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
心臟康復包括規范的藥物治療、運動康復、精神心理康復、戒煙和合理飲食等多個方面,其中運動康復非常關鍵。有效且合理的運動康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及延長生命時間。
誤區:心臟病患者不能運動
中醫心病科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史教研室主任陳麗云教授介紹,絕大部分心臟病患者整天臥床,除了吃喝拉撒基本不動,更別說出門鍛煉了,結果不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并發癥也因此增多。“我們臨床觀察發現,那些完全不運動的心臟病患者,多數會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嚴重心血管事件而反復住院,甚至最后直接導致死亡的發生,由此造成的醫療費用支出巨大,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正是在此基礎上,才催生了心臟病康復的運動治療——由心內科專科醫師、運動醫學專家和康復科醫師協同會診,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運動康復方案,走出“心臟病不鍛煉”的誤區,同時也協助患者主動康復,促進痊愈。
臨床:住院第2天就可以介入康復
目前來說,運動康復對心血管疾病的改善,國內外專家基本已經取得一致的觀點,特別是對于心功能在Ⅲ級和Ⅲ級以上的心血管病患者,運動康復后療效更加顯著。據悉,全國心內科“領頭羊”、北京大學醫學部第三附屬醫院就曾將64例無并發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運動組與對照組,對運動組患者進行個體化的運動鍛煉指導并進行監測。結果顯示:運動康復鍛煉能夠明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限制左室的異常重構。
該院心臟康復門診專家、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筱雯副教授介紹,國內開展康復醫學專科已經很多年了,但專門的心臟康復門診卻幾乎沒有,所以不僅很多患者不了解運動康復對疾病治療的作用,甚至不少社區醫院的醫生對此學科也不夠重視。事實上,運動康復并非像一些醫生和患者想像的那樣具有很高危險性,反而對于多數情況下的心血管病患者都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例如,對于無嚴重并發癥的心肌梗死病人,康復治療其實從住院的第2、3天就可以開始介入,早期運動以患者肢體的被動活動開始,后期再行調整,對于患者健康均顯示有明顯促進作用。
實踐:運動處方制定強調個體化
據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運動醫學教研室副教授張春華介紹,心臟康復的運動處方通常會包括四部分內容: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對于不同的心血管病患者,運動處方的這四部分內容也是不同的。特別是運動方式,除了由患者病情決定外,還需要從患者的生活習慣和既往的興趣愛好來考慮。比如,患者是一位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發病后,醫生會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每日在一定時間內騎車達到一定距離的處方。因為患者本身喜愛騎車運動,執行醫生的處方時就會更加自覺,依從性也更好。在這個處方中,騎行的距離和時間就屬于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范疇了。對不同的患者,醫生和康復治療師都會根據其心衰分級、年齡、原發病、心臟射血分數等具體情況不同,來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處方,以最優的方案幫助病人進行康復訓練。
“不僅如此,對于同一位患者,在康復的不同階段也應給予不同的運動處方。”李筱雯副教授舉例說,當他們遇到喜愛游泳的心肌梗死患者時,在發病初期和恢復早期,是不建議患者繼續游泳運動的。一方面因為游泳的耗氧量偏大,另外也考慮到泳池的水溫通常無法達到醫生要求的溫度,容易再次誘發心肌梗死。而當患者達到臨床治愈期后,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恢復游泳鍛煉了,這樣做有助于康復運動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當然,運動康復也是有禁忌的,陳麗云教授提醒,病情未控制的急性心衰;影響心肺功能的嚴重心律失常;持續性的血壓升高;合并有全身其他系統性疾病的情況都不適宜立即進行運動康復。在運動的前、中、后要及時補充水分,以免血液濃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運動中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胸痛、頭暈、眼花、浮腫等癥狀則要立即中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