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范圍內的縣域經濟發展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漸成為省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h域經濟是具有行政區劃特色的區域經濟,能夠在城市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構建起紐帶,縣域經濟得到較好發展,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以及縣級政府部門的財政收入,還能夠調節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本文主要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闡述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涵義,并對其內在發展動力和發展模式進行簡要介紹。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內在動力
縣是我國重要的行政區域,其構成了我國完善的行政體制??h域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為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尤其是“十六大”以后,黨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自此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重點內容,各界學者也不斷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提出創新建議。因此,加強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縣域經濟發展理論概述
縣域經濟是具有開放性、多樣化特點的城鄉一體化經濟,其主要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中通過合理利用資源、統一安排形成的開放式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h域經濟主要以縣城本身作為重心,將城鎮聯系起來,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其發展領域主要集中于農產品及鄉鎮企業,因此區域化的特色非常明顯。縣域經濟具有七個層次的內涵,一是縣域經濟是集縣、城鎮、農村三地的區域經濟為一體,實現共同發展。二是由縣級政府統一領導,財政獨立。三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仍然要適應市場的發展動向,并不是在固定的區域內封閉進行,而其僅僅是地域上的封閉,實質上的開放。四是存在無法取代的地域特色,這與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源背景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五是在國民經濟體系當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無可取代。六是在發展過程中會因地制宜地選擇重點產業進行。七是能夠為國家“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手段模式以及切入點。
二、縣域經濟發展動力分析
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其產生來源于不同區域之間的分析,地域性對于動力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以發展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氣候以及土壤等相關的自然資源便是最根本的動力;而對于以發展工業為主的縣域經濟而言,其所處的位置、礦和有色金屬等工業的資源便是最重要的動力。要想理清不同縣域經濟之間的動力機制,首先應當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因進行了解和掌握。
在實際的發展中,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自然資源以及歷史形成的人文環境。自然資源包括縣域內的地理風貌、氣候、水利以及土壤、礦藏等資源。而人文資源則是由歷史經過積淀而不斷形成的無法更改的資源,同樣具有自然性。其次是縣域內的人口數量以及科技水平。這些因素不同于自然因素,可以后天再生與形成的。再次便是市場問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廣闊的市場,正是由于市場的引導性機制發揮的作用,才能夠為下一步縣域經濟的發展計劃制定藍圖。最后為組織機制,經濟的運行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這一過程當中需要一個健全的、科學的管理組織予以統籌,并進行合理的指導規劃。根據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將縣域經濟的發展動力分為傳統型驅動力、政策性動力、知識經濟動力以及城鄉合作動力等。
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綜合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各縣域經濟發展典型特征來看,可以將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總結為五類。
1.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目前,很多縣域經濟的發展都結合自身特色,由傳統的農業化模式向工業化模式過渡,實現產業機構化升級。尤其是鄉鎮工業的發展非常迅猛,不僅是縣級經濟的發展助力,還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曾一度占據了我國工業生產的一半份額。
2.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有上千年的歷史。盡管農業在部分縣域內所貢獻的經濟能力逐年下滑,但是其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幾年,我國不斷出臺了相應地扶持政策,幫助開發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加強村集體與企業合作,并實行市場化經營,逐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
3.服務業發展模式。過去,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一直占據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位置,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卻一直很緩慢。隨著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自身需求不斷地加大,服務業便順勢而起。現如今,第三產業已經實現了一定的規模,其中以旅游服務與產品批發服務發展最為迅猛。
4.城市化帶動模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并逐漸輻射到周邊的郊區城鎮。這不僅緩解了中心城區的壓力,也為周邊城鎮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市郊區城鎮由于距離城中心近,能夠快速獲取市場訊息,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此外,還擁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城區優秀人才和資源等,為縣域內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5.國際合作發展模式。這種合作發展模式主要依靠外資企業及國外資源的進駐,并加強同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其市場導向的確定源自于國內、國外兩大市場,因此制定的發展計劃更為謹慎和全面。但由于該模式對于縣區域內自身的條件要求較高,這些外資企業一般優先選擇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生產力水平較高且有特色的產業縣域,故而這種發展模式在我國的縣域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較少。
四、結束語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本區域內的事情,還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且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各縣域在發展經濟時一定要結合自身優勢,從實際出發,選擇適宜地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謝時茂.縣域經濟發展創新模式分析[J].理論科學,2013(1).
作者簡介:葉舒(1987- ),女,遼寧黑山人,助理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