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_趙 冉
劉師傅和天南環衛隊
文_本刊記者_趙 冉
日前,記者采訪了隸屬于“天南”環衛隊的掃路車駕駛員劉師傅。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環衛工作者,見證了近年來我國環衛事業的變遷。智能化、自動化的環衛車輛幫助他高質保量地完成了清掃工作,但是垃圾轉運工作的低效卻困擾著他和同事們。
天通苑社區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占地面積48萬m2,號稱“亞洲第一大生活社區”。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整個天通苑社區常住人口約40萬人,已經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規模,日生活垃圾產量120 t左右。除了生活垃圾,天通苑社區還有新建樓盤項目、新建道路項目,建筑垃圾遺撒也是平日工作的重點。
據悉,整個天通苑社區環衛隊以太平莊中街為界,分為“天南”和“天北”2個隊。此次記者采訪了隸屬于天南環衛隊的劉師傅。
劉師傅是一名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環衛工作者,談起這些年的工作變化,劉師傅感觸頗深。20多年前,一提到環衛工,大家想到的就是大口罩、大掃帚和數不盡的塵土。那時,劉師傅是一名垃圾車駕駛員,說是垃圾車,其實就是一輛“北京130”貨車。除了開車,劉師傅還要拿著鐵鍬,把垃圾鏟上車。那時車少,有的垃圾站要1周才清理1次。特別是到了夏天,味道十分刺鼻。劉師傅對記者說,那時自己有好幾次想辭職不干了。正在他猶豫的時候,他的工作漸漸變了樣子:垃圾車有了封閉貨廂;平房變成了樓房,每個小區有了自己的保潔員;轉運站里多了垃圾壓縮箱;后來馬路也不再需要人工清掃。劉師傅轉型成為一名掃路車駕駛員。
如今,劉師傅駕駛的是采用東風天錦底盤由福龍馬改裝的掃路車。據劉師傅介紹,車輛使用2年以來,基本沒有出現過什么大的問題,只更換過制動盤。由于劉師傅負責清掃路段目前處于建設期,還沒有完工,清掃內容主要是遺撒的建筑垃圾。在平時作業中,明顯感覺到該車的吸力比較大,清潔率高,零碎的磚頭瓦塊可以輕松吸起。劉師傅還告訴記者,有一次都把路邊下水井蓋吸起來拖行了數十米。
記者經過觀察發現,劉師傅駕駛的這輛掃路車采用“中置四掃盤+后置滾掃式吸嘴”的組合方式進行掃吸作業,同時車輛配備水箱,以做到濕式除塵。掃盤具有3種作業模式:全掃、左前掃、右前掃,掃盤轉速有高、中、低3擋,可根據路面情況進行控制。劉師傅還告訴記者,該車的掃刷與地面間距是自動調節的,掃刷磨損后可以自動補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在掃盤的操控性能方面,與傳統的氣動控制系統相比,液壓控制系統使掃盤伸縮和升降、吸嘴升降更加流暢快捷。輛垃圾轉運車、約30輛小型垃圾轉運車以及1輛吸糞車。其中,掃路車只有中聯重科和福建龍馬2個品牌。劉師傅告訴記者,相比較而言,中聯重科的掃路車在設計上略勝一籌,由于劉師傅工作的路段碎石比較多,在駕駛福建龍馬掃路車作業時容易堵塞垃圾吸管,而中聯重科的掃路車就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卸貨時也更容易卸干凈。
除了掃路車,有的時候劉師傅還會幫忙進行垃圾轉運工作。由于天通苑社區人口眾多。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龐大,大型的垃圾轉運車在小區中穿行不僅操作不便,還擾民。這時小型垃圾轉運車就派上用場了。但是小型的垃圾轉運車載貨量小,這就需要多次往返。如果趕上節假日,劉師傅和他的同事們要一直工作到傍晚,才能將轄區內的垃圾全部運完。如何讓大型垃圾轉運車派上用場,提高運率?這是劉師傅和他的同事們如今最頭疼的問題。
據悉,劉師傅所在的天南環衛隊,共有3輛掃路車、4輛灑水車、6
記者手記
目前,我國環衛車正處于技術研發的活躍期,每年的環衛展上都能看到搭載新技術的環衛車出現。各大環衛車生產企業也都致力于開發新特車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擴大,大中城市環衛部門對環衛車輛自動化、智能化的需求越來越高。狹路相逢勇者勝,誰的產品能抓住用戶所需,給用戶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并獲得市場認可,那么誰就能成為最終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