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緣 蘇偉洲 劉樑
摘 要: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綿陽市作為中國科技城,保持了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但在發展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分析綿陽經濟發展現狀,現階段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為綿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對策建議。
關鍵詞:綿陽市;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132-02
綿陽市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近年來保持了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但其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效益不高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家實施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四川著力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構想以及加快綿陽科技城建設等多重歷史機遇面前,只有認清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才能最終實現綿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一、綿陽經濟發展的現狀
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2000—2013年,GDP以平均10.1%的速度增長。經濟形勢繼續向好發展,2013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 455.1億元,增長10.0%。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投資結構明顯改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為綿陽市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 001.0億元,增長7.4%,總量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產業集聚度日益提高。目前,綿陽基本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食品及生物醫藥、冶金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為支柱的門類齊全、產品眾多的產業體系。農業生產穩步增長,2013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9.0億元,增長3.5%。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2013年,全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637.7億元,增長12.0%。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13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100元,增長11.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 714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 257元,增長12.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 162元,增長6.8%。2013年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大概是農村收入水平的2.5倍。
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2013年,綿陽單位GDP能耗下降5.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耗為336.5萬噸標煤,下降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1.8噸標煤/萬元,下降11.6%。大氣環境專項整治方面,建立四級秸稈禁燒責任體系,加大投入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村面源大氣污染;以電廠脫硫脫硝、水泥脫硝設施建設為重點,強化大氣點源治理,切實改善空氣質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綿陽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工業方面。工業特征明顯,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工業園區建設有較大差距,發展環境亟待改善;城區縣域工業分布不均。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仍保持強勁勢頭,其發展遠遠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暢、規劃布局不明確、項目執行不到位、工業集聚集約度不高、產業特色不鮮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等??h、區中小企業、民營工業發展不快,沒能形成市縣聯動,共同發展格局。綿陽重點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江油市、高新區、涪城區、游仙區、經開區,而三臺、安縣等縣城則比較少。
第二,農業方面。農業生產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種植業比重偏大,主要表現為種植業中糧食面積比例大,經濟作物面積偏少;林業和畜牧業以及漁業比重偏低,主要表現為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服務業有待進一步發展,農業服務業不僅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而且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力量。
第三,自主創新能力偏弱。2013年,綿陽市專利工作指標繼續獲得大幅度增長。據統計,全市已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01家,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家。全市全年共申請專利4 992件,專利授權2 846件,僅次于成都列全省第二位。但從絕對總量來看,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仍大大落后于成都,與國內其他城市比較,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雖然綿陽市經濟技術發展加快,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得以改變,綿陽市對煤炭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環境污染有加重趨勢隨著綿陽工業數量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能源消費量呈遞增的趨勢,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容忽視。
第五,城鄉差距需要進一步縮小。目前綿陽的城鄉差距狀況主要表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差距、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差距三個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三個方面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
三、轉變綿陽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
1.以加強科技創新為抓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戰略支撐,也是推進綿陽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建好集中發展區,發揮示范作用。集中精力建設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軍民融合創新驅動核心示范區”。二是加強技術創新,推進提升傳統產業。堅持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支撐綿陽未來發展的苗圃。三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培育壯大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服務業大企業大集團和新的增長點。加強城鄉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餐飲、房地產等第三產業。大力開發碧水寺、富樂山風景區、仙海風景區和龍隱鎮等旅游資源,促進景區建設和旅游業的發展;積極扶持開發漢唐、三國、紅色文化等富有綿陽特色的文化產業;積極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基本建立充滿活力、協調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格局。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推進產業一體化,形成“一核四帶”。堅持要素規劃與產業規劃同步協調,按產業規劃布局進行生產要素配置和保障,發揮生產要素對產業發展的指向和引導作用。endprint
2.加大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增效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化,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大力推進以公司帶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行“訂單”種植,由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促進農村服務業大改善,以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發展現代農業為中心,大力發展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切實推進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建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繁榮農村市場為目的,整合流通資源,拓展農村市場,建立農村現代流通網絡。
3.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
積極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政府引導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不斷開展技術創新,瞄準國際、國內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組織企業研發中心、科研院所、高校,發揮產學研一體化作用,圍繞支柱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共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院所主動,充分釋放科技資源潛能,科技城要制定一些有利于綿陽科技城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院所推進軍民融合進程的積極性。堅持企業主體,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根據民進軍企業承擔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性質和特點,通過貸款貼息、資本金注入以及租賃、借用、調配等多種方式,為民進軍企業完成重要軍品科研生產任務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
4.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全面推進節能減排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推廣應用新型能源、發展壯大低碳產業集群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堅持政府推動、規劃先行,示范帶動、公眾參與,重點推進、循序漸進的原則,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全面推進節能減排。
5.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為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科學規劃城鎮體系,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推進城鄉統籌改革發展,加快建設和諧綿陽、科教綿陽、暢通綿陽、森林綿陽、宜居綿陽、清潔綿陽、低碳綿陽,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改善民生,亟需大力推進城鄉統籌,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分工協作、良性互動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綜上所述,綿陽經濟的發展象征著中國中小城市發展的基本范式,只有認清現實,抓住機遇,才能更好地在十三五經濟建設中得到長足發展,為推進西部大開發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綿陽市經濟委員會.綿陽市工業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010—2015)[Z].2009:11.
[2] 王仁洲,謝月娣,張永偉,楊兵杰.寧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與思考[J].經濟叢刊,2009,(3):4-9.
[3] 陳元,李偉,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廣東的實踐與成效[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2):19-22.
[4] 李廣平,高園.馬克思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理論的模型及其分析——兼論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條件和途徑[J].當代經濟
研究,2004,(5).
[5] 方竹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J].現代經濟探討,2007,(1).
[6] 洪銀興.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內涵[J].管理世界,1999,(4).
[7] 劉少武.關于制度安排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作用的幾點思考[J].管理世界,2000,(6).
[8] 張保勝.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0,(3):31-37.
[9] 蒲曉曄,趙守國.關于近年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的觀點述評[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10] 鄭維校,張曉光.關于陜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6):27-30.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