者單位:廣東省理工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