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峰,楊 華,馮 超
(海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海南 海口570203)
·臨床經驗·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中醫用藥分析
劉宜峰,楊 華,馮 超
(海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海南 海口570203)
目的分析并總結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中醫遣方用藥規律和特點。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名老中醫楊華教授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910張處方,按中醫診斷、辯證分型、治法、方藥分類分別記錄頻次,統計各類別所占百分比。結果910張處方中涉及6種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分別為胃食管反流病198例、胃輕癱9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87例、膽汁反流性胃炎190例、習慣性便秘150例、腸易激綜合征90例;涉及10種中醫診斷,分別為噎隔22例、胃脘痛190例、反酸116例、呃逆30例、嘈雜32例、嘔吐50例、腹痛80例、痞滿180例、泄瀉60例、便秘150例;涉及12種中醫辨證,分別為肝郁氣滯占13.0%、肝郁脾虛占7.0%、胃熱熾盛占3.2%、脾胃虛寒占17.8%、胃陰虧虛占7.1%、肝胃郁熱占11.0%、瘀血阻滯占2.9%、肝胃不和占10.8%、脾胃虛弱占17.6%、痰氣郁阻占2.3%、濕困脾胃占4.2%、飲食停滯占3.1%;涉及治法12種,分別為疏肝理氣、疏肝健脾、清胃瀉熱、溫補脾胃、滋陰益胃、疏肝泄熱和胃、活血化瘀、疏肝和胃、健脾益胃、理氣化痰、健脾利濕、消食化滯;遣方用藥根據涉及經方、時方及自擬方分別計數,統計分析顯示910張處方中,涉及經方366次,占37.2%;涉及時方454次,占46.2%;涉及自擬方163次,占16.6%。結論根據分析,楊華教授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以脾胃為本,重視肝胃調和,治療分虛實兩端,擅用經方,重視時方,同時總結經驗方,形成了一套值得推廣應用的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中醫診療技術。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中醫;用藥規律;分析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是胃腸綜合征的總稱,主要指因胃腸動力紊亂引起的以各種消化道癥狀為臨床表現的胃腸道疾病。胃腸運動異常主要包括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遲、小腸通過時間延長及結腸推動性運動過強或減弱等[1]。胃腸動力障礙可導致胃食管反流病、胃輕癱、功能性消化不良、膽汁反流性胃炎、習慣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等諸多疾病[2]。海南省中醫院名老中醫楊華教授運用中藥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效果顯著。筆者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楊華教授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910張處方,分析、總結其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中醫遣方用藥規律和特點,現報道如下:
1.1 處方選取 選取海南省中醫院楊華教授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門診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患者所開具的中藥飲片原處方共910張。處方入選標準:(1)楊華教授開具并簽名;(2)西醫診斷符合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診斷標準;(3)中醫辨病且辨證分型,開具中藥飲片方劑,服用方法為煎服;(4)經藥師調劑并簽名的合格處方。
1.2 診斷標準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診斷標準參照2000年吳云林主編的《消化內科新進展》[3]和1999年周呂主編的《胃腸動力學》制定的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診斷標準[4]
1.3 研究方法 通過海南省中醫院信息系統門診診療工作站調閱符合處方入選標準的910張處方。統計處方涉及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種類及所占百分比。按中醫診斷、辨證分型、治法、方藥分類分別記錄頻次,統計各類別所占百分比。
2.1 處方病種構成比910張處方中涉及6種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分別為胃食管反流病198例,占21.8%;胃輕癱95例,占10.4%;功能性消化不良187例,占20.5%;膽汁反流性胃炎190例,占20.9%;習慣性便秘150例,占16.5%;腸易激綜合征90例,占9.9%。其中病例最多為胃食管反流病,其次為膽汁反流性胃炎。
2.2 處方中醫診斷構成910張處方中涉及10種中醫診斷,分別為胃脘痛190例,占20.9%;噎隔22例,占2.4%;腹痛80例,占8.8%;反酸116例,占12.7%;呃逆30例,占3.3%;痞滿180例,占19.8%;嘈雜32例,占3.5%;便秘150例,占16.5%;嘔吐50例,占5.5%;泄瀉60例,占6.6%。
2.3 處方中醫辯證構成910張處方涉及12種中醫辨證,分別為脾胃虛寒162例,占17.8%;胃熱熾盛29例,占3.2%;脾胃虛弱160例,占17.6%;胃陰虧虛65例,占7.1%;瘀血阻滯26例,占2.9%;肝郁氣滯118例,占13.0%;痰氣郁阻21例,占2.3%;肝郁脾虛64例,占7.0%;肝胃郁熱100例,占11.0%;濕困脾胃38例,占4.2%;肝胃不和99例,占10.8%;飲食停滯28例,占3.1%。其中虛證占42.5%,實證占50.5%,虛實夾雜占7%;直接涉及脾胃占78.7%,涉及肝占44.1%,涉及肝脾和肝胃占28.8%。
2.4 處方中醫治法910張處方與12種中醫辯證對應的治法12種,分別為疏肝理氣、疏肝健脾、清胃瀉熱、溫補脾胃、滋陰益胃、疏肝泄熱和胃、活血化瘀、疏肝和胃、健脾益胃、理氣化痰、健脾利濕、消食化滯。
2.5 經方、時方、自擬方構成比 根據涉及經方、時方及自擬方分別計數,疏肝理氣涉及四逆散36次,涉及柴胡疏肝散53次,涉及自擬方29次;疏肝健脾涉及小柴胡湯18次,涉及痛瀉要方17次,涉及逍遙散20次,涉及自擬方9次;清胃瀉熱涉及玉女煎9次,涉及清胃散11次,涉及大柴胡湯2次,涉及大黃黃連瀉心湯3次,涉及自擬方4次;溫補脾胃涉及理中湯82次,涉及小建中湯45次,涉及吳茱萸湯20次,涉及自擬方15次;滋陰益胃涉及益胃湯22次,涉及一貫煎8次,涉及麥門冬湯20次,涉及芍藥甘草湯6次,涉及自擬方9次;疏肝泄熱和胃涉及左金丸31次,涉及化肝煎20次,涉及半夏瀉心湯30次,涉及烏貝散36次,涉及逍遙散15次,涉及自擬方52次;活血化瘀涉及丹參飲4次,涉及失笑散8次,涉及少腹逐瘀湯8次,涉及自擬方6次;疏肝和胃涉及柴胡疏肝散30次,涉及半夏厚樸湯20次,涉及四逆散33次;涉及自擬方16次;健脾益胃涉及補中益氣湯83次,涉及四君子湯20次,涉及參苓白術散30次,涉及小建中湯20次,涉及自擬方7次;理氣化痰涉及半夏厚樸湯11次,涉及啟膈散5次,涉及自擬方5次;健脾利濕涉及平胃散20次,涉及藿香正氣散10次,涉及自擬方8次;消食化滯涉及保和丸16次,涉及枳實消痞丸3次,涉及大承氣湯3次,涉及枳實導滯丸3次,涉及自擬方3次。統計分析顯示910張處方中,涉及經方366次,占37.2%;涉及時方454次,占46.2%;涉及自擬方163次,占16.6%。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是一類嚴重影響人類健康、降低人民生活質量的疾病,這類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5],中樞神經系統、腸壁神經系統及眾多神經遞質均參與胃腸運動功能的調節[6]。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屬中醫痞滿、納呆、嘈雜、反胃、嘔吐、呃逆、胃脘痛、腹痛、便秘等范疇。王芳等[7]認為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中醫病因包括飲食勞倦、情志失調、邪犯胃腸、中氣不足等,病機主要為脾胃虛弱、氣機失調。中醫病因中的情志失調與Hongo[8]研究發現精神情感刺激可誘發一系列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相一致。
楊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三十多年,擅長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本研究分析、總結了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楊華教授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910張中醫處方。910張處方中涉及6種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其中病例最多為胃食管反流病,其次為膽汁反流性胃炎;處方中醫辨證中虛證占42.5%,實證占50.5%,虛實夾雜占7%;中醫辨證中直接涉及脾胃占78.7%,涉及肝占44.1%,涉及肝脾和肝胃占28.8%;擬方用藥涉及經方占37.2%;涉及時方占46.2%;涉及自擬方占16.6%。以上數據說明楊華教授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以脾胃為本,重視肝脾和肝胃調和,治療分虛實兩端,擅用經方,重視時方,同時總結經驗方,形成了一套值得推廣應用的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中醫診療技術。這符合楊華教授診療脾胃病的三個特點,其一:從形、態、色的觀察,注重患者體質虛實狀態;其二:將脾胃病分為氣化失調類、功能受損類、器質病變類,根據不同類型擬定治法;其三:脾胃病的治療,注意氣機升降出入,強調調理氣血是治療重要環節。
總之,本研究表明,楊華教授中醫診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已形成一套理論體系,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自擬經驗方,應進一步總結并推廣應用。
[1]劉竺華.健脾通腑湯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60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9(4):21.
[2]胡建英.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及其藥物研究概況[J].海峽藥學,2008,20(11):110.
[3]吳云林.消化內科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9.
[4]周 呂.胃腸動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633.
[5]王瑞菊,趙文軍,王 錦.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及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2):51.
[6]稅典奎,謝 勝.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認識及診治發展[J].中國中西藥結合消化雜志,2013,21(1):47-51.
[7]王 芳,陳文慧.中醫對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治療研究近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8):2213-2215.
[8]Hongo M.精神情感刺激對胃腸道動力的作用[J].中華消化雜志,1997,17(增刊):13.
R57
B
1003—6350(2015)22—3356—02
2015-06-05)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2.1215
中央補助地方中醫藥傳承與人才培養項目-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瓊財社[2014]2161號)
劉宜峰。E-mail:gobe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