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強
消除『敵對心理』走出偏執怪圈
□劉文強
剛剛升入初中時,由于同學之間相互尚不認識,班主任便指定曉偉同學暫任班長。但由于他與同學不和,期中考試后其班長一職就被撤免了。為此,曉偉心里很不痛快,他懷疑是副班長在班主任老師那里“搗鬼”,對班長撤換一事耿耿于懷,憤憤不平。他甚至還寫信投訴到校長那里,要求恢復他的班長職位。同學和老師們都耐心細致地勸他,他總是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急于申辯,并且始終把大家對他的好言相勸理解為是惡意、敵意。久而久之,曉偉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日益惡化,在班上成了“孤家寡人”。
從曉偉的表現來看,屬于青春期典型的心理表現,如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容易激動、自尊心過強、自我評價過高、喜歡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等。使得他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不能虛心地接受批評,不能坦然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遭遇。如果讓青春期這種不成熟的性格繼續發展下去,很可能就會形成偏執的性格傾向了。
偏執的人通常有過強的自信,只信任自己,不信任別人,因而喜歡隨便懷疑,愛和人爭辯,顯得固執任性、剛愎自用。偏執常常在以下情景中發生:有了一丁點兒成績,就狂妄自大,自認為有非凡能力,理應處處、時時、事事成功;聽到不同意見就爭辯不休,直到把別人駁得“體無完膚”、一聲不吭為止,顯得傲慢固執;有人在某個方面勝過了自己,就嫉妒不已,一心忌恨別人和到處攻擊別人,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碰到挫折,始終自以為是,不撞“南墻”不回頭。
由于這種人常常把別人看成是問題的根源,往往對別人有一種“敵對心理”,會導致一種過度的焦慮和不穩定的情緒出現,并且很容易產生對具體的人和事的懷疑與憤怒。
在社會活動中,過分的偏執很可能傷害到你的人際關系。如果你發現自己過分多疑或者對某些事情耿耿于懷的時候,你就可能需要作一定的心理調整了。
(1)采用“交友訓練法”,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要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全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包括:
真誠相見,以誠交心。你必須誠心誠意地積極交友,要相信大多數的人是友好的,是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
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對方各種幫助。這有助于以心換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尤其是當他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正所謂“患難見真情”,這樣才能不斷增進彼此的友誼。
(2)學會用“自我暗示法”來緩解偏執傾向。一個人固執多疑,不利于和老師、同學來往,因為固執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也會使同學、老師在情感上難以接受,甚至造成誤會。所以你一定要改掉固執多疑的缺點,要謙和、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多聽聽同學、老師的意見,對自己總是有幫助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心寬天地就寬,自己一定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同學和老師……”諸如此類勉勵自己的話語,每天最好都能這樣默念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偏執傾向應該會有明顯的改善。
(3)學會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觀念,以逐步消除偏執傾向。例如每當你出現對同學或老師有敵意的觀念時,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了“敵對心理”的漩渦之中;當你出現對同學、老師有不信任的觀念時,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了“信任危機”之中。如果是,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于“自我信任”之中了。要知道絕大部分同學和老師都是待人友好的,都是值得信賴的,不應該對他們存在懷疑的態度,否則,就會失去同學、老師的信任。
欄目主持人:鄭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