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曉莉 許良慧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福建 龍巖 364000)
世界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定的世界最高級別的自然與人類文化遺存。截止至2014年,我國世界遺產共有47項,數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3項。文化遺產資源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對旅游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尤其是登錄世界遺產名錄后,往往成為旅游熱點。我國的世界遺產項目基本都是5A級旅游景點,游客日益增多,但保護情況卻并不是盡人意。
國內學者們針對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也有較多研究。筆者收集2003-2013年的研究資料,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從世界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及保護,市場化營銷舉措以及旅游者的體驗感受這些方面展開論述。
所謂客家文化是客家民系在其遷徙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正是由于客家文化的長期穩定發展,客家民系才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仍能維系至今。客家文化是以中國的中原移民文化的主體,它不僅具有深刻的中原文化,但也有作為一個移民這一特殊群體的文化景觀。
福建土樓據說,,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動工,直到清朝康熙皇帝的完成幾年,連續三代,讀半個世紀,當規模巨大,奇怪的形狀,古董,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味。“福建土樓山潛力,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生活,在一個種族和國防需求,巧妙利用狹窄的山地自行車和地方生土、木頭、石頭和其他建筑材料,是一個系統的,儲蓄,強大,強大的防御特點,生土建筑的類型非常豐富的美感。獨特的山地住宅建筑,將歷史悠久夯土建筑技術的極限。
福建土樓的歷史形成和中原漢族幾個著名的大遷徙。在4世紀,西方晉代總是好年很多自然災害在北方,自然災害,當地人民大舉南下,于一千年成立,中原漢族提高家庭遷移到福建的前奏。中部平原的一部分移民和移民后在江西贛州閩西山區漢族組成的另一個重要人福建中部平原,特點是客家人民。永定土樓客家民居的杰出代表,它不僅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但也緊密聯系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最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永定土樓客家土樓是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哈佛大學建筑師烏鴉說:“土樓客家大膽,別具一格的電影,這是閃亮的,客家人的智慧常常讓我激動人心”。
2008年中國“福建永定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土樓旅游拉動永定縣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文化傳媒等產業分別同比增長25.5%、25%、16.7%。2013年,永定縣接待游客43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8億元,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分別增收700元和600元,特別是景區群眾人均增收達3500元以上。永定東部世界文化遺產走廊園區現有企業10家,去年產值7330萬元;目前已建和在建項目有4個,分別為:土樓 (永定景區)5A級景區綜合提升、南華山宗教旅游勝地、土樓風情街和《土樓樂翻天》演藝;規劃建設項目有6個,分別為:總投資20億元的南溪土樓溝、總投資8億多元的陳東瓦子坪養生農業觀光園、萬石親子婚慶文化創意園、湖坑龍澤土樓鄉村度假區、土樓鄉村生態旅游區和坤雅生態農業觀光園。
1.隨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土樓里的老舊設施基本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現代化的設施進入土樓,一方面極大的改善了居住在土樓內人們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未合理的設計及安排,現代化的設施裸露破壞了土樓的景觀,改變了土樓原有的質樸的味道。
2.隨著游客的增多,永定縣越來越多的土樓群和單體土樓被開發成為旅游景點。原本生活在土樓里面的客家人面對商業開發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因缺乏規范化的指導,直接或者間接的破壞了土樓資源,比如在土樓及周邊建筑懸掛大幅廣告牌,商業街、餐廳、賓館無處不在,甚至在土樓內部銷售各種缺乏客家特色文化的旅游紀念品,使得土樓景觀資源的內在精神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
3.越來越多的原土樓居民,搬離土樓,磚混建筑已成為人們新建住宅的首選,傳統建筑遭到歷史淘汰。土樓建造技藝逐漸遺失。土樓建造過程的夯土技藝隨著時代逐漸流失。雖然可以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和保存,但是技藝的流失也是文化上的一種遺憾。
4.客家方言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因子,是客家傳統文化在代際與本族群之間傳遞及傳承的重要工具。然而城鎮化的快遞發展,越來越多的土樓人走出山區與外界溝通交流,旅游的開發也帶來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這里,客家方言的學習被逐漸落化,客家山歌、客家民俗等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相關傳統文化也隨之逐漸遺失,這無疑有礙于客家文化的傳承。
5.青年大多外出務工,使得原本的客家民俗大量流失。
1.實行政府扶持、社區主導、村民參與的合作模式
文化記憶是客家文化存在的根基和土壤。要在城鎮化的背景下,保護文化的傳承,關鍵在于關注民生,利用人本思想,轉變觀念意識,與政府,社區,景區管理相關部門達成保護共識。保護生活方式,同時強化彰顯傳統文化的價值優勢,在優化原有生產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打造現代化的文化村落。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土樓景區對相關村落的引領作用,由社區主導,將村落的發展放到整個土樓品牌及客家文化的統一規劃中,確定自己村落的發展方向,特色品牌及旅游資源的異質性,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文化遺產旅游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來。
2.保護生態環境,保存土樓聚落格局
永定土樓聚落坐落于山水之間,錯落有致,土樓聚落不僅與自然環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更充分考慮了生產于生活的現實需要,體現了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互惠的關系,加上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民俗活動,飲食文化,語言歌謠與土樓融合在一起,客家文化才顯得原汁原味。城鎮化進程中,通過造林綠化,減少水土流失,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樓整體環境和景觀效益。修繕殘缺和破敗土樓,改善基礎設施,鼓勵居民繼續居住于土樓。
3.通過CI設計實現城鎮文化形象和文化記憶的提升
CI是文化和圖像識別系統設計:包括VI視覺設計 (城市),MI(城市概念設計),BI(城市設計)。城市CI設計需要反映國民性格,獨特性,人文主義,傳播城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需要結合傳統文化與戶外廣告和各種景觀、傳統文化和現代的元素創造性的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設,構建城市創新空間,鄉村文化建設,使客家文化歧視,文化互動,這樣文化記憶才能持久,村莊成為一個最好的博物館文化的保護。建設村落文化,讓客家文化識別力墻,文化互動加快,這樣文化記憶才能持久,村落才能成為文化保護的最好的博物館。
4.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營造良好的保護環境和分為
將傳統文化學習融入到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中,尤其是客家語言的實用,傳統禮儀習俗的保持,注重弘揚文化精神,建議文化傳承機構,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才。成立文化講習班,鼓勵當地居民學習傳承地方文化。建立一個博物館的傳統文化,加強傳統的元素,因為當地地標,顯示和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文化廣場的建設,文化傳播,節日,娛樂,文化交流學習的地方,舞臺。傳統節日活動,鼓勵年輕人參與并組織,實現傳統習俗的傳承。
福建永定土樓的申遺成功,讓永定土樓世遺地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這對土樓的景觀保護帶來幫助,但是也給客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帶來的挑戰。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勢在必行,需要全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合作開發模式的創新、環境的保護、城鎮形象的合理設計以及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的渠道,構建城鎮化背景下,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互動體系與機制。
[1]劉勁峰,略論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贛南在客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J],南方文化,2001,04:10-18
[2]黃艷萍謝會強董海濤,城鎮化背景下貴州民族村寨旅游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J],凱里學院學報,2012,08:36-38
[3]劉桃良,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策略 [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07:77-82
[4]黃建軍,福建永定土樓旅游開發[J],經濟地理,2008,01:170-172
[5]張祖城,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保護模式研究 [D],華僑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