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香
數學作為一門抽象的科學,在很多人看來很難掌握。尤其是小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如果一味地強調知識,勢必造成死學知識,對于知識的掌握必然會死板,不會變通。而如今的數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必須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在不斷的實踐中感受知識的來龍去脈,這對于強化知識的理解是很重要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也是21世紀對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而數學實驗教學恰恰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后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
過程。
一、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習知識,感受數學的樂趣
數學本身學起來就很枯燥、乏味,若沒有興趣,一味地灌輸知識,勢必造成學生對數學的厭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知識學起來就會輕松,而且視野也會開闊許多。尤其對于小學生,培養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二、數學實驗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數學知識的呈現尤其是概念的出現,往往讓學生很難理解。
因此數學操作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學具操作學會知識,使抽象學習變成具體學習,使數學知識變得有本有源。如在講“角的分類”時,讓學生用活動角擺出銳角、直角、鈍角。在直觀的操作中學生感受到不同角的大小關系,在視覺上對這幾種角有了認識。然后通過一副三角板自己嘗試著拼出銳角、直角和鈍角。這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就像是在拼圖,學生左拼右拼,頭腦里就會有這些角的特征,結合在一起,拼起來也就容易了一些。然后再讓每組同學合作,用兩副三角板能拼出什么圖形呢?有了上面的經驗,學生拼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三、通過數學實驗教學,分散知識重點,突破難點
每一節新知識的教學都有重點難點。學生每節課學習的知識都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之上通過知識遷移獲得的。有些知識很難理解,必須借助教具學具直觀理解。例如在教學“退位減法”時,如何理解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一當十再減?如23-8=?學生運用手中的小棒,發現從個位上的3根中拿走8根不可能,只能從十位上借,這就需要把十位上的一捆拆開變成10根,(這就是借1當10),把這10根小棒跟個位上的3合在一起就是13根,此時13-8=5。這個過程完成后,借助擺小棒的過程讓學生理解著說說算理,難點迎刃而解。
四、數學實驗體現了生活化的數學,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聯系實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都想看一看、動一動、量一量。而加強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動手,學生學得更有趣;通過動手,學生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動手操作,還有利于解答多解的應用題。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一節課時,我給了學生一個形狀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再給出問題:如何讓這個四邊形穩定下來不再晃動?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并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一根木條經過不同形式的擺放,最終讓四邊形穩定下來了。經過對比發現,原來經過對角線固定時是最穩定的,此時平行四邊形就分成了2個三角形,學生會發現三角形真的很穩定。在直觀的基礎上三角形的穩定性牢固地記在心里。于是老師就此提出了生活中的問題:椅子晃動了,該怎樣解決呢?學以致用,這個知識自然而然地用到了生活中。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大腦也靈活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了。
五、動手操作,讓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
動手操作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在直觀教具的演示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講授“一個餅的四分之三和三個餅的四分之一的關系時”,我讓學生自己制作了四個圓
當作四個餅,把其中一個餅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即3/4。另外的三個餅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即1/4,然后讓學生把這個1/4再重新拼一拼,學生會發現它就是一個餅的四分之三,得出結論:一個餅的四分之三和三個餅的四分之一是相等的。很復雜的知識在學生的操作演示中得以理解、深化、吸收。
六、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將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
現代的教育理念下課堂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教學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學。
數學實驗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得到課堂教學的重視。它不僅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手段,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金鑰匙。有了這把金鑰匙,我們可以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味。同時數學不再難學,不再是童話。運用手中的教具學具,讓數學課堂動起來。
參考文獻:
李秀云.實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