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得天 李勇杰



摘要:金龍壩遺址位于甘肅永昌縣東南部祁連山的北麓現存遺址遺跡主要有引水工程、神龕和清代石刻維修題記。通過對引水工程各個結構的功能的認識和區(qū)分,表明金龍壩的主要功能是分水提灌,同時結合史料的記載確定其為清代而非明代所建 金龍壩是清代河西地區(qū)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代表了當時該地區(qū)開渠筑壩昕采用的最為先進的農田水利技術,至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西北地區(qū)業(yè)史、水利史的新資料。
關鍵詞:甘肅永昌縣;金龍壩遺址;水利工程;清代
金龍壩遺址位于甘肅永昌縣東寨鎮(zhèn)頭壩村,海拔2152米。北距永昌縣城16公里,距蘭新鐵路29公里。遺址位于縣境內南部祁連山北麓的峽口,即永昌東大河流出祁連山的出山口處。2008年9月,永昌縣文物普查小組對其進行了普查登記,將其登記為清代摩崖石刻,名稱為“頭峽口石刻”。2010年12月,金昌市文廣新局將其重新修訂為明代水利設施遺址,將“頭峽口石刻”更名為“金龍壩遺址”。2011年12月,金龍壩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弄清金龍壩遺址的保存現狀、功能和內涵價值,2014年6月,我們再次對其進行了詳細調查。
金龍壩遺址所處位置恰在東大河出山口處,此處山形地勢轉折回繞,舊志中亦稱之為“澗轉口”或“轉澗口”。河水沿山麓向東北方向流出后,自上至下共分九壩三溝。金龍壩即為頭壩,其下河北又有八壩,河南為三溝。當地至今仍以“壩”為鄉(xiāng)鎮(zhèn)或村社為名,如六壩鄉(xiāng)七壩村等,基本以所在壩為村鎮(zhèn)的區(qū)分界限。
一、遺址現狀
金龍壩遺址現存遺址、遺跡主要有三部分:引水工程、神龕和清代的石刻維修題記。
(一)引水工程
引水工程由引水槽、壩體、隧洞、明渠四部分組成,這四部分是金龍壩用以分水提灌的主體工程。
1.引水槽
引水槽長83米,是沿著河流北岸的石壁上人工鑿刻出的一條石槽,一直延伸至壩體上開鑿的隧洞口并與之相接。引水槽底部或外側有鑿出的柱坑共計5個,直徑0.2至0.3米不等,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岸石壁上有裂縫和向河道內傾的斜坡上。引水槽與隧洞口相接的槽而底部為圓形柱坑,直徑0.3米,深0.4米。
引水槽是沿著河北岸的石壁上開鑿的,因崖面不夠平整,有的地方斷裂,互不連屬。經過人工鑿刻修理,將槽面相對較高的地方鑿平;崖壁有裂縫的地方,經過人工打樁修筑將缺口和裂縫填實,向內的斜坡經過填補使其與槽面持平,槽面最終與壩體上開鑿的隧洞口相接,從而便于將提灌的河水引入隧洞。
2.壩體
壩體面向西南,位于河流轉彎的外側。利用一段山崖作為壩體,山崖高21米,厚15米,壩體長5.7米。
金龍壩的壩體是河道轉彎處天然形成的一段從河北岸伸入河床的山崖,壩體處于河流轉彎處外側,水流為該段河流最湍急處。
3.隧洞
隧洞東北西南走向,開鑿于壩體的左下部,貫通整個壩體,長13.2米,高1.7米,寬1.65米,距河床的高度差2.2米。隧洞為人工鑿刻而成,內壁及頂部有部分開裂,出口處與明渠相接處有部分坍塌。
4.明渠
現存明渠長420米,寬3.2米,深1.5米。明渠與隧洞相接,是在河流左岸的黃土臺地上直接開挖,以黃土堆筑渠沿而成。明渠沿河流左岸蜿蜒順勢而下,直至下游與農田各渠道的分水口。
(二)神龕神龕雕鑿于壩體的中下部,距河床4.6米,呈帳形,弧頂。龕高1.3米,寬1.15米。龕內正中坐者神情莊嚴,頭戴冠冕,下頷長須,有圓形頭光,寬袖長袍,雙手持笏板合于胸前。兩側各有一名侍從。左邊侍從頭戴烏紗帽,著長袍,面斜朝向坐者,手捧一件長形器物,立于身側。右側侍從頭戴烏紗帽,著長袍,面向龕外,雙手捧笏板,立于身側。
龕外側共有8個柱孔,龕下兩側各有一個寬24厘米,進深30厘米的正方形柱孔。龕外兩側各有一個斜向上的長方形柱孔,對應的龕上部兩側各有一個柱孔。弧頂外上部兩側各有一個小的斜向上的柱孔。
(三)石刻題記
金龍壩壩體頂端臺地的西側有三方題記,分刻于三塊卯形花崗巖石上。三方題記位置關系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按題記時間先后順序編號,北側為一號題記,西側為二號題記,南側為三號題記。
一號題記刻,1米見方,計26字:
總甲俞化蛟/潘士雄/康熙二十八年三月/重修金龍壩/口毓美建修
二號題記面南坐北,計26字:
康熙三十一年/三月吉日/重修洞口記/總甲口口瑞/神王照口重修
三號題記,共22字:
乾隆四年八/月中起十月至/重修金龍壩/王杜二人工修
二、調奩收獲
永昌是河西地區(qū)重要的產糧基地,境內有三個主要灌區(qū),即東河、西河和清河灌區(qū)。東河即東大河,傍靠河水,土地肥沃,從明清時期至今一直是永昌主要的產糧區(qū)。因河流在流出山麓的峽口處轉折回繞,加之河床狹窄,形成了一個“S”形彎道,故峽口亦稱作“澗轉口”或“轉澗口”,東大河則稱為“澗水”。
清嘉慶二十一年《永昌縣志·卷三·水利志》載:
轉澗口之水入東南境,析九壩三溝。日頭壩,一名金龍壩,地高水下,穴石通之,源邇流暢,厥稱膏沃。自是而下,地勢漸夷,各壩排列如雁翅然。日二壩,地廣糧多,故其水甲于幾壩,分支截灌,亦視他壩為多。日三壩,壩口較仰而去田尤近,故其流易達此。下為四壩五壩六壩七壩八壩,則道漸遠,水漸縮,而賦亦漸輕矣。九壩乃其末流,尾分九畦,東抵武威沙河界,北通下堡,地非狹而水常不及也。河南三溝,龍口在三四壩之間,循山而往,至河之南均分以灌,亦名河南壩。
修建金龍壩的主要功能在于提灌引水,用以灌溉金龍壩以下的農田。因灌田所處地勢較高,而傍鄰的河水地勢較低,即“地高水下”。若將地勢低的河水提至相對較高的地方用以灌溉,并且能便利的供水,最好的選擇即從河流的上游高于農田海拔高度的地方,或者與農田平行處鑿渠引水。
河水流入引水槽之后,再順流進入隧洞。河水被壩體阻攔后水位抬高,遇豐水期,河水可不經引水槽而直接引入隧洞。河床距引水隧洞口的高度差在2-2.3米之間,若遇到山洪下泄,洪水可輕易淹沒引水槽,直接灌入隧洞。山洪夾雜泥沙石塊,極易沖毀引水槽和堵塞隧洞,故需勤加維修。
神龕中所供奉的主神為禹王。神龕外側的柱孔,當為龕外原有的外部木結構建筑所遺留的痕跡。下部兩個大的柱孔,應是支撐木結構受力的墊木。龕外兩側斜向上的柱孔和頂部的柱孔,系作支撐木框和遮棚之用。
三方題記記載了維修金龍壩的工匠和時間。其時間分別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月、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至十月。從三方康乾時期的題記以及縣志的記載,可見其維修之勤。同時,在石刻題記中出現了總甲的姓名。總甲是明清時期重要的社會職役之一,廣泛設置于當時的社會組織中,如治安體系、軍事建制、徭役體系及商稅機構中等均設有此職役。石刻題記中的總甲俞化蛟等人即是在修治金龍壩過程中的組織領導者。
最早有關金龍壩的文獻記載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 (簡稱《五涼全志》),而一號題記中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記載,并凡是重修的時間,可證至遲在清初金龍壩已經肇建了。盡管有觀點認為金龍壩始建于明代,但因缺乏明代的文獻記載,或者有相關的文物資料佐證,其年代的判斷還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依據方志文獻資料,結合遺址的題記以及神龕造像的風格,我們認為金龍壩修建的時代應當在清代。
三、明清時期河西走廊農業(yè)水利工程的建設
水利是河西走廊各地農業(yè)生產的重要保證。河兩止廊的耕田多分布在山麓北坡的沖積平原或者山問盆地。至明清時期,隨著人口增加和田地開墾,川水量增長很快,河西各地灌溉技術也隨之不斷的革新。河西各地開渠筑壩,以充分開發(fā)利用河流,規(guī)模很大。有的地方還修了一些穿山越嶺的大型引水工程,采取一些技術措施,如鑿洞通水、飛槽渡水、偃水上流、襯砌渠道等,這些水利工程措施的修建在很人程度上保證了取水用水的便利,從而大大增加了農田灌溉的面積和糧食產量。明隆慶元年(1567年),在張掖縣開挖了梨園堡新開渠壩,該渠“自哮噦河小草場首起,至溝尾止一十五里,小草場起至南山水關二里,本關連山石崖一里。鉆明溝四十丈,石洞四十五丈,河口北筑攔水壩二道,南開利溝一道,下安石柜四個,上搭凳槽六連。小草場溝首安閉水閘一座,退水閘一座,低洼一十五處,搭凳槽一十五連。”僅隧洞開鑿就達四十五丈,可見其規(guī)模之大。又肅州知州童華于雍正十年(1732年)督修酒泉城南的九家窯,其“地高于河十余丈,必鑿山開洞,取水于十五里之外,升之二十丈之高”,“鑿通大山五座,穿洞千余丈,洞高七尺,闊五尺,開渠千五百丈。其懸崖斷岸,水不能過者,架橋四座。”另肅州壩莊口東渠,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秋動工開渠,官民弁營費約萬金,至十三年告成。因崖陡水深,修渠時“人馬蟻緣而下,大不盈寸。鑿者鉆穴施技,燈火相望”。其間斷崖眾多,致渠道不能連屬,架飛槽以渡水,連同暗洞明渠,技術之高超“疑于鬼工矣”,修成之后可灌田數百頃,可見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各州縣為保證農田灌溉而興修水利工程耗費之巨。
金龍壩水利工程的修建,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東大河出山口處伸入河床的一座山崖。河流在轉彎處為兩岸山勢所迫,呈“S”形。在靠近北岸河床狹窄水流湍急處,為一段山崖攔阻,形成天然的攔河壩。抬高水位,又不致阻斷河流,可直接以崖體做壩,并開鑿隧洞暗渠,無須再另行修筑攔河壩,從而省去大量的人工和物力,堪稱巧妙利用天然條件修建農業(yè)水利工程的典范。
在研究河西走廊的農業(yè)水利工程時,還要特別注意該地區(qū)河流及其環(huán)境的特點。河西走廊是典型的綠洲農業(yè)區(qū),氣候干旱,蒸發(fā)量大,各地的農業(yè)和生產生活用水,主要依賴祁連山發(fā)源的冰川融水和地下水,特別是發(fā)源于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從漢代開辟河西四郡直至明清時期,農田水利建設一直是河西各地農業(yè)生產時首要注意的問題。因南高北低,河西走廊各地的河流流向多是自南向北。河流皆為內流河,徑流量不大,但海拔高度落差大,水勢急,尤其在山區(qū)更為明顯。季節(jié)性很強,冬季因氣溫低而融水量較小,待到春夏冰雪消融之時,山澗融水匯集,水量大增,間有雨水,導致夏秋季節(jié)暴雨洪澇災害頻發(fā),水利工程不僅要引水灌溉,還有防洪的作用。河流的這些特點,也使得河西走廊農業(yè)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