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川博
(蘇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自城市的快速擴張以來,不斷暴露出的問題將產城斷裂向產城融合變化的趨勢推向高潮。反觀產城融合的定義,“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以及很多城市的產城同步推進成果,不難發現,產城融合更多停留在一個產城同步發展的階段,產與城之間有生硬的界限。這也引起了眾多學者對更深層產城融合的討論。
孔翔(2013)認為,通過產業區和城區的協調發展,改善區域人口結構和區域資本狀況,從而為產業轉移創造條件。協同推進產業空間和社會空間的演變,構建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網絡及促進人口結構優化也是重要保障。蔣華東(2012)認為,所謂產城融合,不僅僅互為依托互為促進,而且互為滲透復合發展,成為具有豐富內涵和多元價值并可創造更大生產力的新的經濟社會復合體或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產城融合發展不能僅注重產,而簡單化和低估了城,城于產不僅是一個匹配關系,還有相互融入。從單純生產力的角度考察,城市建設于實體產業具有互動力、促進力、輻射力、吸引力、再創造生產力及本身也形成生產力等多重生產力互融作用。城與產的互融性在城市建設特性中必然也會有所反映和體現,因此,推進產城融合一體發展應重視城市建設特性的挖掘和體現。
另外一些文章也就產城融合中重點的城市功能的協調、功能單位的聯系、文化內涵的挖掘做了重點的解釋。但是,對于深層次的產城融合,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不夠明確。
1.什么是產,什么是城。更多地,我們把產認為是我們可以看得見的三產,帶動城市GDP發展的動力而已,城市也就僅僅是那個看得見的空間載體,對背后的物理空間、精神空間認識不夠。
2.產城融合中是什么能打破產和城之間生硬的界限,構建一張網狀聯系使產城真正融合,那張網更多的是社會空間的確立,如何將社會空間的建立具體化。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中國最南端。這里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至此,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步入正軌。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將在2020年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計劃到2020年,旅游服務設施、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與國際通行的旅游服務標準全面接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比重達到60%。旅游業是全島支柱產業,旅游拉動全島GDP的69%。
1.房地產業過度發展
近幾年,海南省房地產展現出了欣欣向榮的一面,但還是沒有能消化世紀之交的房產泡沫。到201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和銷售面積分別是2007年的7倍和3倍。房地產業保持增長,全年完成增加值239.56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全年房屋施工面積5 109.49萬平方米,增長39.6%;銷售面積931.84萬平方米,增長4.9%;銷售額735.57億元,下降6.9%。盡管如此,海南島給一個人最直觀的感受還是遺留下的大片爛尾樓,那些上世紀90年代就留下來的爛尾樓經過將近20年的消化仍然沒有消化完全,甚至現在在三亞市的核心景區大東海的海灘旁,距海灘不足兩百米、距鹿回頭國家公園不到兩公里的酒店用地還有大片爛尾樓。在海口的新埠島,島邊沿江灘涂上大片90年代就開發的別墅到現在仍然無人問津,頗有“鬼島”的味道。房地產高傲地立著,對城市的促進卻難以顯現,產和城的融合更是難以顯現。
2.產業結構單一
現在的海南島以旅游業為核心產業,旅游業的單一極為明顯,跟團去過海南玩的幾乎都是一樣的內容,“東線五日游”,一樣的景點、一樣的行程,甚至強加其中的購物中心都一樣,海灘、酒店、溫泉三點一線的旅游業發展單一化極為嚴重。沒有發掘中線山區有關黎族的旅游資源,也沒有在東線更好地發掘更“海南”的旅游元素。
在旅游業之外,海南的產業發展也更多的是集中在房地產、酒店、溫泉、游艇等傳統的項目,在海南省中長期規劃中提到的免稅購物、婚慶旅游、醫療旅游、港口業務在海南還仍然停留在初期階段。
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意境,通過討論文本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思維得到發散,對事物有了創新性認識。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異想天開”不能潑冷水,而應多鼓勵贊揚,引導他們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這樣他們的創造欲望就會激發起來。
3.產業規劃缺乏持續性
海南省的城市規劃多請國外的知名規劃公司設計,但實際看來缺乏對項目的切實評估以及對規劃可持續性的深度考量。以三亞大東海片區的規劃為例,臨海的爛尾樓充分說明對資金鏈的預測評估不夠到位;而不到兩年就改為半山半島游艇碼頭的沃爾沃帆船港充分說明了規劃可持續性的缺乏,存在依賴贊助商產品推廣戰略的風險。這種改變也會對整個大東海地區的產業生態產生巨大影響。對于一個充分考量產城融合的規劃,這種產業的跳躍、突變是應該不存在的,這種不可持續性也就說明在規劃階段對產城融合缺乏深度考量。
1.基礎設施薄弱
在教育方面,海南現有211高校一所,列大學排行榜第89位,與東南沿海的211高校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難以為海南省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文化支撐。交通方面發展不平衡,存在短板。海南省東線已經有動車全線貫通,相比之下,中線國道交通運輸條件則很一般,為中線的客運貨運帶來了較大的障礙。
2.資源遭過分發展破壞
海南賴以發展旅游業的自然風光也正在遭到嚴重破壞。房地產侵占了沿海最佳的地段,破壞了海南獨有的自然風光,如青皮林。而現代旅游業簡單粗暴的直接介入更是在無形中毀滅海南獨有的漁民生活方式。工業的發展也是以環境為代價,直接威脅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可持續性現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上述兩點有關產和城的問題也自然地導致了產城分裂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下面兩方面。
1.旅游區與功能區分裂明顯
支撐城市發展的旅游區與當地居民居住的居住區分裂較為明顯,且資源分配極為不均衡。以三亞市為例,當地居民主要生活區在市中心解放路一帶,旅游區在大東海、三亞灣、亞龍灣等濱海地區。市中心在交通、建筑等方面極其擁擠,公共設施陳舊,規劃設計落后;旅游區公共設施齊全,交通秩序井然,和城市居民區冰火兩重天。旅游區和居住區分割有其必要性,但是兩極資源過分的不均衡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難以保障,產業沒有能夠很好地和城市融合,呈現一種分割的狀態。
2.增長極與廣大腹地分裂明顯
海南省以海口市和三亞市為增長極,在前一階段獲得了極大的資源分配,發展相較于海南島其他地段有極強的發展優勢。2015年2月,僅海口、三亞兩市的財政收支額總計就達357 820萬元。海口與三亞市擁有良好的海港、空港、高鐵、高速公路等運輸條件,三產結構較為合理;相比之下,中部西部地區交通條件落后,以第一產業和高消耗的第二產業為主,發展狀況分割明顯。
對于上述產城分裂的具體現象,筆者先試圖給出對產城融合的理解。首先是對產和城的理解。產業不僅僅是一個個孤立的拉動城市GDP增長的行業,產業反映的是它背后代表的物質空間,而城市代表的是承載一切的精神空間,對二者及其關系的理解可以用下面圖1表示。

圖1
筆者認為,產城應該做到不僅僅在量上做到匹配、在地域上緊湊,更要做到在質上融合,互相促進、滲透,構成一種有生態的社會空間,并且用關系網絡把兩者真正緊密融合在一起,會從物理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三個方面闡述對產城融合的理解。
1.城孕育產
城市是產業的承載基礎,失去城市的承載,產業的立足、生存無從談起。而城市最根本、最原始上孕育產的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可以由地理因素發育而來。保護好一個區域的地理特色、保護好生態比沒有思路的發展更重要。機會來了無力去掌握,情形會比雖無機會但又有能力去創造機會更糟。產城融合最基礎的物理因素就是城市本身給產業發展提供的物理環境,如地理位置、生態壞境等。
2.城支持產
城市的基礎設施是支持產業發展的基礎因素。好的基礎設施,諸如標準廠房、交通、水電網絡、科研與技術服務、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可以吸引高層次的投資。如果這些投資能夠和城市結合好,就可以產城融合的基礎。良好的基礎設施是支持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1.產適應城、產放大城
在城市里發展的產業要適應這個城市的特色與“性格”,或者說,要合理地引導一個產業,改變產業的性格讓產業與城市“情投意合”。在海南,旅游業的發展固然適應海南的“性格”,但是如何發展有海南特色的海島旅游,才能讓海南省在海島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傳統海島旅游在國外其他海島都可以有。獨特的旅游業發展特色要適應海南的文化內涵,山與海互相依托的自然地理特色。
與此相適應的就是一個產業要放大它所適應的城市特色。適應城市特色與彰顯城市特色是一個連貫的、自然的反應,當產業的特色和城市的特色相輔相成時,這就變成了一種互相促進。以萬寧市為例,特色農業將萬寧適合發展農業的特色彰顯出來,合理、自然地引導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創業,產業與當地固有的氛圍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2.產造福城
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的最終目的就是可持續地造福一座城,脫離了這個最終目標,最終于造福無益,一切產業的發展都是徒勞的。試想,我們的產業發達了,我們的城市當初的用以承載一切的城卻不在了,這是得不償失的。產造福城要作為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的出發點和歸宿。
城市化過程中產城斷裂反映在社會空間中是一種動態的沖突,在這個動態的沖突中有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趨勢。在城市化初期,由于產業發展的力量不是特別強大,矛盾沖突不明顯;在城市化后期,由于產業發展的成熟,產業選擇與城市建設之間會有較好的契合。但是在城市化的中期,產業發展方向和城市資源利用會產生沖突,各種矛盾達到最高點。而正是在這些沖突中,產業發展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努力與城市建設契合。這個趨于平衡的動態調整過程反映了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的社會空間。
1.挖掘海南的文化內涵,發展深度旅游產業鏈
海南省有極富海南特色的旅游資源沒有被開發。海南島中部黎族文化、海島的自然地貌、傳統漁民的耕作方式,都是可以發展成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資源。應將傳統海島旅游項目與未開發的特色海島旅游項目結合,從而推動全島的在產業上的特色分工,形成整個海南島的旅游業產業鏈。例如,三亞市會以游艇、會展、免稅購物為特色,萬寧市以海南特色農業為支撐,海口市以港口、醫療旅游為依托,而這整個可以形成一個旅游產業鏈。
2.平價旅游產業和品質居住城建共存
將旅游產業的附屬產業與居民的功能區結合起來,促進資源的均衡分配,同時將旅游區和功能區的優劣勢互補。例如,將免稅購物規劃在功能區市中心,游客和三亞市居民同時享有便利,同時避免建立在旅游區(事實也是建立在旅游區)可能帶來的混亂,如與旅游景點的沖突、疏散一定的人流等。又如,醫療旅游與普通醫療結合,在同一個院區實現兩種功能,直接提升當地醫院的硬件水平。游客和當地居民平等享有度假型療養的權利,對這方面沒有需求的當地居民也可以選擇普通醫療。
[1]肖曾艷,李玲.“產城融合”視角下的房地產轉型與創新[J].梧州學院學報,2013,23(2):11-14.
[2]趙淑玲,王峰玉.產城融合背景下產業集聚區發展建設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7.
[3]王麗華.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及策略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2,(31):29-31.
[4]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7):99-103.
[5]李學杰.城市化進程中對產城融合發展的探析[J].經濟師,2012,(10):43-44.
[6]蔣華東.產城融合發展及其城市建設的互融性探討——以四川省天府新區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2,(6):43-47.
[7]孔翔,楊帆.“產城融合”發展與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基于對江蘇昆山的實地調研[J].經濟問題探索,2013,(5):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