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趙昌軍
“真是引進一個人才,發展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年初,竹溪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賢德來到省級農村實用拔尖人才郭長江投資興建的千畝蔬菜基地,當看到大棚內的蔬菜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時,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竹溪縣,怎樣才能吸引聚集人才,助推產業轉型發展?近年來,該縣深化柔性引才借智,突出人才與產業對接,讓人才化作“及時雨”,一個個產業集群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成投產,吸引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及科研創新團隊向產業集聚,充分釋放了人才與產業對接的裂變效應。
招商引智,打造商貿集散地
2012年5月,竹溪縣“引資與引智并重”,成功引進十堰汽配商會會長王大明投資3.8億元,興建鄂渝陜國際商貿物流園,形成“一個園區、三大廣場(商貿廣場、農貿廣場、物流廣場)”。
據介紹,該物流產業園主要以政府引導、民營為主體,以吞吐地方特產為重點,以出入境轉運為附帶,集收購、加工、倉儲、銷售、運輸等多項服務于一體,內聯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礦產建材、綠色能源四大產業集群。建成后的物流產業園,憑借承東啟西的戰略要塞地位和四通八達的路網,充分發揮集散功能,大大提升省際物流倉儲服務產業水平,拉動秦巴山區茶葉交易中心、藥材集散中心、魔芋加工集散中心、商貿服務中心和綜合性現代物流服務中心快速發展。
去年4月28日,竹溪縣首屆春季綠色商貿展銷會在鄂渝陜國際商貿廣場隆重舉行。來自廣州、浙江、重慶等地的200多家企業參展,展出商品包括農特產品、家居建材、電器、汽車、綠松石、白酒等100余類1000多種。通過展銷洽談,部分參展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簽訂了120余項合作協議。北京、武漢、海南等地的一批大財團、大企業,也紛紛看好這里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投資環境,接連拋來橄欖枝;武漢人福、凱迪等4家上市公司先后落戶,安徽亳州客商慕名而來共建“秦巴藥谷”。
科研創新,構建特色產業集群
竹溪縣中藥材資源豐富,品質上乘,適種山場遼闊,發展中藥材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3年6月,竹溪梅子貢集團通過聘請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仲華擔任首席專家,引進湖南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教授尹振華、王為凡博士為代表的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年產值達3個億的茶葉提取物生產線。該生產線采用了國內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屬湖北首家茶葉深度開發生產線,其生產工藝科技水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竹溪是中國魔芋之鄉,現有魔芋基地8萬多畝,年產鮮芋6萬余噸。2013年10月,在魔芋即將開挖上市、企業正籌備加工之際,竹溪縣特邀了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副院長、中國魔芋協會副會長李斌,專程到竹溪調查魔芋生產形勢和產業現狀,實地深入十堰冶錚魔芋實業有限公司現場把脈,解決加工技術難題,幫助調整產品結構,協助規劃生產線布局和設備選型,支招竹溪魔芋產業園建設。如今,竹溪正以魔芋產業園建設為平臺,突出科技創新優勢,探索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路子,逐步形成種、加、銷和科研為一體的經營格局,把竹溪建設成全國最大的魔芋種植、加工、集散中心,以此帶動、拉長魔芋產業鏈條,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建康發展。
竹溪境內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76.8﹪。該縣堅持高起點定位現代生態旅游業,主動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聘請中國旅游學術界的泰斗、知名導游學專家熊劍平為首的專家團隊,對境內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龍王埡養生山莊、鄂坪水上公園和十八里長峽等旅游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編制了“偏頭山—龍王埡—鄂坪水上公園”于一體的大仙山旅游景區規劃。2013年6月,竹溪與湖北卓越集團簽訂協議,計劃在5年內投資5億元整體開發以十八里長峽為中心的竹溪原生態旅游。目前,十八里長峽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金鳳還巢,培育新型業態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竹溪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加強與竹溪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的聯系,吸引了大批在外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2013年7月,竹溪縣政府與外出創業老板——湖北力萊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王立平、湖北滿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賀超分別簽訂了電源生產項目、精密電子元器件生產項目協議。這兩個項目成功落戶,填補了該縣高科技電子機械制造領域的空白。目前,力萊、滿華公司與韓國三星、美國智能、大華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預計年產值可達1.2億元。
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采取“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引入華中農業大學倪德江教授、省果茶所龔自明研究員等農學專家,長期現場指導茶場生產加工、品種選育、茶園改造以及工藝創新。在此基礎上,該公司大膽探索“人才+科技+生態+旅游”新型農業產業化之路,建成了集休閑避暑、旅游觀光、茶文化體驗、特色餐飲、演藝夜市等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2014年10月,竹溪縣首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將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借風行船馳萬里,柔性引才激活力。竹溪縣立足資源優勢,通過市場機制,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向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電子科技、新型建材等重點產業集聚,形成了“培養引進一批人才、發展壯大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鏈式效應。
據悉,2014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25%、20%。