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叮”、“當當”……敲擊的聲音從街角的屋中傳來,循聲望去,一位老人正光著膀子用力地揮動著鐵錘,一塊黃銅在鐵錘敲擊下迅速變薄,最終變成一張厚薄均勻的銅皮。
有客人上門,老人樂呵呵,“要銅臉盆?姑娘要嫁人了啊……”客人熟門熟路,“沒有銅家伙,怕在婆家抬不起頭。”因為彌足珍貴,又經(jīng)久耐用,這些銅制器皿都變成了“傳家寶”。銅湯婆子、銅梳妝盒……外婆傳給母親,母親再交給女兒,代代延續(xù)。
雖然,這些景象都成了過往。
不過,不必灰心。
還有不少民間手藝人在堅守中創(chuàng)新,更多年輕的設計師在創(chuàng)意中傳承。他們都認識到:只有回歸生活,銅器才能重生;只有讓冷冰冰的銅器變得溫暖,銅藝才有未來。就像日本的錘起銅器老字號玉川堂,走過近200年只做實用器。
本期專題以“新銅居時代”為主題,挑選了幾位有想法的設計師,通過他們耳目一新的銅器作品,來開拓“銅居”的更多可能;我們還關注了幾個打銅世家,通過他們的探尋,來審視“銅居”的廣闊明天。我們相信,關注銅藝的設計師、手藝人還有很多,說“新銅居時代”就要來臨,并不為過。
手藝,讓銅器變得溫暖。
家居,讓銅器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