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志
一、引言
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意識,涉及教師與學生的經歷與英語作為本族語人民的經歷。這兩者之間“復雜的辯證處理方法”,它既應該是一種涉及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英語時根據異國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又應該是涉及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種積極的意識。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本土文化作為跨文化意識的重要一環,在英語課程中不容忽視。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在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專辟“文化意識”一節,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具有“四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闭Z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同樣,文化學習也不能獨立于語言學習之外,二者同步學習是掌握語言的捷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實踐還不夠,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認識還很模糊,這主要表現在兩點上:
第一、教師的自身的專業水平,不能深刻地意識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認識較為模糊;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有準備的教學比較少。常常把文化意識局限于了解英國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等;大多重視對教材中語言知識的挖掘,注重與考試直接相關的語法、詞匯和句型的知識的傳授,對閱讀理解以及寫作等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很重視,但忽略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及其重要性。
第二、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記單詞、背課文、練習語法,能會說英語,也能讀懂英語的表層含義就可以了。沒有用英語式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也就不能達到《課標》中讓學生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要求。這些觀念影響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信心。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他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美國語言學家Rod Ellis在《第二語言習得概論》一書中說:對所學語言的文化和社會習俗感興趣的語言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成功可能性更大。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這種交流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強學習主體的跨文化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中學英語教學必須注重英漢文化教學。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語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才能加深對英語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能力途徑嘗試
筆者認為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可通過以下途徑:
1.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文化意識培養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就應當加強教師文化意識培養能力。首先,認清英語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的關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加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學會自覺地運用文化對比與語言對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其次,提高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文化差異問題與文化沖突問題,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將文化意識培養滲透到英語的語音、詞匯與句子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實際語言水平,將文化意識教學內容進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承載的文化意識培養內容,注意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將教材中蘊含、注釋的文化信息整合起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應當有意地將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入到課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識培養的量與度。
2.注重中外文化的差異
一個民族的文化以及思維模式的形成是在該民族長期的地理位置、哲學背景、文化傳統影響之下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英漢兩種語言對同一事物的理解與表達的重點會不同。例如,“大雪”heavy snow比big snow更符合英語習慣,“紅茶”英語習慣的表達為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濃湯”thick soup 而不是strong soup。 如dragon在西方是罪惡的象征,在圣經故事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如果把一個女人叫a dragon,則表示她很兇狠、令人討厭;但在中國dragon是吉祥的圖騰形象,龍還是皇帝的象征,我們還以“龍的傳人”自稱。又如,中英詞匯中有關顏色、動植物、吉慶語與忌諱語方面的文化差異就能夠凸顯出中英語言中形象色彩的不同。以白色為例,在中文中與喪事有關,治喪人家穿白衣、帶白幄、掛白幡都是久遠的民俗;而英語中white 表示純潔無瑕、幸運吉利,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white Christmas(潔白的圣誕)。
3.挖掘教材,感受文化
教材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三unit2》介紹英國歷史、地理的發展情況的如:It is made up of England, Scot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London,the capital city,is big and modern. Like China,the UK has a long history.Kings and queens were once its rulers.這里中西文化進行了比較,國家的統治者有相似之處。如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方面的信息,中西是有不同的,British people say“hello” or “nice to meet you”and shake your hand when they meet you for the first time. 這里和中國差不多,見面打招呼和握手。可以問學生?!癉o they greet people with a kiss? 學生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否”,這些就是深層次的問題了,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分析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癇ritish people only greet relatives or close friends with a kiss.”(英國人只有問候親戚或親密的朋友時候才親吻對方)。在禮貌方面西方人也是不同的,British people are very polite at home. They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 all the time. In public keep their voice down .British people dont like to shout or laugh loudly.
4.采取情景教學,創造跨文化交際氛圍
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依賴于各種語言知識及文化修養和各種能力的逐步積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個性特點來指導學生在特定背景下進行角色扮演等活動。虛擬一些交際場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際氛圍,使課堂成為學生運用英語思維和訓練綜合技能的場所,學生運用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題:對比介紹中西方文化中人們對收受禮物的不同價值觀和態度。如,Different ideas of receiving mone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問,Do you have any special experience when giving or receiving gifts?接下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活動。最后總結出:Giving money as a gift or receiving money is a usual way in China. (中國人贈送、接收錢作為禮物是件平常的事情),Giving and receiving money makes people uncomfortable in western countries. (在西方贈送、接受錢作為禮物會讓人不舒服)。這個情景活動,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歷談論并樂于分享觀點。學生不僅要運用相關的詞、句,還要對中西贈送和接受禮物進行了價值判斷,同時教師加以引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會滿懷熱情地學習相關內容,并了解中西的文化。
5.課外學習,拓展文化視野
學習和掌握外國文化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是不夠的,學生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擴大自己的外語文化知識。教師應適當導入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通過組織各類課外活動,如閱讀國外的文學作品,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通過它,不僅可以學習語言知識,而且可以了解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在閱讀過程中,盡可能地注意其中的文化細節,以便更深層次地了解西方文化;開展英語角活動,請外教或其他外國朋友直接與學生進行交際;進行英文詩歌朗誦體會英美詩歌的文化、舉辦英語競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觀看有關英美文化內容的電影,鼓勵學生空余時間觀看CCTV9英語節目,等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極好的延伸和擴充。
四、結語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高中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改變自己的觀念,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加大對西方文化的學習,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不斷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