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騰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民間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正顯現得愈加明顯,民間資本中最活躍的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企業的發展在增加就業、社會穩定、科技創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解決當前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融資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
一、問題與現狀
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直接融資渠道匱乏,增加小微企業經營負擔。總體來看,可供小微企業選擇的直接融資渠道并不多,主要有在創業板上市和民間借貸兩種,然而對抗風險能力有限、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小微企業來說,以上兩種渠道都并非萬全之策。雖然近幾年中小企業創業板的關注度很高,但到目前在這個創業板上市的小微企業仍然屈指可數,這些能上市的企業都是最優秀的小部分,它們無論從何種渠道要取得融資都不會難。融資難的問題也并不是在這些少數優秀企業身上,而是那些根本無法在創業板上市、難以從其他渠道獲得融資的小微企業。另外,能在主板順利上市、獲得資金融通的小微企業也并非高枕無憂,從宏觀經濟環境看,近幾年的股市發展狀況并不樂觀,與資金相對雄厚、大基金托底的大型企業不同,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很有可能在股市的動蕩中傷了元氣,從這點來看,通過上市獲得的資金融通安全性并不能保證。現階段,仍有一定數量的小微企業主基于自身素質對融資政策不熟悉,對融資工具尤其是新型融資工具不了解,缺乏適宜的融資理念和融資策略,他們選擇民間借貸作為資金融通的渠道。然而,通過民間借貸的確可以獲得暫時的資金周轉,但民間借貸的利率高于銀行貸款利率,而且借貸雙方存在更高的道德風險,資金來源不穩定,不利于小微企業的自身發展。
二是間接融資受挫,小微企業身份尷尬。所謂間接融資,是借助資金融通的媒介或工具籌措資金,現階段我國的間接融資幾乎和商業銀行信貸畫上等號。在銀行業主導的融資體系下,綜合性大銀行的信貸歧視和專業化中小銀行發展的滯后,是我國小微企業陷入融資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時期內可以使用的信貸資源是有限的,而資源的具體配置上,市場又有很強的作用力。由于大企業、大項目的成本相對較低、風險相對較小,盈利空間較大,無論大型商業銀行,還是以服務中小企業為市場定位的中小金融機構都把信貸資源盡可能地向大中型企業傾斜,作為以盈利為目標的特殊企業,各金融機構如此選擇業務對象并無可厚非。問題是當小微企業需要貸款時,這段時期的可用信貸資源多數時候已被大中型企業搶占一空,在這場爭搶信貸資源的博弈中,小微企業始終是弱者。小微企業貸款額度小、期限短、頻率高、風險大、責任重,商業銀行花費同樣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沒能獲得相應的回報,這必然影響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的貸款,更加劇了小微企業融資供給不足。
二、展望與建議
從實質上說,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也是我國正在進行的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部分。近幾年,小微企業融資瓶頸正在逐步瓦解,政策扶持、金融創新等多措并舉,助力小微企業從容應對嚴峻的競爭環境。在此基礎上,對于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有以下展望與建議:
一是強化金融環境建設,創新信貸方式和工具,降低小微企業貸款門檻。進入金融改革深水區,觸動壟斷集團既得利益、讓民間資本進入銀行等金融領域必將成為事實;銀行傳統的營業模式也必須隨著互聯網等行業的發展而改變。2015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深圳考察首家互聯網銀行——前海微眾銀行時說:“你們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闖出一條路子,給普惠金融、小貸公司、小微銀行發展提供經驗。要降低成本讓小微客戶切實受益,這也能倒逼傳統金融加速改革。可以說,微眾銀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政府應著力完善金融環境建設,讓更多有能力的民營企業進入金融領域,在拓展自己業務范圍實現綜合性發展的同時為小微企業提供便捷的小額貸款。大中型商業銀行也應該從中吸取經驗,轉變經營策略,弱化小微企業的財產擔保審批,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方法,降低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
二是進一步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體系,讓扶持政策的積極效果可以遍地開花。細數我國頒布的有關小微企業發展的法規條例,要么是對不同行業的小微企業出臺一概而論的政策,針對性差、效果差;要么是大力扶持某個行業小微企業的發展,精力過于集中,顧此失彼。在未來的政策制定上,政府主管部門應圍繞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強化市場經濟知識和法律知識學習,增強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將政策方向與企業需要更加緊密結合起來,重點突出又能全面均衡,保證扶持政策能獲得成效。
三是促進小微企業自身建設,完善企業制度,保證長足發展。小微企業之所以會面臨融資困難,跟社會對其經營管理能力的不確信有一定關系。因此在優化外部環境的同時,小微企業自身更應該抓住機遇苦練內功。為此,小微企業應加快自身的結構治理,完善制度建設,增強信息透明度;樹立信用意識,堅持守信經營,杜絕逃廢債務和挪用貸款等失信行為的發生,切實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級;強化品牌建設和規模化效應,小微企業要重視創立階段和成長階段的品牌培養,在做強企業的同時,要注重品牌的培養,可以借助產業聯盟的方式,逐步向規模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何健聰.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實證分析[J].遼寧經濟,2011,09.
[2]陸金方.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剖析與經驗借鑒[J].浙江:金融管理與研究,2012(02).
[3]馬勝祥.論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與出路[J].農村金融研究,2012,04.
[4]潘功勝.優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J].北京:中國金融,2013,01.
[5]魏國雄.增加融資供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J].北京:中國金融,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