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旅游能夠帶動整個農村經濟和周邊產業的發展,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參與到鄉村旅游之中,能夠豐富鄉村旅游的經營模式,促進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以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內涵為切入點,對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模式與對策展開探討,以期為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選擇
一、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內涵
1.參與旅游發展決策。鄉村旅游的中獲取利益的主體是當地的農民,他們在鄉村旅游決策中持有十分關鍵的一票。當地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決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進行民意調查;鼓勵農民設定鄉村旅游發展的長、短期目標;對農民的意見進行篩選,適當的納入政府決策中。
2.參與旅游發展利益的分配。鄉村旅游發展獲取的經濟利益,農民有權利進行分享。但鄉村旅游帶來的好處不僅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它還能增加地方的收入,所以政府會為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提供許多便利。在長期的良性循環下,各方所得的利益會越來越多。
3.參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維護。鄉村旅游的開發商多為外地的企業,對他們來說,經濟效益是擺在第一位的。這樣一來,便會出現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對鄉村景點的過度開發,以及經營方式過于粗放等問題。對生態環境和當地文化的保護往往受到忽視。在經營走上正軌后,這些問題帶來負面影響便開始顯現: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物價居高不下、傳統文化缺失等,這些后果影響最大的便是當地農民。所以,要對鄉村旅游的環境和文化進行維護,僅僅憑借政府的微薄力量難以改變現狀,當地農民也參與其中,群體的力量無限大,上述問題便會得到有效遏制。
二、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模式與對策
根據時下鄉村旅游的實際情況,我國鄉村旅游社區參與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居民自發型。居民自發型即當地的農民自發的組織鄉村旅游,全程都不需要政府的引導,或是當地居委會的介入,當地的農民對旅游項目進行自主管理、自主服務,居民自發通常基于以下2種原因:
(1)共同興趣型。當地農民可以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走到一起,組成一個小規模的團體,興趣愛好是將各成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橋梁和紐帶,各成員在鄉村旅游項目經營中進行自主管理、自主服務。如田間勞作、當地民俗等,都是當地最具特色、最為傳統的旅游資源,這些資源已融入當地農民的生活之中,由他們來組織,這些資源才能更為鮮活。例如:神農架林區紅坪鎮鄉居民就是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組織而成的旅游團體,但是由于欠缺經驗,社團的經營模式還不盡完善,在組織旅游活動時居民參與積極性也有待提高。
(2)共同利益型。除了相同的興趣愛好可以組建團體,在社區范圍內,基于共同的利益或目標也能夠組建開展鄉村旅游的團體。一人力單,眾人稱山,借助于社區團體可以將具有共同利益的農民召集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之于自己是利己,之于他人便是利他,如果沒有這一社區組織,利己與利他均無法實現,所以這種參與模式可以稱為互惠互利的參與模式。
農民自動、自發的投身于開發鄉村旅游事業中,能夠有效激發農民參與公共活動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農民處理社區中各類問題的能力,使社區管理呈現一派民主、自治之景。農民自主開發模式下,所獲取和利益均為農民所有,有效保障了農民的經濟利益。而且這種鄉村模式由于全部為當地的農民組織參與,所以展現給游客的都是最地道、最真實鄉村面貌。當前我國自發型鄉村旅游團體數量還較少,居民參與的主動性亟待提升。
2.動員型。動員型顧名思義,是在政府或是社區的動員、鼓勵下,當地的農民才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各項目事務的管理中,下面分別對政府型動員和社區型動員進行簡要介紹:
(1)政府動員型。為了使整體國家或某個地區的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政府會以對當地農民進行動員的方式參與到鄉村旅游中,在政府方針政策的引導下,積極采取有效方法,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支持、參與到鄉村旅游開發、管理、營銷過程的決策中。政府動員主要有以下兩大類:居民參政式參與模式和居民民主評議式參與模式,居民參政式參與模式如社區對話,居民民主評議式參與如政府引導下的“企業+農戶”,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由縣、鄉各級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按市場需求和全縣旅游總體規劃,確定開發地點、內容和時間,發動當地村民動手實施開發,開發過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門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
(2)社區動員型。動員型的另一種形式便是社區動員型,是指由居委會牽頭,動員當地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事業的各項工作中,幫助社區解決村民生活中的困難或是糾紛。社區動員型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如社區內部可以暢所欲言的論壇、可以聽取農民心聲的社區代表大會等。
3.互動合作型。互動合作型參與模式是指在社區共同事務的治理中,不需要“社區外政府立法機構”和“社區外政府指導機構”的強制性干預,社區組織和“社區內政府服務機構”以及轄區單位能夠以法律和法規為依據,通過平等協商機制,合作治理社區公事務的參與模式,具體有以下2種:
(1)社區組織、轄區單位合作型。所謂社區組織轄區單位合作型參與模式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強制性干預,社區組織和轄區單位就能夠通過民主協商,達成“資源共享”協議,并進入“自我維系”狀態的社區參與模式,在社區實踐中,主要包括共享社區基礎設施、共建社區公益基金、共建社區救助基金、提供就業崗位、共同維護治安安全。由農民組織的團體是政府與社區之間的潤滑劑,這一組織由于取之于民,回饋于民,所以能夠提升農民主動參與的熱情,引導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各項工作的規劃、實施和管理中。此外,還能夠結合農民提出的建議,將積極、可行的建議納入到鄉村旅游規劃中,同時,這一團體還能為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
(2)社區居委會、專干合作型。居委會、社區專干合作型參與模式是指由基層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或社區居委會單獨和共同出資聘用的旅游社區專干與經居民選舉產生的社區居委會成員一起從事社區工作,從事社區治理,互幫互助、互利互惠的社區旅游參與模式。這種模式社區參與的比重較大,參與的范圍也比較大。社區內的農民對鄉村旅游的經營具有監督權利,并且隨時可以向旅游企業反饋不合乎規定的事項,并要求其整改。在這種模式下,居民能夠融入到鄉村旅游之中,為鄉村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了保障,農民的收益也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三、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的對比
鄉村旅游是綜合性較強的旅游項目,它能夠涵蓋文化、信息、交通等多個領域,使城鄉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為農村走向現代化之路提供助力。對上述幾種社區參與模式進行比較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農民自主、自發參與模式之所以會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三空間的日益擴大,第三空間是游離在政府和市場之外的部分,它的擴大,為當地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事業中創造了便利。加之當前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改善,多數農民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且自身的素質較之從前也有所提升,思想和經濟的飛躍致使農民的需求也隨之增長,所以自主參與便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以興趣會友,或是共同利益驅動下而走到一起等。
政府或社區動員當地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的根本出發點為:政府為使民主建設深入到農民基層中,豐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當地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強對社區農民思想層面的教育,所以動員型參與模式便應運而生。政府的牽頭動員,加之在參與過程中,農民收獲了經濟效益,所以社區農民在處理公事事務方面上具有較好的積極性,且表現不俗。
互動合作這種模式是在制度不斷完善、變遷的過程中而產生的,利益各方在合作中相互比較的情況下,為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上述三種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式,各有利弊,但具有一個共同之處,便是中國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將朝著多中心的、有秩序的,居民占主導、政府合作、社區中介組織支持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在地域上所占的比例較大,但經濟發展卻呈現不平穩的態勢,為鄉村旅游社區參與向統一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制造了阻力,與此同時,千人千面,農民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不能不顧農民的意愿而采取“一刀切”的經營方式。鄉村旅游社會參與模式需基于當地社區的組成結構、旅游資源的特點等綜合考慮后再進行選擇。但從鄉村旅游發展的角度來看,以居民為主,政府、各種中介組織給予支持是當前的主流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小會,張利.我國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模式與機制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7):125-126.
[2]謝小芹,簡小鷹.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176-177.
[3]陳倩.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4):199-200.
[4]把多勛,徐金海.基于社區參與的鄉村旅游研究——以江西婺源縣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08):244-245.
作者簡介:樊忠濤(1980- ),男,甘肅慶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旅游開發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