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要求公平,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要求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集合了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綜合性經濟體制。在這個環境下,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使其能夠更好的與市場經濟相融合,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本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國有企業的改革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了一些促進國企和市場經濟相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市場經濟;融合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建設市場經濟體制,也能夠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這對于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思想和實踐模式來說,是一種發展和創新,同時,也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超越。在此環境下,如何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使之與市場經濟有機的進行融合,已經成為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下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國有企業改革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是公平性和效率性,因此,國有企業的改革也應當從這兩方面出發。
1.以公平性的角度進行改革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有企業在某些公益性、福利性或非盈利性的領域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私營企業難以替代的。因此,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應當加大對這些領域的重視。
(1)國有企業的市場調節作用
在市場運作的過程中,有時會產生一些問題,需要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段來進行調節和干預。為此,政府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調節和干預手段。而國有企業或是一些國家控股型的企業就為政府提供了可靠的調節手段。例如一些國有的商業銀行、非金融性機構、物資儲備企業等。這對于維護市場平衡、穩定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些作用,是私營企業難以做到和代替的。
(2)非營利性領域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和政府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需要成立一些特殊的非營利性質的國有企業。例如市政設施企業、公共交通企業、水電能源服務企業等。這些企業的最終目的不是實現盈利,而是為人們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高效的服務,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由于這些企業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經濟效益自然很低,甚至還需要國家的財政撥款支持。因此,私營企業通常無法完全涉足這些領域,只能由國企來承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一些文化教育事業或福利公益機構也將會以企業的形式出現,而這些企業也是非營利性質的。因此,國有企業的進行改革時,應當加大對這一方面的重視,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性。
(3)高投資、低收益的支持性領域
一些基礎設施產業領域,在最初興建的時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建成之后收益和回報卻很低,甚至會出現虧損的情況。還有一些高科技型產業領域,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前期的投入很大,而且風險性很高,對投資回報收益無法進行有效的預估。這些產業在短期看來效益十分不理想,但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角度來看,是有利于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效率的。但是對此,私營企業往往無法支撐。因此,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應當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以促進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
2.以效率性的角度進行改革
在一些競爭性較強的領域當中,國有企業應當逐漸退出,讓私營企業進行發展和經營,以取得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其在在這些領域內,難以擁有很高的效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有企業政企難分
國有企業特殊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企業與政府難以有效的分開,所以國企不像私營企業那樣,擁有充分的參與市場競爭所必須的經營自主權。即便在政治體制改革之后,政府的職能進行了轉變,國有企業實現了政企分離,國企所有的經營自主權也不會像私營企業那樣充分。因為國有企業所有制決定了它是屬于國家的企業,在某些方面仍然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預和影響,承擔一些政策性的生產或市場任務。因此,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內的生產效率必然不會比私營企業高。
(2)財政結構的約束
由于國有企業有國家的資金做支持,因此不需要自負盈虧,也就很難形成影響的財產約束和有效的激勵制度。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自負盈虧的企業很難形成強大的動力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而私營企業則不同,其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市場,因此他們需要自負盈虧,自然就會想盡辦法提高生產效率,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國有企業自然很難與之相比。
綜上,在這些特殊的領域當中,由于表面上的投資回報收益較低,對于自負盈虧的私營企業來說,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做支持。因此,國有企業在這些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對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性和提高市場發展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給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應對以上這些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和進步。
二、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相融合的策略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理論支持
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為了能夠更加快捷、高效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超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就既要保留國有企業,也要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大力推進二者的融合。而對于國有企業改革和二者融合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問題,都必須要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核心,遵循“三個有利于”的指導思想。在發展生產力的時候,各種所有制結構并沒有嚴格的優劣之分,國有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也不一定要局限于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過渡。只要是能夠反映社會生產規律,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所有制結構,都可以進行大膽的嘗試。
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私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國有企業改革和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的過程中,對于一些非常規性的變化,我們也無需困惑,這樣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十分有利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融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給予其平衡性和效率性的要求,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既不能缺少私營企業,也不能缺少國有企業。雖然市場經濟通常都是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在我國,絕對不能走全面私有化的市場經濟路線,那會使我國以國有企業所有制結構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崩潰。因此,我們應當在保留國有企業的基礎上,實行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以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能夠正常、健康的發展。
2.合理改革國有企業,堅持創新實踐
在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中,應當充分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實現國企改革的整體性突破。基于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和國企自身的結構特點,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應當對國企中的經濟結構、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
另外,國企也應當接受和服從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以實現國企經營體制的改變和經濟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更好的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在國企改革中,應當嚴格遵循“三個有利于”的發展路線,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原則,積極的探索其多樣化的實現形式,以促使國有企業產生新的活力。
三、總結
國有企業誕生于我國傳統的公有制經濟,而公有制經濟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然而在新時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下,傳統的國有企業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因此,我們應當在理論基礎的支持下,充分的結合我國國有企業自身的特點,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科學、合理的進行國企和市場經濟的融合,才能更好的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推動我國社會和經濟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清泰.國企改革:過關[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2]孫少巖.國有經濟理論前沿報告[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
[3]高培勇.在推進改革中轉向穩健[J].稅務研究,2011.
[4]陳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國有企業改革[J].特區經濟,2014.
[5]馮寶昌.論社會主義公有制同市場經濟的融合[J].化工之友,2010.
作者簡介:王錚(1982.10- ),女,漢族,山西省太原市人,2006年畢業于天津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現供職于北京中信國際大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國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