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摘 要:2013年秦皇島市提出了大力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旅游興市、文化鑄市的發展戰略。旅游興市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必將對促進秦皇島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新的機遇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實施旅游興市戰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將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就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保護、傳承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推動秦皇島旅游興市戰略實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興市戰略;秦皇島
2013年秦皇島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大力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旅游興市、文化鑄市的發展戰略。旅游興市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必將對促進秦皇島旅游事業的發展和旅游產業的升級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新的機遇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實施文化鑄市戰略,高校的獨特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本文將就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發揮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促進秦皇島旅游興市戰略實施進行探討。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
在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中,我國的旅游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現了處處景觀、活動雷同的局面。這不利于地方旅游業的長久發展,不利于彰顯當地旅游特色和自身旅游形象的塑造。旅游者更青睞深度旅游,希望能夠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異域別樣的文化、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些特點有助于改變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地域性、文化性、大眾性、藝術性和發展創新性等特征。正是這些特征體現了區域之間的差異,再加上其本身的非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文韻味更好地體現出來。
人們遠離自己的住所去旅行是去追求兩地之間的差異,體驗異域地域特色文化、歷史、風俗、濃郁的民族和地域風味。因為每一個區域,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傳統。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生活環境和所見所聞形成極大的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所體現的——自然就是美——實用就是美,讓旅游者從內心能達到自身放松、賞心悅目、超然脫俗的境界。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加快,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的日益趨同,商品設計和生產的標準化使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等表現出了趨同的現象,這導致了文化疆界和區域差異性的模糊。區域特色文化正經受著史無前例沖擊,將有著悠久歷史的區域習俗擠出退出歷史舞臺的危險,讓人們喪失民族身份認同感和本土文化的優越感。而要扭轉這一局面就需要對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具有豐富性和體系性,值得我們去保護和研究。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因為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進行旅游開發的,對于那些旅游開發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就要堅決不開發。對于那些在保護為主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文化原生態原則、分類開發保護原則和地域性原則。
二、秦皇島旅游發展現狀
盡管秦皇島旅游資源開發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顯著的和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是值得矚目的,但是秦皇島旅游業的發展并沒有擺脫“小農經濟式”的旅游發展模式和“片面追求經濟利潤”經營模式,無論是從旅游產品的開發到旅游層次,都處于現代旅游產業的起步階段。
秦皇島無論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還是在旅游產業發展方面仍存在明顯的不足:
第一,秦皇島旅游資源開發和城市建設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動。城市總體建設缺乏長期、整體、科學和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規劃和設計。與秦皇島提出的實施旅游立興戰略,“堅持精品化、生態化原則,城市環境品質明顯優化”建設目標和建設理念不相符合。
第二,無論是秦皇島旅游資源開發還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都處于較低的層次。目前秦皇島旅游資源的開發總體上仍處于游覽觀光層次,參與項目少,缺乏深度,形成“看得多,參與少”的局面。
第三,秦皇島旅游業的經營模式屬于低層次的分散性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未能從整體上形成一個整體的有規劃的高層次的經營格局。旅游資源的利用屬于粗放型,沒能結合自身特色打造區域特色旅游項目,沒能實現對旅游資源的統一協調規劃和綜合開發。
第四,旅游旺季和淡季的具體反差問題未能解決,而且有擴大的趨勢。近些年,秦皇島周圍的城市都在加大旅游發展的力度,而且主題開發資源與秦皇島大致相同——海文化和長城文化,尤其是遼寧省的葫蘆島和星城,全新的旅游環境和優質生態環境,他們的后發優勢給秦皇島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了不小的沖擊,使本來旅游發展水平不高,特色不是很顯著的秦皇島旅游產業帶了潛在的巨大的挑戰。
第五,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外地游客來秦皇島很快就是知道本地的一句名言“九個月磨刀,三個月宰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每年暑期都會有大量的臨時人員從事和旅游相關的業務崗位,他們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法律法規及職業道德意識,造成強買強賣、坑蒙游客的現象時有發生。
第六,政府和相關部門、企業關于如何發展旅游產業的視野不夠開闊,缺乏先進的理念和真正發展旅游業的決心。對秦皇島旅游產業的發展缺乏一套符合實際需求,符合旅游產業發展規律,操作性強的方案和規劃。在相關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支持。
三、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現狀
秦皇島不僅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也擁有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秦皇島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市委、市政府不僅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而且還成立了專門機構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登記、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并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切都產生了非常顯著的效果。除此以外,市委、市政府同樣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將其與秦皇島市的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并制作了一系列的大型演藝項目,如:《海上生明月》,《天下·山海關》等等。通過制作演藝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等形式使秦皇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取得巨大成就。
雖然秦皇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還有很多不足。
第一,秦皇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沒有形成自身規模,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還是開發利用,都是很分散的,目的性不強。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很零散,缺乏一個讓他們共同展示的平臺和機制,以便更好地形成合力。
第二,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不到位。調查發現,近75%左右的人對于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示只知道一點點或僅僅是聽說過而已。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的就更少了。要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讓大家了解他們、喜歡他們、才能讓人們參與到其中去。在對外來游客的調查中發現,近99%游客不知道秦皇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在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對其缺乏進行深度地和高層次的開發,使得秦皇島的一些音樂、舞蹈和民間儀式等由于其歷史的、文化的、傳統的局限性的限制,未能為更多的游客所接受。
第四,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開發還在摸索中。市場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把有一定的市場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資源,激發消費需求。所以,秦皇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過程中,要皇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挖掘其適合時代潮流與精神的內在價值,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要迎合游客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
四、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策略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鼓勵在保護和傳承中開發利用,以開發利用來促進其保護和傳承。世界上很多國家已在這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規范和模式,也為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參考案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品牌、藝術、審美和體驗價值,在塑造區域旅游形象,延長旅游產業鏈條,促進旅游娛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科學適度的旅游開發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為了更好地對本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旅游開發利用,我們應堅持將保護和傳承作為開發利用的首要條件。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要堅持適度開發,科學規劃,專業支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需要恰當地分級保護與開發。適宜進行產業開發的則合理開發與利用,不適宜產業開發則以資源發掘、保護為重點,不能損害其原有文化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要繼續加大對本市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科學分類和建檔的基礎上,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檔案建設。
第三,要加大相關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旅游開發者、旅游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提高他們的保護意識,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的,崇高向上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開發模式。
第四,要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市場秩序和行為。
第五,要建立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和利用的保障機制建設和監督機制建設,以保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各種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能落到實處,對于只重經濟利益,忽視其保護的行為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恢復其原有的價值。
第六,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注重開發和創新并重,提升相關產業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和市場效應。尤其是便于游客參與的活動要根據市場需求積極拓展讓游客參與進來的渠道和形式。比如撫寧和青龍的剪紙藝術,可以作為具體的休閑項目而加以推廣。
五、結語
為了更好地推進秦皇島旅游興市戰略的實施,為了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好地促進秦皇島旅游產業升級和旅游模式的轉變,為了更好地讓游客了解秦皇島、喜歡秦皇島、玩在秦皇島、留戀秦皇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要實現,政府的政策引導、旅游資源開發平臺的搭建、旅游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亞蘭.淺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與保護[J].大眾文藝,2014(17).
[2]曾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關系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3]蔡夢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關系淺析[J].商業經濟,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