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熹 陳瑜 池兆欣
摘 要:股權集中度與上市公司績效的關系問題一直占據著學術研究的前沿領域。本文首先對股權集中度的現狀進行了描述和分析,繼而以滬深300市場中隨機選取部分A股為樣本,采用因子分析法確定公司績效指標,通過Eviews回歸分析考察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經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反向影響公司績效;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第二大股東持股比的自然對數正向影響公司績效。本文最后結合公司實際運行機制對結論作出了合理解釋。
關鍵詞:股權集中度;公司績效;線性回歸;因子分析
一、引言
目前,關于“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特定的條件下關于股權結構和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各異:部分學者認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股權集中度和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會有差別;部分學者提出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呈現顯著的倒U型關系,等等。本文以隨機抽取的滬深300市場中60支A股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刪除原始數據表以及部分分析結果圖為例,對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的具體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二、研究設計
1.樣本的選擇
本文研究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從滬深300指數代表的300支A股中隨機抽取了60支作為研究樣本,具有良好的市場代表性。
2.公司績效的量化
公司績效是對公司經營的綜合評價,本文綜合幾個相關指標將公司績效具化為一個定比變量,為保證回歸結果有效,采用因子分析法處理績效指標,排除多重共線性的干擾。本文采用以下8個績效指標: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EPS、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和資本公積增長率。 因子分析法結果中的成分矩陣顯示,本文選取的8個績效指標可以被歸納為3個因子:運營能力因子——主要由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和每股收益決定;償債能力因子——主要由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決定;成長能力因子——主要由資本公積增長率決定。利用提取出來的三個因子及其權重,得到每個樣本的績效期望并作為最終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公司績效的量化指標。
三、建立模型
本文選取五個解釋變量描述股權集中度,見下表:
表 解釋變量
進行第一次回歸。回歸結果表明解釋變量X2、X3、X4均不顯著,但可決系數較高,各解釋變量間存在有較強多重共線性的可能,通過相關系數矩陣粗略判斷出X2、X3、X5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
將X2、X3、X5分別與解釋變量X1、X4進行回歸,回歸結果顯示三次回歸均X4不顯著。因此,將解釋變量X4取對數并命名為X6,將解釋變量X2、X3、X5分別與X1、X4進行回歸,結果表明X1、X2、X6擬合效果最好。
四、結論與模型解釋
1.結論
由回歸分析結果得到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影響的最佳的模型:
因此,探究“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的結論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反向影響公司績效;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東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的自然對數正向影響公司績效。
2.模型解釋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過高往往招致其對公司管理的過分干預,同時公司經營所得實際為股東所有,削弱了管理層的積極性。當第一大股東能夠通過其高額持股對公司施加控制時,其便有動機參與利己但損害其他股東利益的資源轉移活動,進而完全掌控公司,形成決策壟斷的局面,對公司績效會帶來負面影響。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大,表明公司股權集中度越高,當公司面臨來自外部市場的敵意接管或并購風險時,前五大股東可以聯合起來利用高比例的控股降低公司被并購的可能性。反之,公司股權過于分散,公司的控制權分配在眾多股東手中,公司的決策影響力被削弱,代理成本增加,公司效績下降。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第二大股東持股比反映前兩大股東之間的制衡情況。該值越小,第一大股東受第二大股東的制衡力度越大;當比值趨于1時,兩大股東持股比例相當,處于同樣的參股和控制地位,在公司決策時可能由于其代表不同的利益而產生分歧,延誤公司的最佳決策時機,增加機會成本,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王克文.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08.
[2]肖勇.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陳小悅,徐曉東.股權結構、企業績效與投資者利益保護[J].經濟研究,2001,11.
[4]顏麗芬.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5]劉芍佳,孫霈,劉乃全.終極產權論、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3第3期.
[6]Djankov,S.,and P.Murrell.“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WorkingPaper[J],The World Bank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