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貴
(貴州思南供電局,貴州 銅仁565100)
2009年,我國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掀開了我國電網發展的新篇章。智能電網的發展涵蓋發、輸、變、配、用等各個環節,智能配電網的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配電網建設對山區用電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山區智能配電網建設展開討論。
配電網屬于電網的末端環節,直接接入用戶端,是我國電網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技術更新換代緩慢、電力設備老化嚴重、電網升級困難等問題。山區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后,配電網建設水平不高,自動化設備水平較低。通過智能配電網的建設,有利于提高供電可靠性,改變山區用電管理情況,提升山區用電管理水平,確保配網安全、穩定、可靠、經濟運行。
智能配電網以堅強、自愈為主要特征,加快山區智能配電網的建設能夠提升山區供電可靠性,降低停電時間,減少因停電帶來的損失。目前,山區配電網網架結構相對薄弱,以單電源供電為主,一旦系統失電,電網將失去電源,造成不可避免的停電。而智能配電網下,可形成環型和輻射型網絡,同時電網具有自愈功能,具備條件的地區還可能進行新能源接入,能大大提高供電可靠性。
智能配電網是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配電網相關資產,將智能電網中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自愈化技術應用于電網的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等環節,可實現對電網的智能控制,以延長電網中的電力設備壽命、降低配電網絡升級改造成本、提升配電網絡供電可靠性。具體到山區智能配電網,可通過對光纖網絡的架設,實現電網的高速通信,針對不同地區的縣城、農村、山區典型地帶,構建智能供電模式,建設智能配電網配的輔助規劃、決策、支持系統,資源情況具備的地區,還可以發展接入配電網的風、光、儲一體化微網系統,在多電源互補的情況下,優化智能電網供電模式,優化山區供電的電網架構、電網電力裝備的選擇和使用、智能配電設備的布置。
圖1為山區智能配電網架構。由圖可知,智能配電網融合智能采集、自動計量、智能分析決策等先進技術于一體,多種技術相互融合互補,構建一個有機整體,發揮協同優勢。首先,借助先進的通信技術,通過光化學互感器和智能儀表,實時監測與采集配電網絡的數據,供電網進行智能決策分析。然后,采集到的實時數據進入存儲數據倉庫,采集到的數據與歷史數據和基礎數據一起為配電網的網絡設計優化、設備壽命分析、網絡運行分析提供依據,實現配電網絡的停電實時重構。此外,MIS(ERP)系統也能夠從數據存儲倉庫中調取相關信息,供給配電網管理和ERP系統使用,為電網戰略決策提供支撐,解決電網的信息不對稱情況;網絡優化系統與SCADA系統之間還有信息交互,交換電網的控制信息,整個系統架構在IP網和GPS平臺基礎上。

圖1 山區智能配電網架構
智能儀表采集用電信息,實行自動計量管理,能夠極大地提升計量效率,降低電網竊電。自動計量的實現核心在于智能儀表的安裝,智能電網的發展帶動了智能電表技術的發展,通過智能電網能夠實時采集不同時段的電能消費數據,并據此采取分時電價,有助于電能的削峰填谷,幫助消費者理性消費電能。此外,智能儀表的自動計量有助于幫助電網企業定位具體的竊電位置,打擊電網竊電現象,提升山區配電網的管理水平。
山區配電網網架結構相對薄弱,受地形和交通因素的影響,電網資產的管理相對不便,給電網運行和維護人員帶來極大的工作量,尤其是在雨雪等惡劣天氣下,電網的設備監控和故障檢修難度較大。通過智能配電網進行資產的遠程監視與控制,借助IEC61850規約和高速光纖通信,采用分組網絡的方式實現遠程監視與控制,現場安裝的傳感器能夠及時對電網的異常信息進行提示和報警,提醒運行人員盡快處理。
在智能配電網中,新型的狀態傳感器代替了傳統的故障指示器,能夠更加快捷真實地反映電網的故障狀態,一旦山區配電網出現故障,能夠迅速地進行故障定位,借助智能配電網通信網絡,進行有效的數據預測和事故追憶,盡快定位故障的具體位置,使控制中心準確地向故障所處位置派遣工程師,并迅速安排檢修和故障排查,進行快速的故障修復。
智能配電網架構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基于IP的SCADA系統基礎上。GIS系統在山區智能配電網的建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智能配電網SCADA系統需要通過GIS系統來顯示實時信息,電網實時調度系統也需要使用GIS系統的圖像和數據。此外,在智能配電網的故障檢修中,GIS能夠進行故障的快速定位和管理,并派出故障檢修人員進行快速檢修,從而降低故障的排除時間,并能夠用于事故預想、模擬停電、空間負荷預測、空間數據挖掘中。
山區智能配電網的網絡分析集中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設備壽命分析:針對山區配電網電氣設備的老化問題,通過設備壽命分析,結合相似的壽命分析庫,與同類設備的特征進行對比,進行最后的狀態評估,及時發現配電網元件的絕緣損壞、擊穿、老化等情況。(2)配電網絡設計優化:隨著山區經濟的發展,配電網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通過智能網絡設計優化技術,結合電網的網絡架構和負荷增長需求,建立準確的負荷預測模型,尋找更加適合電網情況的網絡設計方案,為電網企業進行電網建設規劃和決策提供依據。(3)配電網絡運行分析:實時監視配電網絡的運行潮流,根據負荷工況的變化來決定配電網絡的運行方式,實現靈活的負荷方式調整,達到電網運行的最優潮流。
山區農村用電約占我國配電網用電的1/3,研究山區智能配電網的建設技術,建設以智能化、自動化為特征的配電網,對推動山區建設有重要意義,是新形勢下電網建設工作的新方向,在智能電網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1]王成山,王賽一.基于空間GIS的城市中壓配電網絡智能規劃(一)輻射接線模式的自動布局[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4,28(5):45-50.
[2]王成山,王賽一.基于空間GIS的城市中壓配電網絡智能規劃(二)多分段多聯絡接線模式的自動布局[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4,28(6):55-59.
[3]王成山,王賽一.基于空間GIS的城市中壓配電網絡智能規劃(三)帶開閉所接線模式的自動布局[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4,28(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