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放(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琵琶之妙
解放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等為代表的文曲。琵琶武曲的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文曲的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曲目;流派
琵琶是我國民樂器中的一件“重量級”樂器。認真研究分析琵琶之妙,對于琵琶演奏藝術,無論是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藝術實踐上,都大有裨益。
琵琶的歷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是漢代劉熙所著的《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初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四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晉代傅玄所著的《琵琶賦序》中也說:“漢遺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以方語目之,故云琵琶。”另有學者考證,早在秦代,琵琶即已產生,是由修長城的工人用鼗鼓張弦而成,名“弦鼗”。這種“弦鼗”約于公元前214年前后所造,為直柄圓形共鳴箱,兩面蒙皮,形體略小,稱“直頸琵琶”、“秦琵琶”、“秦漢子”。
到漢代出現的琵琶,已經過改制,稱“漢琵琶”。東晉時期,“曲頸琵琶”由波斯經新疆、甘肅一帶傳入我國北方;南北朝時期傳入南方。“曲頸琵琶”為四弦四柱,只有“相位”而無“品位”,橫抱,用撥子彈奏。隋唐時又進一步改制,逐漸形成“龜茲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種形制。唐宋以來,“直頸琵琶”與“曲頸琵琶”又經不斷改革,互相融合,形成接近于現代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后彎曲,頸與面板上設“相”與“品”,張四弦,按四、五度關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橫抱為豎抱,并改原用撥子彈奏為五手指彈奏。近代通行的琵琶為四相十三品,現經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或二十六品,能奏所有半音,并可自如轉調。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琵琶以獨有的音色和整體藝術品質,充分顯示出它不同凡響的重要特點和藝術亮色,可謂異彩紛呈。
(一)功能完備:琵琶不僅可以獨奏,而且可以合奏、協奏、伴奏。
(二)曲種多彩: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稱“大套”,且可分為三種:1.多段組成的統一體。如《十面埋伏》、《月兒高》等。2.若干小曲聯成一套。如《陽春古曲》就由《大十樣景》、《小十樣景》等數個小曲組成。3.《龍船》曲式,即琵琶摹擬鑼鼓音調與節奏,然后接器樂化的民歌,交替往復。大曲還分為“文套”與“武套”兩種。“文套”表現文靜、細膩、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陽簫鼓》、《漢宮秋月》等。“武套”表現威武、雄壯、豪放、爽朗的氣氛,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水軍操演》、《漢將軍令》、《滿將軍令》等。小曲即短小的樂曲,如大小《十樣景》等。
(三)曲目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琵琶積累了大量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種多樣的豐富曲目,其中的代表性曲目有《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春江花月夜》、《飛花點翠》等。與此同時,還有建國以后新創作的豐富曲目,其中的代表曲目有《井崗山上太陽紅》、《瀏陽河》、《草原小姐妹》、《狼牙山五壯士》、《彝族舞曲》等,充分顯示出琵琶這件古老民族樂器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新功能和新優勢。
(四)流派眾多:因為不同的師承關系、不同的演奏技法,對曲目的不同理解與不同處理和不同表現,我國琵琶演奏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藝術流派,成為琵琶演奏藝術成熟與繁榮的主要標志。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大流派:1.江蘇無錫派。代表人物有華秋萊、吳婉卿等,演奏樂譜為《華秋蘋琵琶譜》。2.上海浦東派。代表人物為鞠士林、陳子敬等,樂譜有《鞠士林琵琶樂譜》。3.浙江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有李芳園、吳夢飛等。樂譜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4.江蘇崇明派。5.上海汪昱庭派。共五大流派。
琵琶之妙,還妙在其演奏技藝十分精湛。其音色效果,有尖、堂、松、脆、爆五種,每種音色效果都有獨特的演奏技藝。在指法上,又有輪指、彈挑、掃拂、摭、分、扣、搖等幾十種指法。還有專門的“揉弦”技巧,如在揉、煞弦、絞弦、拼雙弦等等,多種多樣,美不勝收。
J648.33
A
1007-0125(2015)02-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