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軍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煉油部,天津300000)
氣相色譜英文簡稱為GC,最早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自此一直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等領域,可以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也是一門新穎的物質分析、分離技術。從固定相的物理狀態來說,氣相色譜可分為氣固色譜和氣液色譜。
最早在1952年,James和Martin提出了氣液相色譜法,并發明了第一臺氣相色譜檢測器,其主要是通過一個連接在填充柱出口的滴定裝置來檢測脂肪酸的分離,根據滴定溶液體積與時間的關系作圖,就能得到積分色譜圖。
1954年,Ray又提出了熱導計,開創了現代氣相色譜檢測器的新時代。1958年,Gloay首次提出將毛細管應用于氣相色譜儀中的設想。同年,McWillian和Harley又同時發明了火焰離子化檢測儀(FID)。而Lovelock發明的氬電離檢測器,使檢測方法的靈敏度提高了2~3個數量級。
1960—1970年間,雖然氣相色譜技術的研究進展非常迅速,柱效大大提高,但經濟的發展對分析精度提出了痕量分析的要求,隨之出現了一系列選擇性好、靈敏度高的檢測器,比如Lovelock發明的電子俘獲檢測器(ECD),1966年Brody等發明的火焰光度檢測器(FPD),1974年Bischoff和Kolb發明的電加熱的氮磷檢測器(NPD),1976年美國HNU公司推出的實用窗式光電離檢測器等。同時,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檢測器在結構和電路上的重大突破。
1980年,彈性石英毛細管柱得到了廣泛應用,這就對檢測器提出了反應快、靈敏度高、外形精巧、選擇性好等要求。而計算機和軟件技術的發展,使FID、ECD、NPD的靈敏度和穩定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進入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和軟件技術不斷更新,促使質譜檢測器(MSD)在生產成本和復雜性下降的同時,穩定性和耐用性有所提高,從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氣相色譜檢測器之一。其間還出現了非放射性的脈沖放電電子俘獲檢測器、脈沖放電氦電離檢測器和脈沖放電光電離檢測器以及集此三者為一體的脈沖放電檢測器。
所謂氣相色譜法就是由于運行樣品中各組分對固定相和流動相的分配系數不同,因此當運行樣品發生汽化時,就會被帶到色譜柱中,樣品中的成分就在兩相間進行多次重復分配,又因為固定相對不同物質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造成各組分在色譜柱中的流動速度有所差別,經過一定距離的移動后,樣片中的組分就會分離,依次離開色譜柱而進入檢測器,同時產生的離子信號經過放大后,就會在記錄器上顯示出不同組分的峰值。
氣相色譜儀的具體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質的沸點、極性及吸附性質等物理差異來實現混合物之間的分離,其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氣相分析流程圖
首先,運行樣品在汽化室汽化后會由惰性氣體(也就是載氣,也叫流動相)帶入色譜柱固定相中,因為樣品中各組分的極性、沸點以及吸附性能等特性不同,每種組分會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之間不斷分配,從而達到近似吸附平衡的狀態。氣體是流動的,所以這種平衡很難穩定而不被破壞,樣品組分在兩相之間就會多次不斷地分配或吸附/解吸附,最終結果就是載氣中物質濃度較大的組分先流出色譜柱,固定相中物質濃度較大的組分后流出,檢測器將流入的組分轉化為電信號并放大,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就形成了氣相色譜圖。
從以上介紹不難看出,氣相色譜分析儀的組成部分大致包括:(1)進樣系統:包括汽化室、進樣器。(2)載氣系統:包括氣體凈化、氣源、氣體流速控制和測量裝置。(3)色譜柱和柱箱:包括恒溫控制裝置。(4)檢測系統和記錄系統:包括記錄儀、放大器、工作站、數據處理裝置、控溫裝置、檢測器。(5)溫控系統。
氣相色譜分析儀的進樣系統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對需要運行的樣品進行汽化,以便載氣攜帶進入色譜柱和檢測器進行檢測,因此,氣相色譜儀的進樣系統比液相色譜儀的進樣系統的重要程度要高很多。隨著對氣相色譜技術的研究不斷深入,進樣系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動化。
載氣系統也是氣相色譜分析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所有模塊相互連接的線索,用于攜帶運行樣品通過氣路系統管道到達色譜柱和檢測器。這些管道可以按照檢測過程實現有序而緊密的布局,從而將氣相色譜分析儀有機連接起來。當運行樣品被載氣攜帶著在整個氣相色譜儀中流動時,色譜柱就可以達到分離混合物的目的,被分開的組分再由載氣帶入檢測器,檢測完畢后流入氣路系統的廢液瓶中。因此,載氣系統貫穿了運行樣品檢驗的整個流程,是儀器的支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氣相色譜分析儀由色譜柱和柱箱兩部分組成,其中色譜柱是對混合的汽化樣品進行分離的地方,也就是氣相色譜分析儀的核心區域,色譜柱主要有填充柱和毛細柱兩大類。柱箱則是容納和裝接色譜柱的精密溫控箱,在組分分離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其結構是否合理、科學,將直接影響儀器的分析、分離效果。
檢測器在整個氣相色譜分析儀中對檢測結果有著決定作用,也是樣品分析的最后一步。分離后的樣品在離開色譜柱后流入檢測器進行檢測,在這之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這一步做鋪墊。因此,檢測系統是氣相色譜分析儀的心臟系統,它將樣品各組分的濃度及其他信息轉化為電信號輸出,以便工作人員對檢測結果進行記錄和統計。
在做實驗時,溫度變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不容忽視,氣相色譜分析儀的使用也是如此。溫度在檢測過程中是個非常重要的參數,溫度的變化會使樣品出現汽化或凝結現象,從而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另外,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會使樣品變質,對樣品的性質有一定的影響。
色譜柱可分為填充柱和毛細管柱,二者主要參數的比較如表1所示,可見毛細管柱比填充柱分離效率更高。

表1 填充柱與毛細管柱參數比較
(1)簡單來說,氣相色譜可分為氣固色譜和氣液色譜。氣固色譜的流動相是氣體,固定相是固體;氣液色譜的流動相是氣體,固定相是液體。
(2)按分離機理氣相色譜可分為分配色譜和吸附色譜。
(3)按進樣方式氣相色譜可分為頂空色譜、常規色譜和裂解色譜等。
首先,按操作順序打開氣體進樣口的開關、鋼瓶總閥、減壓閥和凈化器空氣開關,持續通氣10min左右,如果儀器長時間沒有使用,需要適當延長通氣時間,還要檢查進樣口的膠墊情況,及時更新。等穩定的氣壓達到規定值后打開色譜儀電源開關,設定各個工作模塊的溫度,再檢查顯示器上的溫度和流量設定值是否準確。上述步驟操作結束后對氣相色譜儀進行升溫,等到控制溫度的指示燈點亮后打開工作站,走基線。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點火,氫焰溫度達到設定值后就可以點火了。此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工作站上氫焰1基線會迅速上升,短時間內又會以固定的斜率漂移回零點;而后氫焰2迅速上升,和氫焰1一樣幾秒后以固定的趨勢漂向零點。上述這些現象說明已經點火成功,如果基線有大的跳動且迅速回到零點之后走直線,則說明點火失敗。
然后是加橋流:點擊進入“熱導”界面,檢查橋電流值,確認在正常范圍后,按運行鍵,當控制指示燈亮起時,橋電流就添加成功。修改工作站的“采集設置”,根據檢測樣品的性質合理選擇選項,設定合適的進樣方式、測試時間。當基線不發生較大浮動時就可以進樣了。
首先要關閉氣路系統的氫氣和空氣氣源,熄滅火源。然后將溫控系統溫度設定為合適值,待溫度降下來后,關閉電源。最后關閉氮氣氣源。關機操作一定要嚴格注意操作順序,防止發生危險事故。
尾吹氣就是指不經色譜柱而直接進入檢測器的氣體,其對色譜柱中流出的氣體有補充作用。毛細管柱中對尾吹氣的使用明顯多于填充柱,這是由于毛細管柱內載氣體積較小,不能達到檢測器的最佳條件。使用尾吹氣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檢測器的靈敏度,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消除因檢測器的死體積產生的柱外效應,即分離之后的化合物會因為管道體積變大出現體積膨脹,造成流速變緩,使檢測結果不理想,使用尾吹氣可以有效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
尾吹氣的使用量應根據檢測器、色譜柱的尺寸和類型合理計算,例如,使用0.53mm大口徑色譜柱時,柱內流量會有15mL/min,對于檢測器來講,這已經滿足了其檢測要求,因此不需要加尾吹氣。但是對于FID、NPD、FPD來說,需要有至少10mL/min的尾吹氣流量,ECD則需要20mL/min的尾吹氣。因此,在使用徑柱較小的儀器時,尾吹氣流量就應相對較大。如果測量結果對靈敏度要求比較高,就要針對具體的樣品特點優化尾吹氣流量,以便提高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氣相色譜分析儀已經成為很多企業日常工作使用的重要儀器。但氣相色譜分析儀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對氣相色譜分析儀的工作原理不甚了解,只懂得按操作要求使用,一旦出現問題就無從解決,而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因此,本文就氣相色譜分析儀的原理、組成及使用方法進行簡單介紹,并為一些常見問題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希望對沒有此知識背景的工作人員使用氣相色譜分析儀有所幫助。
[1]俞國偵.乙二醇裝置在線氣相色譜分析儀和質譜儀的應用[J].石油化工設計,2013(2)
[2]何風香.簡述氣相色譜分析儀的原理組成及使用[J].黑龍江科學,2013(9)
[3]孔令濤,黃澤彪,李秋香.氣相色譜分析儀故障分析與處理方案[J].科技信息,2012(23)
[4]徐康.氣相色譜分析儀介紹及在天然氣管輸中的應用[J].建材發展導向,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