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舟益
摘 要:隨著我國財政稅收政策不斷的改革和發展,2008年企業所得稅法等的頒布體現我國財政和法律體系不斷的規范化和具體化,現行稅法下對于企業的稅收籌劃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有效的促進企業經濟體制的改革步入正軌。企業要抓住發展的機遇,優化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改革稅收籌劃的措施,為企業創造更大財富價值,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關鍵詞:現行稅法;固定資產;稅收籌劃;原則;措施
固定資產在企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站在企業的角度上考慮,針對固定資產作好稅收籌劃對所得稅進行納稅籌劃存在著十分大的空間。隨著2008年企業所得稅法至2014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75號)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的納稅籌劃活動。企業要充分了解和結合現行稅法中相關的規定以及自身經營發展的特點,對固定資產作好稅收籌劃,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關于稅收優惠的方針政策,達到降低企業納稅負擔的目的。
一、固定資產進行稅收籌劃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對固定資產稅收籌劃時,要充分利用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中為企業留下的關于稅收籌劃的空隙,對于固定資產在核算之中涉及到的所有環節都要發揮出最大的節稅效用。在靈活利用固定資產可以扣除項目時,還要重點遵循以下稅收籌劃的原則:
1.對和稅收有關的優惠政策要充分利用
可抵扣項目在現行稅法中有了明確的規定,對于國家扶持發展的項目或一些特殊地區會給予定期減免所得稅以及實施較低的稅率、加計扣除等相關稅收優惠的政策,現行稅法開始推行,對于處在過渡期的企業來說,也會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把收入在稅率比較低的年度予以確認,將費用向以后的全部期間進行遞延,使得企業在最大的程度上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所帶來的益處。
2.結合企業戰略目標
企業要以總體戰略目標作為出發點來對固定資產做稅收籌劃,對于風險與收益比進行仔細權衡,而不是只從稅負輕重方面來考慮,不可以將稅負的輕重來作為納稅方案唯一衡量的標準。應該從實現納稅人總體戰略目標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規劃,不可以用犧牲長期的利益作為代價來實現短期的利益。
3.對延期納稅要充分利用
延遲一定時間后再繳納稅款的方式稱為延期納稅。企業能夠通過多種相關的規定來達到延期納稅的目標,比如通過折舊的方式與年限等相關規定。在延期納稅上通常采用的都是相對節稅的原理,也就是為了實現減免稅收的目標對貨幣時間價值進行充分利用,企業納稅的絕對額在一定時期內并沒有實現實質性的減少,但是在合理以及合法的情況下,盡力實現最大化納稅延長期。其他條件下,包括一定時限里納稅總額相同的條件下,有越長久的納稅延長期,從納稅延長期中所增加的現金流量所產生的收益也就會更多。所以相對節儉的稅收也會增多,實現納稅延長期達到最大化,也就能夠最大化的達到節稅目的。比如在使用期間的固定資產,進行計算的時候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這樣可以加大企業在前期的折舊費用,對于費用的后期折舊,就會相對地降低,從而使得應繳納的所得稅減少,這就等于企業從國家那里獲取一筆沒有利息的貸款。尤其是在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時期,企業實現延期納稅就可以在較高的貨幣購買力時籌集到更多資金,在支付稅款的時候,選擇貨幣購買力比較低的時期,這樣就會使得因為通貨膨脹而造成的損失極大減少。
二、稅收籌劃的措施
1.固定資產在取得時
正確確認固定資產,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一條: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同時,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75號)規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所有企業持有的五千元以下的固定資產都將允許一次性在計算所得稅時稅前扣除。個人認為在符合其他條件下,可以以單位價值達到五千元以上為確定固定資產的標準。
固定資產取得時,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包含在購建并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的可以使用狀態之前的時間內所發生的全部必要合理化的支出。在這些支出之中,有一些是直接產生的,如購買價、稅費、運輸費等相關費用,也有一些費用是間接產生,如應分攤、分期而支付的借款利息。因此,企業在取得固定資產時的可以通過正確計價來實現節約納稅成本,從而達到合理節稅。
(1)接受捐贈時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45號)規定:企業接受捐贈的非貨幣性資產,須按接受捐贈時資產的入賬價值確認捐贈收入,并入當期應納稅所得,依法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取得的捐贈收入金額較大,并入一個納稅年度繳稅確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可以在不超過5年的期間內均勻計入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稅法許可的范圍之內以及納稅期間來對應納稅收入期間進行明確。在獲取捐贈金額較大的固定資產時,應報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后,將應納稅所得額均勻地計入核準期間確認收入,從而達到節稅的目標。
(2)租入固定資產
企業在尋找投資機會的時候,但是自身的資金不足以及舉債困難的情況下,希望可以保留大量資金,這個時候可以租入一定的固定資產,這樣選擇的話,就不需要一次投入大量資金。在固定資產進行租入時,能夠立即就獲取使用權,實現沒有本金也可以盈利或者花費很小的本金就實現盈利。還有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租入固定資產時花費的租金,能夠計入當期的費用,對獲取利潤進行沖減,從而減少所得稅支出,實現較少納稅的目的。
固定資產的租賃包含經營性租賃與融資性租賃。經營性租賃是一種臨時的租賃行為,租入方支付租金,在期滿之后由出租方收回設備,支付的租金按照權責發生制在租賃期內均勻扣除,如此就能夠達到合理節稅的目的。融資性租賃方式屬于一種結合借錢與借物兩種方式的租賃措施,采用這樣的方式,對于那些出租方,可以按時收回成本以及利息,但是對于租賃的一方,可以把租入的設備看作是自身所有的固定資產,根據月份進行計提折舊的計算,這樣的話就不需要進行全額支付而將利潤沖減,使所得稅支出減少,對企業十分的相對有利。
(3)企業通過借款購入固定資產
假如企業自身的資金不是十分充足,那么為了保證生產可以正常的運轉就需要向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借款。在最新頒布的稅法中,把企業在購建固定資產過程中產生的借款計入到資本性支出當中,一定要根據相關稅收的規定進行分期折扣,這樣就給稅收籌劃的實施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企業可以把自身資產應用到固定資產構建之中,把從金融機構借入的款項運用到生產過程中,借款費用在費用期間是可以直接扣除,使得借款利息扣除時間提前,遞延納稅,實現減少繳納所得稅的目標,從而實現固定資產稅收籌劃的目的。
(4)固定資產折舊時的稅收籌劃
①選擇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有四種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包括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以及雙倍余額遞減法。一般采用的是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使用比較廣泛,但是這種方法忽視了固定資產使用強度,在后期的資產使用中,比前幾年固定資產的使用要高很多的是修理費用和折舊額,如果這時采用的依然是年限平均法,就會導致企業有比較的所得稅負擔,從而對企業利潤造成影響。
②折舊年限的選擇
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是一個相對之下又擁有主觀的值,這給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預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間。企業在選擇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時,要在稅法允許范圍內選擇比較低的,如此選擇就可以增大稅前成本,減少繳納企業所得稅,達到陽光節稅目的。
同時,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75號)最新規定:
對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6個行業的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對上述6個行業的小型微利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研發和生產經營共用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單位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對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專門用于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單位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對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的固定資產,企業所得稅法也有如下規定:
(1)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
(2)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
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企業所得稅法第六十條規定折舊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可以采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者年數總和法。
實際工作中,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向稅務機關申請縮短折舊年限方法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如此選擇就可以合理增大稅前成本,減少繳納企業所得稅,達到陽光節稅目的。
(3)預計凈殘值
現行稅法取消了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最低比例的要求,但要求一經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就不可以擅自刪除變更,在給予企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的同時,這也給企業在充分利用固定資產凈殘值的基礎上進行卓有成效的稅收籌劃留出了空間。如在實際工作中車輛、電子產品報廢后凈殘值很低,凈殘值應合理定低,大型機械報廢后凈殘值相對較高,凈殘值應合理定高。
(4)固定資產的清理
固定資產的清理是指固定資產的報廢和出售,以及因各種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而遭到損壞和損失的固定資產所進行的清理工作。按稅務管理方式可分為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和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后才能扣除的資產損失。其中,可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為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除此之外的固定資產報廢、毀損損失,其賬面凈值扣除殘值、保險賠償和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部分。
三、結語
2008年以來一系列涉及固定資產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實施,給企業創造了更加公平的稅收環境,企業必須充分的結合現行稅法對于固定資產的相關規定,根據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的特點來進行合理的固定資產稅收籌劃,在遵循固定資產稅收籌劃的原則之下,在固定資產的購入、使用、計提折舊及報廢報損等各個環節實現最優化的稅收籌劃,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稅收優惠,降低企業納稅負擔,進而降低管理成本,同時通過在其他方面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改進企業自身的技術以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雪峰.基于新所得稅下的企業納稅籌劃思考[J].管理學家,2013(6).
[2]趙曉東.淺談新稅法下企業納稅籌劃的相關問題[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4(13).
[3]何玉鳳.對企業納稅籌劃在新稅法下相關問題的分析[J].經濟視野,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