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荊州市戶籍人口661.01萬,其中鄉村人口430.94萬,約占總人口的65%。荊州市委在推進“壯腰工程”中,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豐富帶動農村致富途徑,致力將“天下糧倉”升級打造為“幸福糧倉”。
星耀“果蔬之鄉”
縱橫交錯的水泥路,靜雅別致的苗木群,綠蔭環繞的園林帶……當記者再次走進石首市久合垸鄉蝦市咀村,不免驚嘆其變化之大。10個月前,這里是一片尚未平整完工的泥巴地,如今已“變身”頗具規模的苗木基地。
2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村里的湖北心語林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公司董事長丁仕祥剛從園地回來,這位皮膚黝黑,笑容可掬的中年漢子向我們介紹:“目前面積達到600多畝,苗木總數量超過30萬株。我們還聘請了100多名老鄉常年幫忙,未來發展勢頭很好!”
丁仕祥是本地人,早年外出打拼并且小有成就。多年來,他出錢修橋修路、資助學生、接濟貧困戶,先后出資幾十萬反哺家鄉。一年多前,他被鄉黨委聘為名譽書記。這個“身份”催化了他的家鄉情結。通過合股建立苗木公司、租賃流轉土地、提供就業崗位,他一步步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
兩年多來,讓能人回鄉,把造福鄉親的事兒做大,在久合垸鄉成為了“新常態”,有著“果蔬之鄉”之稱的久合垸“群星閃耀”。
這一嬗變,發軔于兩年多前的一次調研。2012年8月,鄉黨委到貴陽流動黨員黨支部調研,黨支部書記趙昌平主動提出拿出1萬元用于春節慰問困難黨員。工作組了解到,趙奇、趙昌平兄弟倆一直十分關心家鄉發展,多次資助家鄉建設。
這件事讓鄉黨委很受啟發。久合垸流動黨員遍布全國,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資源優勢?能不能引導他們回到家鄉,服務農村發展?這成為鄉黨委農村黨建工作的重點。
2013年3月,17名在外成功發展的優秀黨員從鄉黨委書記羅霄手中接過名譽書記的聘書,分別到全鄉17個村“走馬上任”。接下來的日子里,書記們無縫對接,各顯身手。
幫規劃“出點子”。更明垸村名譽書記張中德結合“果蔬之鄉”發展戰略,確定大棚蔬菜規模化種植項目,抽調該村村委會副主任何三星前往浙江金華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學習結束后帶動全村種植大棚蔬菜。
幫發展“跑門路”。油榨咀村名譽書記周忠祥利用知識和信息優勢,多方奔走,向上級爭取了130萬元農水建設項目資金。焦市村名譽書記趙自凱為村級道路建設、溝渠疏洗爭取支持,幫助村級解決不少具體困難和問題。
幫資金“惠民生”。保合垸村名譽書記趙奇堅持每年都要為家鄉父老鄉親辦1至2件實事,出資15萬元建設村級道路、安路燈、接自來水,并且每年為群眾繳納2萬元路燈電費。
通過選聘名譽書記,久合垸鄉形成了“選聘一人、引領一群;點亮一燈、帶富一方”的社會效應。據不完全統計,久合垸鄉名譽書記引進發展項目共4個,投資金額達1.8億元;投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150萬元;捐助公益慈善事業20余萬元;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達300萬元。
家庭農場的“寶均模式”
在鄉親們眼里,50多歲的李開寶是位“不一般”的農民。不光因為他黨員、村干部的身份,還因為他過人的膽識。
5年前,李開寶承包了村里幾百畝地,當起了“農場主”。一年下來,通過機械耕種和集約種植,農場大獲豐收,幾十名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從中受益;5年后的今天,他承包的土地面積超過2500畝。
2014年4月,李開寶籌集200萬元,添置了23臺農業機械設備。4月中旬,他向工商部門申報后,當天領回了編號為“001”的荊州市家庭農場認定證書,由他經營的以“油稻模式”種植為主,從耕、種到管、收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寶均家庭農場”正式掛牌成立。
2月6日,在荊州區八嶺山鎮北湖橋村,記者見到了這位荊州家庭農場第一人。李開寶告訴記者:“農場的年產值今年可望達到420萬元?!?/p>
無論對于農戶還是整個農村來講,這種集約種植模式帶來的效果顯而易見。
談及創辦家庭農場的初衷時,李開寶說,一是覺得村里不少地荒了可惜,二是得益于村“兩委”的支持和村支書段永俊的鼓勵。
北湖橋村最大的問題是,很多青年選擇外出務工,村里的地荒了不少。段永俊看中李開寶的能力和抱負,希望他能夠站出來給為群眾做點事,改善村里的面貌。一開始,李開寶有顧慮,擔心風險大,村民們不支持。作為村支書,段永俊不僅自己帶頭拿出家里的地入伙,還發動黨員帶頭參與,挨家挨戶上門宣傳。
2009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李開寶與幾十名村民簽訂了一年的租約,流轉土地300多畝,采取機械化的方式集中種植稻米。收獲后,以當年11月1日的市場稻谷收購價,以每畝地700斤稻谷的收成,給農戶兌現“分紅”。第二年,不少農戶主動加入,農場種植面積一躍至1700畝。
村支部書記段永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10畝地為例,收成好的時候,一畝地年收入最多1.5萬元。現在村民把田地交給李開寶打理,一年僅“分紅”可以得到1萬元左右,自己外出打工則可以再獲得一筆收入。
農場的發展與村民利益緊密相連,因此村“兩委”對其格外上心。幾年來,除了爭取貸款,村支書帶領村委一班人,積極為農場爭取資金,添置農機,降低生產經營風險。
目前,各式家庭農場在荊州如雨后春筍迅速成長。截至1月4日,荊州市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達4723家,注冊登記數量位居全省第一。2014年家庭農場的純收入平均達25.3萬元,帶動了7.5萬戶農民致富,輻射帶動的農戶平均增收1.3萬元。
強勢助推“壯腰”大業
“壯腰工程”第二年,荊州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率先成為本土千億產業。2014年,荊州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1200億元。糧食新增產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居全省市州之首,淡水產品、油菜籽產量繼續排名全國市州之首。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荊州將加強基層黨建與推進壯腰工程融為一體,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努力分不開。
荊州市委組織部堅持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管、用并舉,僅2014年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189個,整體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并將相關部門項目整合進服務中心,有效擴展功能,實現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起來、用起來、活起來”。以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載體,以黨員遠程教育網絡為紐帶,建設以“村黨支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家庭農場)+遠教支點+農戶(生產基地)”為主要模式的農村黨建“綜合體”,首批試點建成181個;聯合供銷部門,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服務社實體店664個、建裕農網服務點775個;聯合民政部門,將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和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進行資源融合;聯合金融部門,繼續實施“雙基雙贏”信貸服務試點,為4300多戶群眾發放貸款2億多元,實現“群眾貸款不找銀行找支部”的轉變。
抓關鍵、補短板、破難題,充滿活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為“壯腰工程”的強大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