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俊
低場強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出血124例分析
黃 俊
低場強;磁共振成像;腦出血;診斷
近年來,隨著核磁共振(MRI)成像掃描技術的廣泛運用,在腦出血的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影響腦出血MRI成像檢查因素較多,磁場強度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24例經臨床證實的腦出血患者低場強MRI圖像特點,探討低場強MRI在腦出血診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海軍安慶醫院經MRI檢查腦出血患者共124例,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齡29~86歲,平均年齡(52.8±3.5)歲。臨床癥狀表現為突發性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失語、偏身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等。42例有外傷病史,67例有高血壓病史。
1.2 方法 使用沈陽東軟0.35T永磁型MRI掃描儀。采用顱腦專用表面線圈,用海綿墊塊調整頭顱至患者舒適體位,用紅外線定位,保證顱腦中心線在線圈中心。均行T1WI、T2WI橫軸位、矢狀位掃描。選用快速自然回波序列T1WI橫軸位TR=400 ms,TE=15 ms;T2WI橫軸位TR=4 500 ms,TE=33 ms;層厚7 mm,層間距8 mm,FOV 230×230。
7例超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低場強MRI掃描,T1WI和T2WI像呈等或略高信號,病灶周圍腦組織輕度水腫。MRI掃描圖像沒有特征性改變,CT檢查。54例急性期患者T1WI像為高信號,T2WI為低信號,以血腫中心明顯,腦水腫表現明顯,確診腦出血;42例亞急性期患者中19例T1WI、T2WI像均呈周邊高信號,中心低信號,23例患者腦血腫T1WI/T2WI均為高信號;21例慢性期患者T1WI/T2WI均為高信號,T2WI像血腫邊緣環狀低信號帶。
新鮮的血腫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對X線吸收率較高,故新鮮血腫在CT上表現為均勻的高密度區,邊界清晰,在發病3~4 h后密度達到最高峰,然后逐漸減低,最后呈邊界清晰的低密度區。MRI表現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表現復雜,影響因素包括磁場強度、氫質子密度、蛋白質濃度、血液凝固時間、血腫大小及氧合作用等[2]。在低場強與高場強的情況下,腦出血MRI的表現也有很大差異[3]。
3.1 超急性期 指發病在24 h以內,血腫主要由含氧合血紅蛋白的紅細胞、血清蛋白和血小板組成。基本屬于非順磁性物質,對磁共振信號影響較小,在T1WI、T2WI均呈等或略高信號,基本接近正常腦組織信號。病灶周圍水腫較輕,一般無明顯占位效應。而此時由于血紅蛋白對X線吸收系數較高,CT表現為高密度影。本組病例中7例超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在結合CT檢查情況下才得以確診。
3.2 急性期 指發病時間在2~3 d,在此階段完整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轉變為脫氧血紅蛋白。脫氧血紅蛋白含有二價鐵離子,具有順磁性效應,造成局部磁場不均勻,加快了質子失相位,血腫T2值明顯縮短,所以在急性期T2WI像血腫呈低信號,以血腫中心最明顯。脫氧血紅蛋白不具有“質子-電子偶極-偶極”質子增強效應,因此不能縮短T1值,所以,脫氧血紅蛋白不管是細胞內還是細胞外,都呈等信號[4],而低場強上仍為高信號。
3.3 亞急性期 指發病時間在4 d至2周,此時血紅蛋白逐漸溶解,出現游離的正鐵血紅蛋白,正鐵血紅蛋白是強順磁性物質,引起T1值縮短,故在T1WI像呈高信號。由于紅細胞溶解從病灶邊緣開始,且亞急性期早期游離的正鐵血紅蛋白未稀釋,分布不均勻,所以T1WI像高信號首先出現在病灶邊緣,然后向內發展,直至整個血腫均變為高信號。結合臨床發病病程,可以判斷本組19例患者屬于亞急性早期,而23例患者屬亞急性晚期。
3.4 慢性期 發病2周以后,在慢性期早期,血腫由游離稀釋的血紅蛋白組成,周圍包繞含鐵血黃素沉積環。此時,低場強MRI圖像表現為T1WI、T2WI像均為高信號,T2WI像上血腫邊緣出現環狀低信號帶。而且,病灶周圍水腫明顯減輕,占位效應消失。當血腫完全吸收后,由于產生大量含鐵血黃素和血紅蛋白,在T1WI、T2WI像呈不均勻略低或低信號[5]。在慢性期晚期,血腫軟化、液化形成囊腔,此時,病灶呈長T1長T2信號,即T1WI像呈低信號,T2WI像呈高信號。在T2WI像病灶周邊可見環繞極低信號帶,這是由于血腫邊緣含有鐵的巨噬細胞可以存在數年的緣故[6]。
綜上所述,在腦出血超急性期,低場強MRI影像缺乏特征性,需結合CT掃描進行診斷。而急性期、亞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圖像出現明顯特征性改變,尤其T1WI像呈高信號,可以確診腦出血。MRI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特點為腦出血患者定位、定性診斷提供可靠依據,這是其他影像學檢查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對于腦出血慢性期患者,低場強MRI對其治療隨訪及愈后恢復評估發揮重要作用。
[1] 張劍,張小羽,宋靜.47例腦出血的低場強MRI診斷分析[J].中華中醫醫學雜志,2009,7(10):26-27.
[2] 王洪濤.腦出血低場強MRI診斷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5):87-88.
[3] 伍建林,沈天真,陳星榮,等.腦血腫內血紅蛋白與其MR成像關系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30(3):193-195.
[4] 羅傳斌.腦出血低場強MRI診斷分析[J].現代臨床醫學,2012,38(3):216-217.
[5] 王暉,宋長悅.腦出血的MRI表現特征[J].中外醫療,2012,69(11):183-184.
[6] 張浩.低場強MRI對腦出血信號的分析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3):354-355.
[7] 張進躍.低場強MRI診斷腦出血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8):53-54.
(本文編輯:張陣陣)
246003 安徽 安慶,海軍安慶醫院核磁共振成像室
R445.2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5.026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