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燕
(新疆地礦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產業結構演變是產業結構的歷史性變化軌跡的規律性反應,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改革開放以來烏魯木齊市產業結構演變大概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6年,這時期,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的呈下降趨勢,下降了1.01%,符合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的發展模式。由于十年動亂剛過,工業化進程加快,烏魯木齊認真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牧業和輕工業,因而產業結構有了明顯改變,工業發展迅速導致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上升了10.81%。相對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78年的50.59%下降到41.12%。由于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很快代替第三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86~2002年,第一產業仍然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產值雖然增長很快,工業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2002年的產值比1986年增加了20倍,所以,第三產業又重新回到主導產業的地位,且比重不斷增加,由1986年的41.12%增加到2002年64.28%,烏魯木齊這段時間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第三階段:2002~2008年,這期間,烏魯木齊市發揮自身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工業,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工業產值得到快速提高,同時建筑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從而帶動第二產業比重的上升,上升了7.24個百分點。這是產業結構演變的“離經”現象,不符合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這并不是工業化進程的“回溯”,相反,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說明了重工業化還沒有完成,還有發展的空間,而第三產業還需進一步發展,以占據更高的比重,朝著產業結構更高級化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勞動力構成會由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從表二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構成由1978年的17.44%變成2008年的8.98%,下降了將近一半,第二產業也類似,下降了一半,達24.88%,勞動力構成朝第三產業轉移,且轉移量非常大,轉移水平也非常高。從國際經驗來看,產業結構的演變必然會導致就業結構的演變,近年來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在不斷下降,第三產業下降幅度很大,但是從業人員構成卻沒有隨著變化趨勢變化,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比重有增大趨勢,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減少的比重也非常小。說明烏魯木齊市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缺陷,由于勞動力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不協調,導致的經濟發展滯后應給予重視,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全面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農業基礎之上的,農業對推動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同時吸收了很大一部分勞動力。因此,大力發展農業,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使之趨于合理化,也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從1978年到2008年農業總產值增加了36倍多,農業 (種植業)產值的比重下降了32.42%,但農業的基礎地位相當明顯,仍占主要地位,林業和漁業發展,且占第一產業比重較小,這是由于烏魯木齊市特殊的干旱半干旱氣候所決定的,水源不足,林業和漁業發展受限。
自1978年以來第二產業的發展是極其迅速的,2008年的總產值是1978年的117倍多,這個發展速度是相當可觀的,產業內部工業和建筑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總的來說工業的比重比較高,建筑業比重很小。從1978年到2000年間工業的比重曲折下降,這是因為這段時期由于建筑業市場的規范化,建筑業發展迅速,但是以后建筑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這與烏魯木齊采取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工業密切相關。
本文對于第三產業僅僅分析比較重要的幾個產業,根據表五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比重不斷下降,這和第三產業中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第三產業中新的行業不斷出現,導致傳統的產業比重下降這是趨勢。但是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金融業的比重年變化不大,與整個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相當。這比較符合整個產業的發展模式,房地產業從七八十年代比重很小到如今也占了一部分,盡管不大,卻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般來說,衡量區域經濟布局效果的指標主要有:集中指數、地理聯系率、集中度、靜態不平衡差、洛倫茲曲線、標準偏差、變異系數、基尼系數等。下面就本文用到的方法洛倫茲曲線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洛倫茲曲線是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于1905年提出的用來描述社會收入分配狀況的曲線。區域經濟學家常用來反映區域經濟布局的均衡狀態。它是借助一個正方形內指標累積百分比的曲線曲拱與對角線形成的面積來表示經濟現象的地區分布的均衡和不均衡程度。如果區域經濟分不完全均衡,則洛倫茲曲線為一條與對角線重合的直線,稱為“絕對均衡曲線”;反之,如果區域經濟分布絕對不均衡,即一個地區擁有了全區域的經濟總量,則該曲線將構成正方形的底邊和右邊,稱為“絕對不平衡曲線”。一般來說,洛倫茲曲線介于上述兩條區縣之間的向下彎曲的曲線,向下彎曲越大,區域不平衡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烏魯木齊總產值和各產值在各個區間分布極不均勻,新市區和天山區總產值所占比重較高,但是這兩個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都較低,主要發展的是二三產業,而烏魯木齊縣,由于二三產業非常落后,處于靠后的位置,盡管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高,但是由于第一產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很小,所以烏魯木齊縣的總產值依然處于非常靠后的位置,由此,烏魯木齊縣提高經濟發展速度的有效途徑就是給予相應政策,大力扶持、發展二三產業。總產值最靠后的是達坂城區,由于其第三產業發展及其緩慢,沒有發揮第三產業的主導產業地位,因此,達坂城區應該發揮其地域優勢,發展旅游、餐飲等第三產業經濟。經濟發展不均勻會阻礙整個烏魯木齊的發展,因此烏魯木齊應調整各區的產業結構,發揮各區的優勢產業,發揮政策導向的作用,以使各區經濟平衡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烏魯木齊快速提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