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亞
小學品德課程“參與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內容、以參與為中介、以發展為目標,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員,除了宏觀上處于主導地位外,他和學生應是平等的,扮演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因此,“參與式教學”要求教師要善于“蹲”下身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抱著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態度,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一起自由地活動、討論、對話,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給學生以啟發誘導,給學生以平等感和認同感,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這樣,學生才會由衷地展現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積極大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學生的注意力、好奇心、興趣等也能夠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與教師一起完成教學,實現主體行為參與與情感參與的和諧統一。
一、精心策劃課前準備—未成曲調先有情
學生對活動的強烈興趣是主體參與的前提。品德“參與式教學”,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課前實施學情調查,了解學生需求。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問卷、觀察等多種形式的學情調查,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對即將進入的學習主題有哪些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哪些問題、有哪些興奮點和心理需求,然后從學生的興趣和意愿出發,精心策劃課前準備活動,讓學生經過充分地準備,帶著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進入學習,從而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求知。
1.參觀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品德教學可以多安排學生參觀訪問,為進入學習作出鋪墊。在教學《去中學看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的課程設置、作息時間、學習方法,在課前先組織學生前去參觀,可以讓學生在真正參與了解中學生行為規范的過程中,自覺對照找出差距、自我調整,并確定努力的方向,進而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樹立自信心,同時為升入中學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2.訪問
訪問也是品德課前準備的常用手段,針對學生不了解的信息、不知曉的生活,教師可以先安排其尋訪相關的人物。在教學《家庭的記憶》時,課前就可先讓學生了解家庭大事和家庭特殊日子,特別是可以安排其訪問爺爺奶奶,了解家人過去的生活。促使學生在參與訪問中對自己的家庭變化進行反思和整理,對家庭產生一種動態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對家庭的認同感。
3.調查
品德教育的重要能力目標之一就是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我們可以通過布置課前調查鍛煉學生的能力、做好進入課堂的準備。在教學《科學技術的喜與憂》前,可布置學生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搜集科學技術帶來的方便與憂愁,促使其在參與觀察生活中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進而通過課堂教學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最終樹立為了人類的幸福與安寧,合理運用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思想。
4.體驗
體驗是品德教學的有效策略,可以讓學生進入角色獲得情感。在教學《我是班級的小主人》一課,我們首先開展“我為班級設個崗”活動,讓學生在班級各個崗位體驗鍛煉,使學生對所在班級有所了解,感受到成長在集體里的幸福,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初步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
5.搜集資料
搜集資料是實現品德教學、突破學習目標的有效策略,尤其到了高年級的品社學習,涉及很多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知識,我們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可以保障學習的順利進行。如在教學《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搜集四大發明、中醫藥學、漢字等資料,經過課堂交流后,在為祖先對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而驕傲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巧妙處理教學內容—淡妝濃抹總相宜
品德課程教材上的內容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的重要資源,基本上每一個主題的教學內容都設計了一些生活問題讓學生去探究,很容易觸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參與,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學生的實際。品德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在現實社會與兒童的生活中不斷涌現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十分需要以動態的眼光從“時代需要”和“學生需要”兩個實際出發對該課程現有的教學內容作出巧妙大膽地處理。小學品德“參與式教學”更要求教師對教材要精選巧用,靈活處理,要從課內引申到課外,再從課外回到課堂,找一些更切合學生實際更能吸引學生參與的“熱點”或“感興趣”問題作為教學內容,切忌“照本宣科”。
1.大膽刪選
針對學生的不同背景,教師在分析教材-確定目標-處理教材的基礎上再次分析教材時拿捏各教學內容的輕重,作大膽地刪選,有時也可以選擇校本的、班本的內容替換教材提供的范例,甚至可以干脆安排一次活動來替代教材中的主題內容。
2.適時補充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識。因此,教師必須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和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材料結合起來,適時補充本鄉本土的“活”材料和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件,進一步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與主動性。
3.合理替換
盡管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話題和范例都是以兒童的生活事件來呈現,但是這些事件對于不同的學生還是會產生不同的距離感的,假如教師將其替換成學生自己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便會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易于被兒童接受。
4.適當變序
就一課教材或一組教材而言,其內容呈現的順序,在許多時候若進行適當地調整,將更加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也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鏈接與建構。
三、靈活選用教學方法—萬紫千紅春滿園
在參與式教學理念中,品德課堂氣氛的“應然”應該是師生積極地相互配合,雙向互動,保持課堂中活潑、自由、思維活躍的狀態。創設這種“原動力”在于教師對學生應具有積極的期望、平等的態度;在教學“技術”上應靈活選用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教學方法。
情境模擬:道德情感的產生具有情境性,只有特定的道德情境才能激發相應的道德情感。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與活動體驗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更好地引發體驗。如教學《鴉片的背后》一課時教師注意通過語言、轉換角色、影像資料創設情境。為了讓學生體驗到英法等列強的貪婪、野蠻和清朝政府的無能,教師滿懷激憤地說:“侵略者闖進當時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隨后播放了侵略者火燒圓明園的影像資料。看完錄像,教室里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老師用低沉的聲音悲憤地說:“今天,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我們再也看不到了,此時此刻,你的心頭涌動著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學生群情激奮,說“英法聯軍簡直就是強盜,他們太可恨了”、“他們憑什么這樣掠奪我們的國寶和文物”、“清政府太無能了!任由人家欺負!”……學生真情流露,他們憤怒、惋惜、感嘆,在情境中他們進入了歷史,與歷史有了心靈的溝通。
活動體驗: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建構。如在教學《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引導學生體會塑料制品的優點時,每個小組都有具體可感的實物,木盆、搪瓷盆、塑料盆等,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學生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端一端、敲一敲、比一比、說一說,手、耳、口、眼、腦等身體的各種感官都參與了體驗,在體驗活動中獲得了很多有關塑料的真實感受:比較輕,不怕摔,不容易碎,顏色比較漂亮等,然后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塑料的優點:輕便、堅固、耐用、色彩漂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親身經歷、主觀體驗,在思考、探究中建構了對塑料優點的認識,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角色扮演:如教學《不說話的朋友》一課,設計了“我為朋友說說話”這樣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看到我們的這些朋友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同學們感受強烈,都有很多話想說,假如你就是受傷害的椅子、路燈、公用電話……你想說些什么呢?這一活動讓學生進行換位體驗,把情感投射到沒有生命的物品上,用角色扮演這種趣味性的方式說出受傷害的“朋友”的心理話,在角色互換的過程中體驗到公用設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不能傷害它們,要自覺愛護公用設施,初步形成愛護公用設施人人有責的公德意識。
案例分析:如在教學《讓我們學會合作》一課時,設計了“合作貼畫”活動。為學生準備了畫板、彩紙和一些剪貼的素材,讓學生6人一組,在規定時間內合作完成一幅畫。在沒有任何提示和指導的情況下,教師把各小組合作貼畫的過程如實拍攝了下來,對學生在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做了特寫。然后通過錄像回放,作為一個案例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表現中去發現問題,反思自我,重新認識自己在生活中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此外還可以選用小組合作、辯論、競賽、游戲等多種教學方法。品德“參與式教學”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把簡單的教學變成豐富多彩的活動過程,形成一種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綜合立體課堂,真正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筆,全身心投入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與式教學”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法,具體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的參與式教學行為應該是滲透著“參與式”理念的,沒有固定模式的教學行為,它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需求,在現有條件下即席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