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瓊,南芳芳
(西安財經學院,西安 710100)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各類會計丑聞案件相繼被爆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證券市場也出現了許多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案例。在美國,2001年末安然公司爆出財務丑聞宣布破產,相繼又發生了世通案、泰科案等震驚世界的財務舞弊案件,沉重地打擊了股民對股市的信息。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披露的完全性、信息的及時性與否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的問題。
會計信息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工具,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可見一斑。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與完整性通過企業治理結構中的制度設計和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得以實現。一方面,真實、完整、可靠的會計信息通過財務報表的數據和報表附注的文字披露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對股東、債權人、政府機構等利益相關者而言,是一種抵抗不道德現象有力工具;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是影響著會計信息的重要環境因素,良好的外部和內部環境提高了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針對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針對會計的不健全不斷頒布新的政策、修訂《會計法》等,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的一些學者很早就開始關注與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兩者之間的論證。簡而言之,他們關注的重點在于股東的配比結構和董事會的構成,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這兩個因素與公司治理和會計信息使用的關系。鑒于對國外學者研究的學習,將大致的觀點進行以下自己的分類:第一,股權結構方面,股東持股的集中程度與披露的會計信息的好壞呈負相關關系。第二,董事會特征方面,掌管公司具體事務的董事也即執行董事、內部董事人員的比例越大;財務報告的不真實性也越大;董事會的規模越大,財務信息的內容舞弊的可能性也越大。Jensen and Meckling(1993)發表的具有引領性的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這一問題,成為了各界研究的起點。在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方面,Beasley(1998)的研究表明,在未發生舞弊案件的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的比例較發生舞弊案件的上市公司的比例高很多,外部董事不參與其他公司的事務,財務報告舞弊的可能性也下降。此外,Jensen,M.C.and Ching,eta1.(2006)發現,董事會規模越大,越可能對當期的財務進行操控。
2.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的經濟轉型還未成熟,經濟活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問題的根源很大在于公司的治理結構不盡完善,鑒于我國又有著特殊的國情,因此,治理結構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問題。李艷(2014)將董事會作為一種管理機制進行研究,分析機制的合理性與規模的適宜程度,研究發現董事會的規模與績效成正比關系。田巧娣等(2013)以2010年深滬上市的所有公司為研究對象,以盈余管理為變量進行實證檢驗。研究表明,董事會自身的獨立程度占據大的作用;獨立董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喬旭東(2003)研究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在關系,發現在公司不斷的發展和治理過程中,企業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發展存在影響。蔡吉甫(2007)研究了因財務舞弊而被證監會查處的公司。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與公司發生舞弊案件呈正比,法人股比例越高,公司發生財務報告舞弊行為的可能性越高;董事會中執行董事、內部董事的比例與財務報告的舞弊案件呈正比。
根據對國內外文獻綜述的淺析,借鑒學者的知名觀點,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公司治理結構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的關系。對基本的概念進行總結,進一步闡述治理結構的含義和會計信用在運用的過程中風險的含義,從而引出我國特有經濟體制下會計信息在運用的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探討風險產生的原因——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從而逐個分析治理結構的幾個因素對會計信息風險的影響。本文以深市上市公司2009—2013年年度報告為研究對象,對主要來源于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WWW.SSE.ORG.CN)的數據,使用了EXCEL分析軟件和SPSS17.0分析軟件。筆者將在國內外研究基礎上,利用最新的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繼續實證分析我國上市公司治理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之間的關系,從而對降低我國上市公司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提出了建議。
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闡述了公司治理結構對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問題,共分為以下四個章節。
第一章是序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綜述、研究思路、論文結構四個部分。
第二章是相關理論基礎的闡述。本部分闡釋以下幾個理論:公司治理結構的構成及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產生的動因。
第三章是實證研究設計與分析。對所研究的樣本采用了如下分析方法: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用spss軟件對企業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運用風險進行實證研究,選取公司治理結構的幾個指標:獨立董事持股比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出具的審計意見、前10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公司規模,董事會監事會規模,從而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
11月中旬,中國石油測井公司有3名員工被授予“陜西省技術能手”光榮稱號,這是對他們參加第九屆陜西省“測井杯”職業技能大賽獲得優異成績的嘉獎,也是對測井公司員工培養長效機制的最好肯定。
第四章是研究結論部分。企業應該加強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的比例,使獨立董事真正做到對企業的監督作用。此外,上市公司中應該加強股東的持股比例,增強股權集中度,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運用風險。企業要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資產規模,從而使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的治理結構,以便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會計信息。注冊會計師也要加強自己的獨立性,出具合理的審計意見,從而降低投資者會計信息使用風險。
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來說,公司治理結構僅僅包括了公司所擁有的董事會的作用、結構以及支持公司存在的股東的權力劃分,是淺層次的分析;廣義來說,公司治理結構更指的是一套制度性的存在,是公司文化,長久發展的精華所在,這一結構同時也設定了企業利潤在股東之間的分配,企業之中大小事務的決策問題。廣義的公司治理結構范圍,也即將公司治理結構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治理結構即:控制權市場、產品市場、經理人市場、債權人市場及其他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結構即:股權結構、董事會、監事會和專業委員會四個部分。
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企業的最終目的都是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在披露會計信息時,會為了企業自身的需求,在對會計信息披露的選擇上,會披露對企業有利的會計信息,而不披露或選擇性披露不利的會計信息,從而使投資者利用的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或者說是不及時的,從而對信息的使用存在風險。其次,投資者自身的會計知識不盡完善,投資者對出具的審計報告的認知不是很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的使用。會計信息豐富的投資者在使用會計信息時的風險就會很小。
假設1:獨立董事比例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呈負相關關系。獨立董事更加注重自己的聲譽,獨立性越強,披露的會計信息的質量越高。
假設2:股權集中度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呈負相關關系。股權集中度意味著其處于絕對控股地位的大股東會從各方面關注披露信息質量的高低,從而滿足自身利益需求。
假設3:注冊會計師發表的審計意見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存在正相關關系。注冊會計師應根據自己的職業道德和獨立性出具合適的審計意見,從而降低會計信息運用的風險。
假設4:資產規模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存在負相關關系。一個企業發展的越長久,越關注企業的聲譽和利益,資產的規模也會越大,從而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也越高,風險也就越小。
本文選取深交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考核結果作為衡量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的一個指標。深交所擁有很強的獨立性,每年都會對所屬的上市公司進行考核,將考評結果分為四個登記: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鑒于深交所極強的獨立性,以此指標作為考核的因素,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信息披露考核結果作為衡量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的替代指標,具體的賦值方法是,將考核的結果分為四個檔次:優秀、良好、合格、不及格時,賦值為:2、3、4、5,風險依次遞增(見表 1)。
選取在2009—2013年上市的公司,以此為研究對象,從網上公布的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年報中進行篩選,鑒于金融類和保險類業務的不穩定性、數據的波動性,扣除這些數據,在樣本的選擇上,考慮并非所有公司的數據都齊全,且有些年份的誠信考核數據缺失,最終得到了389家公司進行分析。上市公司數據主要來源于深交所網站(WWW.SSE.ORG.CN)以及瑞思數據庫,數據的處理方法主要使用EXCEL和SPSS17.0軟件。

表1 變量設計與定義
本文依舊采取慣用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我國上市公司治理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之間的關系,將獨立董事持股比例、前10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出具的審計意見、公司規模,董事會監事會規模看作是公司治理程度的衡量指標來對投資者的會計信息運用風險進行分析。采用的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1.描述性統計
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得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比例。法律要求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的比例至少占董事人數的三分之一,分析的結構看出,從2009年的0.312 24上升到2013年的0.336 76。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的分析結構越來越趨近于1,前十大股東的股權越來越分散,也進一步說明上市公近些年來的治理結構越來越合理,不斷完善。影響治理結構的其他因素資產規模、董事會、監事會變化不大,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數據逐漸趨于平穩。
2.相關性分析
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運用風險的關系通過計算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來驗證兩者是否存在共線的相關關系。分析的結果表明,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資產規模、董事規模與投資者的會計信息運用風險都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另外,各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都不高,最高為-0.366,根據Hossain,Judge(1980)等研究表明,解釋變量之間的系數只要沒有超過0.8或0.9,就不會對多元回歸產生影響。所以,本文的回歸方程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度。
3.多元回歸分析
根據回歸結果顯示,假設1:獨立董事的成立能夠降低投資者的會計信息運用風險這一結果沒有得到驗證,預計的結果與實際結果一致。這同時也說明,獨立董事的設置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進一步強化獨立董事的作用。假設2:股權集中度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存在負相關關系也得到了證實。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與投資者的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假設3:注冊會計師發表的審計意見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樣在模型中得到了證實,注冊會計師發表的審計意見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意味著當會計師發表的不是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投資者應該信服于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審計意見,從而使其風險降到最低。假設4:資產規模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存在負相關關系。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與投資者會計信息運用風險在l%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意味著公司持久發展下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評價,對會計新的披露也就越真實,風險也就越小(見表2)。
我國資本市場應貫徹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使其真正做到監管公司的作用,不收外界利益的影響,從而降低投資者在使用會計信息時存在的風險。
對于上市公司所出具的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及時性,除了公司內部自有的監督之外,注冊會計師也在很大程度上起著一定的作用,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具有很高的職業素養,能夠對所審計的報表客觀、公正、及時地進行評價。資產的規模越大,一般情況下公司發展的就越持久,公司也就越關注自己的聲譽,從而對自己所披露的信息也就越關注,企業的
治理結構也就越合理完善。上市公司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獨立董事的作用,使其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從而使會計信息的運用風險降低,為資本市場的合理運行做到事前預防及保障。

表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1]李艷.董事會特征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4.
[2]田巧娣,解恒慧.公司治理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會通訊,2013,(10).
[3]陸正飛,劉桂進.中國公眾投資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J].經濟研究,2002,(11).
[4]喬旭東.上市公司收購的信息披露——披露哲學、監管思路和制度缺陷[J].管理世界,2003,(11).
[5]蔡吉甫.會計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J].當代財經,2007,(6).
[6]葛家澍.會計信息叢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7]Beasley.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in Research intensive Indust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1).
[8]Jensen,M.C.and Ching,eta1.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