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柱 楊美周
(江鉆股份公司武漢鉆頭制造廠,湖北 武漢430223)
電子束焊接由于具有焊接功率密度高、焊縫深寬比較大(10∶1~50∶1)、熱影響區及變形小、組織性能好、易于實現計算機控制等優點,在工業領域有廣泛應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筆者發現,車焊皮后的焊縫經常出現密集氣孔,給節奏緊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通過長期的生產跟蹤,結合缺陷產生的理論知識,筆者對氣孔的產生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預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電子束焊接的工作原理是:高速電子束流轟擊工件,將電子束動能轉化為晶格振動能,使工件快速升溫,熔化并氣化母材,液態金屬在金屬蒸汽流的反沖作用力下形成凹陷的“匙孔”(圖1);液態金屬在多種驅動力的作用下流動,最終形成焊縫。

圖1 匙孔模型
Sehauer的匙孔振蕩模型理論(圖2)指出:平穩的小頻率振蕩是匙孔平衡系統固有的特征,大頻率的振蕩是缺陷產生的原因所在[1-2]。

圖2 匙孔振蕩模式
根據匙孔振蕩模式的原理,當匙孔出現波動后,局部區域附近液態金屬都向“突起”位置流動。當“突起”形成后,隨著焊接過程的進行會表現出兩個特征。一是“突起”繼續變大,直至完全隔斷入射的電子束,導致氣孔缺陷,該過程中形成的氣孔分布在焊縫中部,而且體積較大[3]。
另外,由于突起對電子束的吸收,導致熱量積聚,突起部位金屬強烈蒸發,在強烈的金屬蒸汽反沖壓力作用下,匙孔壁面恢復平滑狀態,如果局部蒸發劇烈,導致作用在“突起”上的反沖壓力過大,可能導致局部的內陷,形成凹面,隨著凹面的長大最終成為一個氣體球,在焊縫凝固過程中殘留的氣體球成為氣孔缺陷,此時氣孔往往分布于焊縫兩側,且體積較小。
在跟蹤分析氣孔產生原因的過程中發現,連續有3件產品出現大量焊縫氣孔,焊接記錄顯示它們的焊縫間隙普遍>0.20mm,其中名稱為SR001的焊縫間隙更是達到了0.30mm,如表1所示。

表1 焊縫間隙
對此,筆者進行了兩次模擬試驗。試驗樣件焊縫間隙控制在0.02mm以內,樣件結構和尺寸同產品連接結構相同,焊接參數和產品焊接參數相同。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試驗樣件焊接氣孔情況
試驗樣件焊接結果顯示,當焊縫間隙<0.02mm時,可有效控制氣孔產生。
模擬試驗后,筆者加強了對焊縫間隙的控制,將產品焊縫間隙都控制在0.1mm以下,隨后跟蹤統計的65件產品顯示均未出現密集氣孔缺陷。
焊接面質量指的是焊接面表面凹凸不平,當電子束流打在焊接面表面凸起部分時,凸起部分會瞬間氣化,形成金屬蒸汽。凹坑由于沒有金屬,無法形成金屬蒸汽或者產生的蒸汽壓力較小。這種蒸汽壓力時大時小的振動會引起“匙孔”平衡劇烈振蕩,產生氣孔。
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有兩種焊接面:(1)車削形成的具有一定粗糙度的機加工面;(2)噴砂處理形成的毛面。為提高焊接面質量,筆者提升了對表面粗糙鍍的要求,并取消了噴砂工藝,在隨后6個月的監控中未發現密集氣孔。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下列結論:(1)焊接前應嚴格控制焊縫間隙,焊縫間隙應<0.1mm,間隙越小越有利于抑制氣孔出現。(2)不能用現行的噴砂工藝清理焊接面,焊接面清理應避免產生大的凹凸,保持焊接面平整。
當然,引起匙孔劇烈振蕩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設備發射電子束的穩定性、焊接材料均勻性、焊接面氧化物等都需要嚴格控制,在此不再一一分析。
[1]Schauer D A.Thermal and dynamic effects in electron beam welding cavities[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7.
[2]Schauer D A,Giedt W H.Prediction of electron beam welding spiking tendency[J].Welding Journal,1978,57(7):189-195.
[3]趙勇.基于力學平衡條件電子束焊接匙孔形態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