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青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三大構成由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以及色彩構成組成。這門課程在藝術設計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基礎性作用。它是設計類專業學生從基礎課程到設計應用課程的轉折性課程。三大構成是設計課程體系中必要的組成部分,該課程是設計類專業必修的基礎專業課程。由于我國現代設計教育專業發展比較快,但是起步晚,所以出現了一些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市場的需求與設計教育的不連續情況。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高職院校應該想到如何讓專業設計課程跟緊時代發展的腳步,根據當下高職教育的現狀,我總結和探索了一些比較適合高職院校設計類專業的教學方法。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進步,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在不斷的改善,每年學校錄取的學生也出現了不同的變化,但是三大構成的教學方法幾乎一層不變,課程內容比較固定、老套,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也沒有更多新穎的地方,課下的練習還是依靠單一的手繪形式進行,工具主要是水彩、針管筆、馬克筆、水溶性彩鉛等。我們的學生大多是普高生沒有一點繪畫基礎,缺乏對專業課程的認知能力,設計創造能力比較薄弱,手繪能力也比較差,但是他們熱愛專業課程,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繪圖上,我們的學生更多對別人的設計作品進行了臨摹,而不是自己進行設計和創造,導致本課程沒有達到最終開設的教學目的。對后續課程也沒有很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大構成最早誕生于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至今已近有上百年,但是引入中國大概是八十年代,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最終有了我們自己的一套三大構成教育體系,為今后的設計類專業發展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也不能忽視現代設計教育發展到目前出現的一些新的理念和設計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沒有更多的創新,太過老套,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更看中制作的過程,沒有更多考慮到設計。
三大構成是藝術設計思維訓練的主要途徑是設計能力和開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設計理論和實踐動手的結合,從目前社會的發展來看,我門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已近滿足不了后續課程的需要,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當前的發展而言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并且目前大多教學手段和教材內容過于保守,很多圖片和案例被重復使用,沒有更多新鮮的內容輸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和設計能力。
(二)學習三大構成是為學習專業知識服務的,但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們大多以講授為主,從課程的理論著手,講解的比較多,設計創作比較少,同時缺乏對課堂教學的延伸,缺少了對學生設計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不能很好的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后續的專業課程中。
在過去的設計教學手段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部分學生厭學,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對大量的抽象理論知識感到厭倦乏味,要使這種現象得到改善,我們必須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找出一套適合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課堂是傳授學生知識的地方,在用什么形式和手段上課,直接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領悟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據學生的差異我們要有選擇的使用案例教學法法、啟發式、討論法等教學手段,能夠最大程度的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和理解,采用多媒體和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直觀的了解本節課程所要講授的內容和要點,以及很好的分析大量的圖片和范畫,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給學生足夠討論空間和和思維空間,同事學生可以提出問題,更好的激發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更好的將學與教結合為一體,教學效果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學生對今后知識的應用和理解。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進步,三大構成課程也要不斷的更新,三大構成課程需要有我們自己的特點和個性。這門課程是所有藝術設計專業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它是后續課程的橋梁,是我們學生學習設計專業走出的第一步,所以我們要大膽的改革創新設計專業基礎課程,使得橋梁更加牢固堅實,我們學生邁出設計的第一步更加穩當。
總而言之,從三大構成的課程來分析,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對學生訓練和培養的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設計能力,使學生能夠很好的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專業設計中是我們今后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中所要探索和改革的方向。
[1]陳金花,李昌.論高職裝潢藝術設計專業三大構成藝術設計內容的整合[J].長江職業學院,2012(3)
[2]鄭麗偉.平面構成教學改革初探[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
[3]邱雪花.嘗試教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樓建兒.中職嘗試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教育,200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