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經濟發展歷程表明,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盡管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六年了,但全球經濟仍舊不夠景氣,我國對外貿易持續低迷,這不僅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還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過剩產能難以通過國際市場消化,也無法借助國際市場需求完成產業結構升級,為此應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制定綜合型貿易發展戰略,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發展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對策
一、引言
我國自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后,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甚至被稱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事實也是如此,從1979年起,觀察我國GDP曲線與對外貿易額曲線的運行軌跡,可以清晰發現兩條曲線的運行軌跡基本是一致的,甚至在有些時段上兩者表現出較強的同步性。比如1992年到1994年期間,我國GDP增速不斷攀升,平均GDP增長率接近14%,相應的1995年我國貿易增長率也達到最高點80.8%,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表現無遺。而當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為經濟結構失衡,經濟增長陷入停滯,期間對外貿易也陷入低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卷下,整個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在此情況下,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率連年下滑,有些時間出現了負增長,經濟增速也由此大幅減緩。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特別是在目前世界經濟復蘇前景還不明朗,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迫在眉睫的情況,研究這一問題將極具現實意義。
二、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1.加速資本積累
依照經濟學理論,盡管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經濟增長,但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所起到的支撐推動作用是其他一切因素所不能代替的,因為物質資本是其他產出投入要素的物質載體。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短期內生產技術不會發生太大改變,因而資本產出率不會出現明顯增大,那么一國經濟增長就取決于儲蓄率和投資率的變動,這是因為儲蓄率增加,資本積累就會讓資本存量變得更多,如果短期內人口變動較小,那么人均資本存量就會增大,從而促成一個國家的生產邊界向外擴張,即使儲蓄率保持不變,但只要投資率繼續增加,在投資的推動下也必然導致人均產出增加,體現為一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的多年增長就是這種情況,首先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讓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幅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預防性儲蓄心理的作用下不斷推高我國儲蓄率,因而可供投入的資本總量在不斷增加。由于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得外向型經濟部門的企業面對的市場規模由國內擴大到全球,在追求更多利潤的刺激下,企業會主動擴大生產規模,并由此強化本國比較優勢,改善資本配置,優化資本結構。另一方面進口的增加,不僅能夠通過引進國內急缺的資本品、先進生產技術以及部分中間投入品,推動技術進步,資本產出率提升,同樣還會加劇國內進口替代品市場的競爭,迫使生產此類產品的廠家提高生產效率,應對市場競爭。
2.加快人力資本積累
勞動力是產出增長的另一物質載體,長期而言,推動產出持續擴大的有效路徑是技術進步推動的資本產出率提高,因而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勞動投入并非簡單勞動,而是代表復雜勞動的人力資本積累。也只有人力資本得到不斷積累,才能支撐更多以知識為基礎的新興產業不斷涌現,才能推動國民經濟穩步增長。通過發展對外貿易,一方面在邊干邊學的過程中,國際分工的專業化生產有利于一國積累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人力資本,同時也可借助對外經濟往來直接從國外引進技術,通過學習模仿實現經濟趕超,節約研發費用,降低研發風險。
3.優化產業結構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產業結構的每次升級演進都會推動經濟增長。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借鑒他國產業結構演進規律和升級經驗,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政策,引導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強化我國經濟發展優勢。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可以增強外向經濟部門發展優勢,并進而通過產業關聯,帶動一大批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推動整個經濟起飛。
三、發展對外貿易的政策建議
1.加快制定綜合型貿易發展戰略
對外貿易能促進經濟增長,這點已眾所公認,但這種影響機制必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比如合理的可貿易商品結構,要將進出口的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進行合理配置,保持適宜比例。此外還需要正確的貿易政策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而言,現階段我國已進入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特別是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持續不振,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不明顯,此時應適時改變貿易發展戰略,根據國內經濟發展需要,制定以促進經濟發展質量為目標的綜合型貿易發展戰略被提上日程,以便協調各種貿易政策目標。
2.擴大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
就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而言,國民經濟正處于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經濟增長質量卻在不斷提高,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但我們也要注意到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期里,傳統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此時應當通過發展對外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借此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也可通過發展對外經濟,引進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比如高鐵、水利、核電等,以培育新興貿易增長點,加速經濟結構轉型,為未來中國制造推向全球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余劍.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基于比較優勢戰略實踐的考察[J].國際經貿探索,2011(3).
[2]范柏乃,王益兵.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4).
作者簡介:齊秋實(1993- ),女,遼寧省鐵嶺市人,本科,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