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今年是我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0周年。20年來,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網絡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互聯網發展不僅開啟了社會生活的新時代、新空間,而且開辟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時代、新空間。
一、網絡發展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挑戰
1.從思想政治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重要工具。當前,全球網絡空間秩序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都是由美國提供的。在國際互聯網的信息流量中,超過2/3來自美國,而我國在整個互聯網的信息輸入、輸出流量中僅占0.1%和0.05%,美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絡信息宗主國”。境內外敵對勢力正把互聯網作為策動中國“顏色革命”的“大本營”、“訓練營”,全方位、全天候、不間斷地向我國輸出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想,深刻影響著我國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嚴重侵蝕著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例如,在香港非法“占中”發生時,一些西方媒體十分活躍,個別國家則發出信號以策應和支持,從表面上看是要尋求“真正的民主”,實質是一些懷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支持下,試圖搞亂香港進而搞亂中國,但是,這種顏色革命的圖謀在中國是注定要失敗的。
2.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在網絡社會,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直抒觀點的權利,億萬網民作為一支相對獨立而且有參與性的力量,隨時可以在網上“拍磚”、“灌水”、“吐槽”,互聯網已成為最大的公共輿論空間。作為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平臺和全新的社會存在方式,網絡社會已成為日常社會的一部分,網絡心態是社會心態的反映和延伸。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關鍵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一些敏感問題和突發事件很容易在網上形成熱點。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開始利用互聯網做顛覆性的宣傳,制造虛假信息、組織抗議集結活動、發泄不滿,使互聯網變成了“謠言策源地”。例如,今年1月20日,上海市通報,18日浦東某醫院普外科醫生張某某因感染H7N9禽流感經搶救無效死亡。此后,多地微信、微博等網傳“某醫院醫生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死亡”, 引發恐慌。對此,天津、深圳、徐州、南通、武漢等多地進行辟謠。諸如此類的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從而導致引導并形成正確導向變得越來越困難,精神文明建設難度逐漸增大。
3.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社會道德失范的助推器。網絡已不僅僅是一種信息傳播媒介,還成為一種生存環境,“網絡化”正成為經濟、政治、文化和人際交往等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但是,網絡上信息蕪雜、管理松散,網民一次次漫不經心地“不拘小節”, 就會給人們帶來混亂無序的煩惱、低俗劣質信息的困擾、謠言甚至詐騙犯罪的侵襲;窮追猛打的“人肉搜索”,使不少人落入侵犯隱私、輿論審判、過度懲罰、二次傷害的泥沼;形形色色侵犯名譽權、著作權、表達權、隱私權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在“網絡化”過程中,傳統道德發生了異化,甚至出現了多種道德失范現象,網絡道德形勢變得空前復雜和嚴峻。
二、網絡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1.堅持依法治網,強化陣地意識,掌握新興媒體發展的主動權。我國已是“網絡大國”,但不是“網絡強國”。要通過進一步加快國家互聯網戰略布局,對網絡空間治理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確保我國網絡安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并明確要求,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必須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的立法工作,嚴格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域執法,引導全社會遵紀守法,全方位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法治進程,為建設網絡強國提供強大的法治保障。特別要強調的是,面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咄咄逼人的嚴峻形勢,我們決不能置之不理、鴉雀無聲,決不能含糊其辭、退避三舍。要像重視信息技術安全一樣,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要突出特色,主動出擊,在網絡空間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入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正面聲音引領多元多樣多變的網上輿論,善于、敢于同網絡上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交鋒,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2.正確引導網絡民意表達,牢牢掌握網上輿論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網絡民意實質上是現實民意在網絡上的延伸, 是社會關系、社會利益、社會角色在網上的再現。正面積極的網絡民意表達可以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等方面發揮正能量,錯誤消極的網絡民意表達則會給社會的和諧穩定帶來嚴峻挑戰。必須本著趨利避害、發揚民主、促進和諧、弘揚先進文化的原則,引導網民理性表達,釋放網絡民意“正能量”,讓網絡民意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一股重要力量。一是建立公開透明、及時有效的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及時澄清不實傳言和惡意猜測,取信于民。謠言止于公開,公信源于透明。只有及時、真實、準確地公布事實真相,才能真正扼制住謠言或不當言論的散播,爭取工作的主動。二是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傳統媒體必須適應新興媒體碎片化、個性化、分眾化的特點,加快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新興輿論陣地,在新的輿論格局中繼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主流媒體,成為引領網上輿論的風向標。三是引領網上新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具有權威性的社會主流意見。對活躍在網上的“意見階層”,要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使之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發揮其正能量,防止、淡化、削弱其負能量。在前不久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向兩位參會的網絡作家問好,會后還親切叮囑:“希望你們創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這一細節在網上引起熱烈反響。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輿論的發展和變化規律,積極利用好論壇、網評、博文等大批網絡互動模式,用“網言網語”說“網事網情”,共同探討社會熱點問題和網民關注話題,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
3.注重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做成熟理性的網民。要從根本上杜絕網絡失范行為和網絡越軌現象,還要靠道德的力量,靠內心道德“立法”,靠高度的自覺性和自律意識。一是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區分清楚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必須明確網絡主體的一些基本“道德底線”,將其轉化為人們的內在信念和行為習慣,以此來引導人們的信息行為,增強網絡主體實踐網絡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和情感體驗。二是要有自覺的道德養成,對道德行為能夠身體力行,約束自己。網絡主體的任何行為都不能損害他人、損害社會,這是倫理道德的底線。網絡主體要培養較強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在發生不同道德準則沖突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三是要有積極的道德實踐。網絡道德最終通過個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沒有道德的自律,一切網絡道德規范都不能成為實際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風尚,而只能成為無意義的虛設之物。所有的網絡道德規范要實現其價值,成為實際的道德風尚,只有通過網民們自愿地認同道德規范并加以踐行,從而將外在的網絡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構筑起一道穩固的道德防線,使網絡空間最終成為一個既高度開放又高度文明的網絡社會。
(注:本文系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興媒體背景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引導機制研究”[批準號13CZZ028]和2012年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網絡虛擬社會與精神文明建設研究”[批準號:12ZHB002]的階段性成果)
(執筆人:時 偉)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