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任務時明確要求:“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一要求蘊含著黨中央對推進法治與推進改革之間關系的深刻思想,對于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更好推進改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法治是推進改革的有效途徑和有力保障。法治是改革的“天然盟友”。法治從其施行之日起,就因其內在的科學性、民主性、系統性和權威性,從而成為推動改革起步、幫助改革完成的助推器和保險杠。通過法治推進改革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本質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正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必須。依法治國,不僅要貫徹實施好現有的法律制度,更要在國家生活、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革中全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把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落實到國家生活、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這樣才能切實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深入的貫徹落實。法治與改革相結合是推進和完善法治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近300部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包含著重大改革內容。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正是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得到發展和完善,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當前,我國各個領域的改革,很多都進入了“深水區”。因此,我們必須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加深對法治與改革如何結合問題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推進改革進程中運用好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來源:《解放軍報》201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