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文東(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失地農民是指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耕種面積少于0.3畝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民的農業土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農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為一個邊緣群體。數據顯示我國現在累計的失地農民可能已達4000-5000萬,并且每年還在以300萬的人數遞增,因而失地農民已成為一個很龐大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特點是: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在他們的生活中是重大事件,對其心理狀況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影響。表現在對未來生活擔心、焦慮加大、生活壓力增加、自卑感強烈,在融入城市化進程中,呈現出一系列心理不適應表現。由此引發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它不但會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影響農村的進步與穩定,并且關系到全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不僅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且會影響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進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努力探索有效的解決途徑。
失地農民體育是我國大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文化生活的一種,是我國體育發展的基石,因此我們應該從不同層面來認識失地農民的體育生活。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育公共服務得到了各級政府及體育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目標,之后的“體育公共設施均等化”也隨之開展。當前在我國也認人為本的大背景下,公民平等地享受體育權包括在內的各項政策已是衡量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發展失地農民體育是我國體育權人人平等享有體育公共服務的行使必然。
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國民體質卻在不斷下降,特別是農村幾十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縣城的不斷擴建他們以前擁有的土地被政府征用或土地開發商的收購,以前的田園生活戛然而止,本來就已具有一身勤勞美德他們面對眼前的鋼筋混泥土而無所適從。漸漸地,麻將、撲克占據了他們的生活,久而久之體力逐漸減退,患病率也在不斷的攀升。而體育獨有的功能正好能緩解人們的種種不適,因此提高失地農民的體育參與意識,讓人們積極參與到體育的鍛煉中來以增強體質、緩解精神壓力。同時減少了醫療方面的開展,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間接地促進家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健康、富有活力的體育群體也會給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帶來活力。
農民失地后,以前的自家小院變成了一成不變方形樓房也拉開了大家的距離,村民們的交往大大減少,漸漸變得陌生,即使有一定的交流多是以麻將、撲克的形式,這些有著金錢的活動往往也會帶來一定的矛盾,從而導致了鄰里間家庭間的不和諧。然而黨的十六大首先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個目標之一,十六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體育是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體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可以引導人們融入社會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將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體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與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種活動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體育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時空概念的轉變使得體育消費成為一種現實,體育運動不再是少數人獨占的享受,而是大多數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開展各種體育文化活動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社會轉型期,觀念理性化趨勢促使人們增加體育人力資本投資,人們已意識到體育活動獲得的健康資本具有低投資高產出的實際價值。體育文化具有現實和長遠的價值取向,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它的建立無疑會給群眾整體素質的改善注入精神營養,它會沖淡撲克堆、麻將桌,在某種程度上抵制了毒、黃、賭的泛濫。失地農民體育文化的多形式開展,激發了廣大農民參與健身、休閑的欲望,促進了人際交流,培養了現農民的審美觀念,對失地農民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失地農民數量在急劇的增加,而失地前他們是生產的主力軍,但是隨著土地的流失,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而體質卻在不斷下降,從而也降低了家庭、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資源。通過發展失地農民的體育讓人們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仍有繼續開發的潛力,在生產領域繼續為社會做貢獻。充分開發和利用失地農民的人力資源,將是我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繁榮穩定的重要舉措。
根據有關資料的數據統計,我國文盲和半文盲大部分居住在農村,文化程度的低下導致他們不具備正確的體育觀念。因此,要改變農民的健身觀念、發展農村體育,首先要進行大量的宣傳工作,考慮到農村文化程度的問題在宣傳方面要盡可能采用直觀易懂的方式,如廣播、圖片、墻畫、現身說教、電視等。讓人們通過認識體育、了解體育并參與到體育中來。
政府及相關體育部門應重視被邊緣化的失地農民的體育需求,領會國家關于體育公共設施人人平等的方針、政策,并將各政策落到實處。完善具有當地特色的管理體系、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了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體育需求,應加強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建立失地農民體育俱樂部、提高人們的參與積極性。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并且每個民族都具有他們獨特的喜愛的運動項目,所以我們應根據當地民族需求選擇適合的農民體育運動。定期進行體育活動或比賽,以調動失地農民的參與熱情。
總之,體育已成為我國人民生活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失地農民體育的廣泛開展,不僅有利于提高失地人民健康水平、社會負擔和減輕家庭、增進家庭情感 ,而且在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增進社會參與意識以及推體育產業開發、緩解社會問題等方面具有其他社會文化活動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失地農民體育的發展既是人類生活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關系到國計民生、安幫定國的大計,意義深遠,更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1]張曉飛.我國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1.
[2]孫潔,趙東平.城市廣場體育文化的現狀與對策分析[M].湖北體育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