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陳春燕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大學生自身進行抗挫能力提升的途徑探析
李 帥 陳春燕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挫折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種挫折,良好的心理耐挫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個人生存與發展所必備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本文就大學生自身如何提升抗挫能力的這一問題,探尋其途徑和方法。
大學生;抗挫能力;途徑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心理素質、自信心和抗挫能力,不僅直接關系到個人能否成人和成才,更直接關系著廣大中國家庭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未來,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以及中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在培養大學生抗挫能力的過程中其自身的自我調節尤為重要。
很多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面對困難時總是不斷的告訴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做到”、“連他都做不到、我更不可能做到”,這種思想觀念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蔓延讓大學生的整體思想開始呈現出一種病態的異化現象,那就是大學生自己不愿意也不敢去嘗試挑戰自己、面對挫折,在別人想要嘗試的時候有畏難心理的學生群體又會出于病態心理去打擊敢于嘗試的人,最終導致大學生群體整體都處在一種對困難和挑戰的畏懼心理統治之下。
大學生作為整個國家的精英階層,在不久的將來將承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偉大復興的重擔,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這種畏懼思想是要不得的,所以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對積極人生態度的培養,要認識到在學習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和痛苦,之所以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敗了,是因為成功的人有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直面挫折、戰勝挫折,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首先要明白在其自身是負有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責任的,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生命來之不易本身就是一種責任,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和磨難都應該熱愛生命,以頑強的毅力與挫折抗爭,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就不會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在大學生的發展完善活動中,理想和信念對大學生的指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不僅能夠為大學生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指明方向,同時還能夠為大學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不竭的動力,鄧小平指出:“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在大學生不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其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是指引其發展的指路明燈,同時也是推動其自我完善的不解動力。
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基本上沒有經歷過什么苦難,而且在其成長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校園度過的。社會閱歷不夠豐富。所以在自身的抱負水平問題上普遍都存在著問題,往往不能夠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社會定位,在報復水平上直接表現為抱負水平的不適宜,不是高估自己就是低估了自己。就當前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普遍的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是不爭的事實,加上當前復雜的社會經濟形勢,大學生過高的抱負水平會導致學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挫折連連,不現實的抱負水平并不是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考驗,而是一種基于錯誤認識做出的錯誤決定,不合時宜的、過高的報復水平會讓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屢屢碰壁,最后意志消沉。
正確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是大學生將抗發展的前提,只有基于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才能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充分的找準自己的定位。不應該為自己設定不切實際的理想抱負。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應該腳踏實地,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樹立科學的報復水平,一些懷大志的學生也應當將自己的遠大理想抱負分為幾個階段、幾個層次以降低實現的難度,提高實現的效率。
德國著名作家約翰·保羅曾經說過:“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它能夠認識自我”,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不僅僅包括自身的生理上的特質,還要認識到自己的氣質、性格、能力、興趣、愛好和意志等等方面,同時這種對狹義自我的認識,只是自我認識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廣義上的自我,也就是在社會中的人,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其本身的存在形式就是社會性質的,所以人在社會中與周圍社會群體之間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經濟元素之間的物質關系都是人自我認識的內容。這些系統的、復雜的自我認識內容都要在科學、系統的觀念指導下,在相應的社會實踐中才能檢驗出來。
自我認識是大學生自我完善的一個關鍵性內容,因為在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如果能夠客觀的自我評價,就能夠清楚的知道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自身的優勢所在,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就能夠結合實際,揚長避短、接納自我、控制自我,發展和完善自我。相反如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大學生不能客觀公正的自我評價,就會導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自己的評價過低或者過高,從而影響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率。
總結: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受到這些價值觀強烈的影響。同時,大學生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未完全成熟,無法正確地處理外界挫折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和出現思想問題,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就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較強的抗挫能力。目前對抗挫折教育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并且研究的視角只是停留在宏觀方面,對實踐的對策方面探討還不夠深入。本人也將繼續關注這一問題,積極研究探索大學生抗挫能力的規律和途徑,為繼續豐富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的內容體系盡自己一份力量。
[1]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邊和平.挫折教育學. [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1
[3]陳選華.挫折教育引論[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6
[4]馮江平.挫折心理學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李帥 (1989-),男,北京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陳春燕 (1971-),女,吉林省長春市人,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