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芳
摘要: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就是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運用和發展,而這離不開財稅政策的有效支持。本文將從信息產業的角度出發,探討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財稅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與社會信息化 信息產業 問題 財稅對策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信息化正日益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難得機遇和重大挑戰。全球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交織,加劇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對國家間的競爭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相制定和實施國家信息化戰略與行動計劃,力圖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一、信息產業對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溢出效應
所謂溢出效應,就是指某種活動帶動了其它方面的發展。從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應用歷史來看,信息技術和服務在給人們提供更加高效、快捷、便利、穩定的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其他企業的生產經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互聯網、通信、電子商務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同樣改善了許多并沒有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內部管理效率和環境。
(二)信息產業催熟產業集群化
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產業高度集群化,而信息技術則在產業集群化進程中扮演著催熟劑的作用,打破企業之間的溝通隔閡和信息壁壘,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和聯絡機制,加速產業集群化。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信息產業的信息工具功能日臻完善并為產業集群提供更為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保障,從而更進一步催熟產業集群發展。
(三)信息產業孕育著新興產業的發展
信息技術能夠融合進不同的產業,推動產業的發展和孕育新興產業的出現,像電子商務、無線增值、網絡文化、視頻點播等都是信息技術應用下孕育的新興產業典范。信息產業的不斷推陳出新,使得新興產業不斷的涌現,給國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信息產業也能夠優化傳統產業結構,使得傳統企業通過推進信息化建設而進行結構轉型升級,加速淘汰守舊落后的生產方式,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
二、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研發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一方面我國在信息產業方面的研發投入相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嚴重不足,導致科研經費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科研水平落后于國際領先水平。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研發經費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2%,遠低于同時期歐美等發達國家。而另一方面,當前科研成果的低轉化率又進一步削弱了我國的信息技術研發應用實力,導致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為產品,長期與實踐脫節,嚴重阻礙了信息產業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消化能力薄弱
在技術引進和吸收過程中,由于一些機構和企業的不重視,加之自身科研攻關能力薄弱,導致我國在信息技術消化吸收能力較弱,經常是一引了事,吸收和創新提升意識不足,停留在被動依賴層面而未轉為主動學習。數據顯示,我國在2009年通信設備與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經費比例為1/0.053,同時期日本已達到1/8,可見我國在信息技術消化吸收投入上嚴重不足,桎梏了我國信息產業的技術革新和長遠發展。
(三)產業建設扎堆現象嚴重
在我國信息產業建設領域,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一旦某個產品或市場火了,就會涌來一批企業扎堆投入生產運營,導致市場很快陷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不利于產品和市場的良性發展。如2004年手機市場火爆的時候,國內迅速涌現了一批手機廠商,如夏新、波導等,2009年平板電腦火爆的時候,又冒出了一批諸如酷比魔方、臺電等平板電腦廠商,這些扎堆建設既過度透支了市場資源,又導致產能過剩、低水平建設重復、價格競爭不斷等,不利于產業的良性發展。
(四)高層次人才匱乏
我國雖為人口大國,但在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管理上卻嚴重滯后,而且還面臨著人才不斷流失的尷尬境地。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數達到264萬,留學回國人員僅為109萬人——出、歸“赤字”超過150萬人,即使除去自費出國的一般人才,這一“赤字”仍觸目驚心。另據統計,中國在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流失率平均達87%,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信息尖端人才的造血和輸血已經刻不容緩。
三、加快信息化發展建設的財稅對策
(一)充分運用積極有效的財政手段
1.加大政府財政直接投入
加大對信息產業的財政直接投入,通過國家財政資金撥款和轉移支付等手段,有效緩解了信息產業的資金發展困境。同時,也釋放出國家和政府對信息產業的重視和支持,能夠引導和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信息產業,共同做大信息產業這塊蛋糕。首先,政府應通過設立專項財政資金的方式加強對信息技術研發、應用等項目和重點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其次,政府應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逐步將信息產業財政投入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依據發展情況逐年提高投入比例。
2.設立信息產業投資基金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按照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的方式設立各種信息產業投資基金,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搭建融資平臺,為鼓勵充分消化吸收引進的高新信息技術進而引導自主創新提供風險資金投入。在信息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上,應處理好一般性投資基金和風險性投資基金的關系。一般性投資基金主要針對大多數中小型和創業型信息企業,風險系數較低;而風險性投資基金則應以項目投資為主,主要針對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的信息技術科研項目。投資基金還應積極吸收和利用民間資本,壯大投資基金平臺。廈門市軟件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就是一家由國家、廈門市政府參股設立的國家級創業引導資金,以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軟件信息產業、投向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促進自主創新成果化,推動創業投資發展。endprint
3.積極利用政府采購制度
政府作為市場最大的買主,其采購活動對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市場導向起著風向標的作用,從而改善產業建設扎堆現象。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主動的發揮采購的扶持和鼓勵作用,將政府采購資金優先向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傾斜,增加對國有品牌和產品的采購預算,降低對國外產品的采購力度。在滿足政府采購需求的產品選擇中,同檔次中優先選擇國有品牌,以采購的形式扶持和保護國有品牌及信息技術企業成長,以促進我國自有核心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民族品牌的崛起。
4.靈活運用其他財政手段
政府和相關部門還應充分運用其他財政手段,如財政貼息、補貼、項目補助等,以幫助信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政府支持和資金保障。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財政手段的積極作用,以信息產業的龍頭企業和重點領域為關鍵點,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幫扶信息企業做大做強。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家就通過采取家電下鄉財政補貼政策,以專項財政補貼的形式促進了家電企業和通信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同時刺激了農村消費,客觀上提高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靈活的政策環境以及充足的資本支持必將為信息尖端人才提供施展抱負的有利環境。
(二)合理采取靈活多變的稅收政策
稅務部門應通過采取靈活多變的稅收政策,合理減輕信息企業的經營負擔,促進信息產業長久健康發展。一是合理研究和制定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在政府部門的職權范圍內,予以相應的稅收優惠,對已經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予以堅決執行。如新辦的信息企業前三年免征所得稅,認真落實信息服務企業“營改增”等。二是完善信息企業進出口的稅收政策。在對信息企業技術和設備的進出口嚴格審查的基礎上,應予以適當稅收優惠,以提高信息企業學習和更新技術的熱情,增強信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2009年,國家出臺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從增值稅、出口退稅和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給予高科技電子信息產業稅收政策扶持,助力信息產業的健康長遠發展。
(三)建立財稅支持的產業保障體系
1.產業保障
針對信息產業內企業盲目跟風、扎堆建設的亂象,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規范和整治行業發展環境。政府應加強財政投入,鼓勵開展信息產業的環境建設研究,推動相關部門做好標準制定和行業規范工作。同時,應投入建設良好的信息產業創業環境,引導和鼓勵青年和大學生進行信息產業創業,并通過專項財政資金、投資基金、稅收優惠等組合財稅政策,降低信息產業的創業風險和融資困難,提高信息產業孵化功能。另外,政府應通過簡化審批、放寬標準、稅收優惠、財政扶持等,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流入信息產業,為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2.融資保障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保障,尤其是信息技術企業,其研發、應用和市場推廣過程均需要巨額資金支持。除之前提及的設立專項的產業投資基金引進風險投資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為信息企業放寬融資途徑,從而為其健康發展提供更為全面而廣泛的融資保障。政府可以通過鼓勵上市融資、開展銀企對接、財政擔保貸款和推動企業資本重組等方式幫助信息企業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政府應該積極主動為銀行和企業之間搭建融資平臺,做好銀企對接,如2012年福建信息化局聯手福建銀監局共同舉辦福建軟件企業資金銀企對接會,成功幫助五家中小型信息科技企業與多家銀行簽訂合作意向書,有利地扶持了當地信息產業的發展成長。同時,政府應積極推動企業之間的資本重組,尤其是應推動國有企業通過購買股權、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幫助中小信息企業和創業型企業解決資金難關。
3.配套保障
首先,政府應積極投資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信息企業工業園區等相關高科技產業園區,做好筑巢引鳳工作。政府應在科學規劃、統籌調度的基礎上,合理指導和規劃信息產業的產業集群地理坐標,做好信息產業集群化建設準備工作。其次,應加強對園區及其周邊地區水電、公路、安全、娛樂生活場所等配套設施的投資建設工作,構建優質的信息產業軟環境。同時,應做好園區及周邊百姓安置及園區勞動力引進保障工作,通過落實專項財政安排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最后,園區內應積極采用靈活多變的財稅政策,諸如財政專項補貼、三年免稅等減輕企業負擔。
4.人才保障
首先,應堅持科教興國的方針戰略,加大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環境,提振教育投資信心和熱情,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教育投資。在對教育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應注意對教育結構的合理優化,以確保教育目標和市場人才需求導向相吻合,避免出現教、企脫節的現象。目前國內已有一批龍頭企業與院校聯合辦學定向培養其亟需的研發與技術型人才,對人才依賴性極強的信息企業更應加大對員工的培訓投入,如阿里巴巴已經聯手西安思源學院合作辦學,共同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型實用電子商務人才。規模較小的信息企業可以以與院校合作項目為契機,以較低成本培養與發掘所需人才。其次,應積極改善人才環境,通過專項人才基金和財政計劃吸收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政府應通過設立專項人才計劃,以財政資金支持的方式吸收和引進國內外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例如2008年啟動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建立人才保障機制,使優秀人才能夠安心從事技術科研,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四、結論
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然要求,而作為信息化進程主導之一的信息產業,需要得到國家更多的財稅支持。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通過各種財政和稅收政策組合,加強對信息技術企業的資金援助,做好企業幫扶工作。同時,應積極加強信息技術人力資本投資建設,提高我國尖端信息人才儲備,確保在未來的信息競爭中取得關鍵性優勢。
參考文獻:
[1]宋麗萍,李海彬.美日信息產業創新政策經驗及啟示[J].特區經濟,2013(03).
[2]唐韜,蔡睿,李海彬.我國信息產業創新的現狀、問題及政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3(02).
[3]劉勇燕,郭麗峰.美國信息產業政策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1(05).
(作者單位:湖南德誠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